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明
摘 要:文章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視野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熱貢地區周卦勒柔儀式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周卦勒柔儀式中請神、迎神、拜神、娛神、退神、獻祭、舞蹈、對歌、潔沐、祈福、勸誡等環節,探索其實施動因、功能、內涵和外延,從而揭示出周卦勒柔儀式雖然呈現出一種濃烈的原始宗教氛圍,但其內核卻是一場民俗活動。祂既承載了許多宗教元素,又承載了許多人文元素。祂以宗教儀式為載體,實施了一場以藏族、土族為主體,其他民族可自愿參與的全民聯歡,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民族團結和文化融合,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周卦勒柔;非物遺產;宗教儀式;民族融合;和諧元素
1 周卦勒柔的起源
周卦勒柔(漢族稱之為六月會,土族人的叫法是六月拉頓)是流行于青海黃南州同仁縣熱貢地區的一個傳統文化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下旬,熱貢地區的廣大藏族、土族村莊都要舉行一系列的民間祭祀活動,大概持續一個星期。周卦勒柔是一個原始宗教氛圍濃烈、文化形態復雜、人文內容豐富、參與人群廣泛的活動,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周卦勒柔的起源并沒有統一的說法,經過詢問當地人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得到大致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在很久以前,熱貢地區有許多毒蛇猛獸危害人類,后有大鵬鳥自西方飛來,降服了這些毒蛇猛獸。藏語把大鵬鳥稱作夏瓊,為了供奉夏瓊神,也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秋收之后,沿隆務河兩岸12千米內約50個藏族、土族村寨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去山上祭祀夏瓊神。這是目前流傳最廣、采信度較高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藏王松贊干布和赤松德贊時期,唐朝和吐蕃在今同仁和甘肅夏河交界處的甘加等地交戰,兩軍相持不下,戰爭非常慘烈,死了很多人。佛主知道后,派高僧活佛加以調解,終于停戰。為慶祝和平,將士們興奮地跳起舞來(即后來的軍舞),這時,從駐地達加央措湖中冒出了兩條龍,一條虎首蛇身,一條豹首蛇身(而這種龍就是苯教中龍的形象。至今,有些村寨周卦勒柔的舞蹈中還有這種頭戴虎豹面具、身繪彩紋模仿達加央措湖中的龍)。祂們和人們一起舞蹈,一起慶祝。后來,人們把這種慶祝活動沿襲下來,并加以擴充,就成了今天的周卦勒柔。罕元戎先生在《周卦勒柔——古代軍事文化的藏區遺存》和涂明謙先生《論熱貢周卦勒柔的藝術特征》兩篇文章中采用了與此類似的說法。
第三種說法:元末明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府之后,派大將鄧愈征西,繼續收復元朝占領的地區。當時負責熱貢地區防御任務的是鎮西武靖王樸納刺(當時樸納刺所帥部隊是一個由蒙古人、漢人、藏人、土谷渾等民族組成的混編部隊),樸納刺見元朝大勢已去,不愿意轄區內的百姓遭受生靈涂炭,毅然決然率部歸降于明朝,并將所有武器熔毀于同仁地區,此時為農歷六月二十八日。當時百姓感戴樸納刺的義舉,舉行和平慶祝大會,感謝神靈的庇佑。這一活動延續下來,就成了今天的周卦勒柔。先巴先生在《熱貢周卦勒柔的宗教學解讀》一文中采用了與此類似的說法。
第四種說法:根據多吉加的講述,混沌初開的時候,天上降下一粒種子,恰好落在阿修羅(熱貢)這片土地上,后來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大樹上長著能使人長生不老的果子,但天兵天將們阻止阿修羅人采摘,于是雙方展開一場大戰。阿修羅人自然打不過天兵天將,不得已,只能向佛祖求救。于是,佛主派人與阿瑪公麻加毛(西王母娘娘)協商,派一個天神(拉贊木加告)下凡駐守在熱貢最高的山上,管理這株大樹和長壽果,并保佑熱貢地區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此,為了感謝神靈的守護和賜予,人們便在每年秋收之前舉行祭神儀式,載歌載舞,以此娛神。
