安通 梁瀚澤

脫貧攻堅老同志群英譜
“陋室寒窗聚笑臉,質樸山娃愚換賢;今日勤度花甲時,他日結滿幸福花。”“我綠化荒山的初衷并非索取。而是想改善一下生態環境。”“共產黨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困難再危險都要上。”一句句樸實的語言,一份份堅定的決心,在貴州高原大地上,開出一朵朵明亮鮮艷的“脫貧攻堅”之花。老同志們理想堅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扎根基層、只爭朝夕,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學習。
“拼將老骨付荒嶺,誓植牛心萬棵松”,這是今年87歲的共產黨員、退休干部羅光彩對自己綠化荒山、護理山林的真實寫照。“人雖退了,心不能退,環境變了,共產黨員的本色不能變。”這是一位老黨員對黨的誓言和忠誠。
初春時節,婁山關山麓北側的牛心山上滿目蒼翠,生機勃勃,粉白的桃花梨花競相綻放,沁人心脾、香氣四溢。
在蔥籠的樹林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拿著鐵锨在樹叢間挖挖鏟鏟,不時揮舞著鐮刀砍掉樹林里的雜草,大顆大顆的汗水從他清瘦的臉頰上不停地滾落下來。
這位老人就是87歲的桐梓縣退休干部羅光彩。20年來,他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荒山綠化中,在牛心山上種植樹木兩萬余棵,為100多畝荒山披上了厚厚的綠裝。
牛心山,位于當年紅軍長征激戰過的婁山關北側,海拔1200多米,因主峰形若牛心而得名。昔日林深樹茂,又被稱為牛青山。由于長期亂砍濫伐,整個山頭已見不到一點綠色。“森林減少飛鳥稀,山光嶺禿禽獸絕。自然生態失平衡,赤地千里人自滅……”羅光彩創作的長詩《憂地歌》,是當時牛心山的真實寫照。
“人雖退了,心不能退,環境變了,共產黨員的本色不能變。”退休后是留在城里安度晚年,還是繼續發揮余熱?羅光彩選擇了后者。
1997年,羅光彩走上了牛心山,種下了第一棵樹。那一年,他64歲。
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他果斷投入上萬元,在牛心山頂上構筑30多立方米的天花水窖,以供消防灌溉使用。在半山構筑300多立方米的山塘,以保荒山的綠化使用。在他的堅守下,牛心山逐漸改變了模樣。
羅光彩曾經在農林局工作過,深知栽樹容易、管護更難的道理。“要綠化荒山,必須像打仗一樣,不僅占領山頭,更重要的是堅守陣地。”羅光彩說服老伴,賣掉城里的房產,舉家遷入牛心山定居,抱定“壯士一去不復返”的雄心壯志,在牛心山上開始了桑榆之年的搏擊。
走在牛心山彎曲的道路上,記者看到羅光彩“戰斗”成果:上百環的梯土、上百環的石坎、上千米的山道……更讓人稱奇的,是百畝陡坡上的上萬棵松樹、杉樹、香樟、女貞等,縱橫成行,整齊劃一。
2015年,羅光彩的老伴去世,留下他獨守山林。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兒女們勸他下山安享晚年。他卻不肯下山,“這些樹木就像自己的兒女,一天天像呵護嬰兒一樣撫育著他們長大,我如何舍得拋下他們不管!”
“蔥蘢本是平身愿,白發青山仰碧霄。”羅光彩把一顆共產黨員的“癡心”,緊緊地系在了牛心山上。
“只要我身體還能動,我就要經常去山上巡山,守護好這片山林,在林間多修一些水泥步道,為縣城居民上山鍛煉提供方便。”羅光彩說,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牛心山成為縣城居民度假游客、避暑休閑和登峰攬勝的森林公園。
春風吹來,滿山涌起林浪,那林濤似掌聲、像歌聲,仿佛在點贊一位老黨員、老干部無私奉獻的博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