2 周卦勒柔活動考察紀實
為考察周卦勒柔活動全貌,筆者先后兩次遠赴熱貢地區,深入村寨,結交當地朋友,親身參與了活動的整個過程。現擇選幾處周卦勒柔儀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將其一些典型性的活動議程陳述如下,作為本文立論的鋪墊。
2.1 四合吉村周卦勒柔首日儀式
一年一度的熱貢周卦勒柔的序幕首先在隆務鎮的四合吉村①拉開。為了能夠看到儀式的全過程,筆者特別起了個大早,由縣城到四合吉村搭乘出租車前往。在四合吉村的小道上,會看到從四面八方作節日盛裝趕來參加集會的藏族同胞,并且手中都拿著各種敬奉神靈的禮物,有鮮花美酒、酥油奶茶、各式糕點等。人們在四合吉村的神廟(薩滿神廟,非佛寺)集中,獻上一部分禮品,然后在一老一少兩位拉哇(即法師)的率領下向神廟背后的山頂出發。男女老少有數百人之多,宛若一條長龍蜿蜒而行。隊伍中有舉各色經幡旗幟和唐卡的,還有拿長槍長矛的,其中一根最長的旗桿約有10米,由七八個壯漢輪流扛行。老拉哇在前面帶隊,青年拉哇則在中間壓陣,一路鞭炮轟鳴,鼓聲陣陣。這里所用的鼓非常特別,像一面大團扇,單面,用牛羊皮制成,上面繪有云龍圖案(當地人稱之為龍鼓),在陽光的透射下騰騰欲飛。拉哇的腮部劇烈鼓動,發出撲哧撲哧的聲音,似是模仿猛獸獵食的聲音。人群到達拉撲澤②的時候,拉哇開始進入瘋魔狀態,此時已經人神一體,身體瘋狂地抖動,口中念念有詞。與此同時,法螺吹響,一時間龍什達③漫天飛舞,如雪片般搖曳升騰,放飛著人們的祈愿。接著,人們又排成單列隊伍,順時針繞行拉撲澤一周,然后在煨桑臺前燃燒柏樹枝,敬獻美酒和各種祭食品,供祭山神阿米夏瓊。眾人口中念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祈福,希望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無災無病,神圣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氛圍彌漫在山坡之上。至此,祭祀山神的儀式告一段落。然后,人們又原路返回,來到村寨中的神廟開始第二階段的祭祀活動。
第二階段主要是獻祭和歌舞娛神階段。舞蹈是周卦勒柔儀式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因分工有所區別,所以各村寨所跳舞蹈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拉什則④、勒什則⑤和莫合則⑥三種類型。其中跳神舞的有四合吉、年都乎、臥科、蘇合日、鐵吾村等村;跳龍舞的村子是浪加村和賽三溝等;跳軍舞的村子有尕沙日村、郭麻日村等。但是隨著各個村寨相互交流的增加,每個村子所跳的舞蹈往往又不止一種,其中四合吉村的舞蹈種類最為豐富,持續時間也最長,要跳兩天半的時間,可謂各種舞蹈的集大成者。而每場舞蹈都比較強調形式,隱含程度不同的宗教儀式。
四合吉村的舞蹈在神廟前的廣場中舉行,本村寨10~45歲之間的男女都要參加表演,老人和小孩則作為觀眾環繞周邊。第一只舞是在拉哇的號令下,男人們都帶著插有紅纓的白氈帽,舉著三角旗幟和經幡唐卡,敲著龍鼓,合著節拍順時針繞場三周,接著小男孩也加入進來,繼續繞行三周,是為神舞的開始。其間,人們將巨大的堆繡錦緞懸掛于神廟大梁之上,作為對神的奉獻。然后是年輕女子的舞蹈,女子們穿著五顏六色的錦緞長袍,背后披著鑲滿銀盾的掛緞,頭上和脖子上懸掛著蜜蠟串珠,頭發結成密集的小辮披散開來,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女子的舞蹈與男子略有不同,顯得莊重而肅穆,動作緩慢,先是繞場一周,然后五行九列排立于神廟之前,神情肅穆,敬獻哈達,念唱頌詞。然后又是小男孩單獨巡游三周。至此,集體舞蹈告一段落。
接著是兩個男子的高蹺舞,一左一右,手中拿著一根響棍狀的棍子,棍繪五彩,頭上系了根發帶,在場地中跳躍騰挪,做著各種類似漢族武術的動作。高蹺舞結束后,又是兩個拿著木棍的青年男子來到場地中央,其中一個帶著猴面具。兩人在場地中輾轉騰挪,時而急速游走,時而就地翻滾,亦舞亦武。面具舞跳完,已是下午1點,開始用餐,參加活動的男女老少分散于寺廟的各個角落,享用自帶或由神廟提供的食品。用完餐,稍事休整后,拉哇會為每個前來參加活動的人祈福,接著便是男女老少們為廟宇內供奉的眾神獻祭。獻祭完畢,人們又互致祝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流聊天。其后,又是一群戴著面具的人表演儺舞、儺戲娛神。相對于上午的莊重,下午的儀式要輕松活潑一些,一直持續到晚飯時分,人群才陸續散去。
2.2 尕沙日村請神儀式及多村共祭
參加完四合吉村的首日儀式后,第二天筆者去參訪了年都乎村和上下吾屯村。這兩個村寨的佛教寺廟都很壯觀,也是著名的唐卡繪制村和佛像制作村,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是從業者。在參訪年都乎村的時候,還遇到了一位在青海民族學院當訪問學者的日本女士和一位英國學者。而在回到上下吾屯村的時候,又認識了土族唐卡畫師多吉加,并在他的帶領下參加了尕沙日村的請神儀式。
這天一早,筆者和多吉加來到神廟,只見臺階上放著一頂彩轎,用柳條、哈達和錦緞加以裝飾,這是乘坐神靈的魯熱。上午9點左右,在管家(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的帶領下開始煨桑活動。依然是全村男性老少參與,將家中的美酒美食潑灑于煨桑堆中,并舉行祈福儀式。活動一直持續到中午才陸續散去,村民們回家吃飯,客人們則在神廟的后院用餐。
按照規定,請神儀式前拉哇會早早進入神廟,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身體潔凈,不能吃別人家的飯菜,也不能吃韭菜、大蒜等食物,更不能接觸女性。下午,拉哇和管家帶領男孩子們抬著魯熱來到河邊,放置在河邊淺水區,輕輕地澆水擦拭。其間拉哇會念念有詞,對魯熱進行潔凈儀式。拉哇自己也會進行洗浴儀式,洗去人世的塵埃,凈化心靈。然后孩子們要把魯熱抬到管家家里,主人要迎接和祭拜,孩子們則會受到熱情款待。結束后,拉哇帶領孩子們依然將魯熱抬回神廟前。至此,請神儀式的初期階段結束。經多吉加介紹,這樣的儀式還會持續兩天,其內容大致相同,只是魯熱會被抬到不同的管家家里進行迎接儀式。正式的歌舞祭神活動則在三天后舉行,一直要到七八天后才結束。
雖然佛門喇嘛不直接參與和主持周卦勒柔,但十分有趣的是,主持祭神儀式的拉哇的身份資格需要得到活佛認可。所以,在舉行請神儀式之前,活佛會專程從隆務寺趕來為拉哇祈福,并主持一個認證儀式。其后,拉哇在格薩爾王廟舉行神靈附體儀式,到下午的時候,拉哇則開始帶領村子里的輕壯男子跳莫合則(軍舞)。他們穿著各式鎧甲裝,手持刀槍棍棒,在神廟前的壩子中做轉圈行軍及兩軍對壘表演,同時高聲吆喝,以振軍威。對壘一段時間后,會出現一個調解人,然后兩軍會達成協議,宣布停戰,禱告上天。隨后,跳舞的人群歡呼雀躍慶祝和平的到來,整個舞蹈大約要持續一個半小時左右直到天黑。然后拉哇進行退神儀式,當天的活動結束。
第二天上午,尕沙日村參加請神儀式的成員還要抬著魯熱到鄰近的熱合德村的阿米行行廟(兩村共同的保護神)舉行請神儀式。總管念祝詞并灑酒,拉哇帶領舞者們煨桑,然后從廟里請出阿米行行木制神像,由專人護持。之后舞隊跟隨熱合德村的迎接人員一起趕到熱合德村神廟,進行煨桑拜神和娛神舞蹈,舞蹈結束后尕沙日村的舞者會分散到熱合德村各家吃飯。下午,尕沙日村的人要回到本村后山的阿米行行廟請神,兩尊神像請到后,又在村廟前開始娛神舞蹈,至晚上結束。
第三天,舞者們則會聚集到尕沙日村后山的平壩,面向河對岸的尕則敦村的二郎廟獻舞(因為二郎神是尕沙日村阿米行行神的大哥)。下午舞隊會抬著魯熱為每家請神,各家煨桑迎接,舞者們在院子里為各家祈福,家里的男人們進行禱告灑酒等祭拜活動。第四天、第五天還有煨桑、舞蹈、兩村男女青年的對歌等。最后的獻祭活動最為熱鬧。首先是兩村舞者跳莫合則舞,然后拉哇帶領幾名舞者請來專人制作的面羊①,開始獻牲環節,進入活動的高潮。拉哇在壩子中央進行一段瘋狂的舞蹈后,點燃放在煨桑臺上的面羊,眾人發瘋似地吶喊,不斷將美酒灑向煨桑臺和拉哇身上,同時把龍什達拋灑向空中。眾人在廣場中游走歡呼,兩村舞者跳起莫合則,拉哇點燃舞者們手中寫有咒語的紙條,另一隊人則抬著魯熱繞火堆轉圈。其后,眾人又來到廣場中央的桌子前獻上剛殺的羊作祭品,至此,活動進入高潮。最后,將神轎魯熱抬回神廟中,直至第二年周卦勒柔開始,任何人不得動用。至此,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活動宣告結束。
3 周卦勒柔是特殊地理區位和環境造就的
周卦勒柔是熱貢地區一年一度藏族和土族的盛大節日,但僅限于這一地區,其他藏族和土族地區并沒有這一節日,所以筆者認為,特殊的地理區位和環境造就了周卦勒柔,并賦予了祂豐富的文化內涵,理由如下:
①熱貢藏語意為“金色的谷地”,或曰“金色夢想之地”,屬于安多藏區,地處黃河九曲之地,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漢文化與藏文化、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是青海東下四川、南至西藏的交通要道,很早便以“榆谷”“一公”“揑工”(均為“熱貢”的不同音譯)等名稱見諸史籍。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以來就烽煙不斷。羌人、漢人、吐谷渾人、吐蕃人、蒙古人等都曾占據過這片土地。連綿不斷的戰爭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使這塊本來美麗富饒的土地滿目蒼夷。所以這里的人們特別反感戰爭,向往和平。因此,一個標志著戰爭結束、和平到來的日子就自然成為當地最為盛大的節日。
②漢朝時期,同仁北部成為漢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時,這里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賜于吐蕃。到了宋代,則是角羅蕃政權的勢力范圍。元明兩代,始以縣境保安為觸角,有中央屯軍的伸入,形成以隆務寺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傳佛教政教合一統治體系,一直延續到清代。1992年設置同仁縣。元、明、清以來,隨著蒙古族、土族、漢族、回族、保安族先后入駐熱貢,為熱貢地區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③黃南地區處于青藏高原最低的臺階位子,海拔高度2300~4500米。而一旦進入隆務河流域熱貢段,立即面目一新,先前的荒涼被一片片的綠洲所取代,其間夾雜著一塊塊的金黃色(油菜花)。這是一片亦牧亦農的土地,海拔較高的區域放牧著牦牛和綿羊,海拔較低的地方則播種著青稞和小麥等其他農業經濟作物。每年的農歷六月,在青稞、小麥即將成熟尚未開鐮之前有一段相對閑暇的時間,這為周卦勒柔的舉行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其他平原地區在這時正是農忙季節,并且炎熱難耐,而這里的氣候卻如春秋般涼爽宜人)。于是隆務河沿岸12千米的50多個大小村落在這個時候舉行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一是慶祝和平安康的日子;二是感恩神靈的保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三是迎接即將到來的豐收;四是總結一年的是非功過;五是加強村際間的交流合作,走親訪友,同時也成為青年男女們相親的最好時機。
4 周卦勒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四大和諧元素
綜上所述,周卦勒柔是在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特殊的民族架構、特殊的時間段、特殊的文化背景中誕生出的一個特殊節日,所以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地區少數民族節慶活動有所區別,祂所具有的包容性、復雜性也遠遠超出了一個簡單宗教儀式的范疇。縱觀儀式的整個過程,我們發現,祂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基因,還蘊含著許多和諧元素,總結出來,共有四個方面。
4.1 民族和諧元素
前文已經提到,熱貢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其中藏族、土族居多,但同時還有少量漢族、蒙古族、保安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共居于此。長期以來,各民族和諧共處,相安無事。其中,藏族和土族的融合最為突出。兩個民族之間不僅通婚已成為一種常態,服飾也無多大區別,語言也可以互通,周卦勒柔則是這一和諧元素的集中體現。首先,周卦勒柔是由當地藏族和土族聯合舉辦的,這一形式本身在中國少數民族節慶中就極為罕見。其次,周卦勒柔的舉辦雖然以藏族和土族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民族參與其中,并且其影響不斷向周邊地區輻射,發展到今天已擴展成為一個多民族共同參與的盛大節日。筆者在入住同仁縣賓館時,即遇到三批來自鄰縣的男女青年,分屬于土族、保安族和蒙古族。他們來參加周卦勒柔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個活動結交朋友,并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4.2 宗教和諧元素
由于歷史的原因,熱貢地區形成了一個多種宗教共存的局面。該區域內,不僅有眾多佛教寺廟、苯教寺廟,還有清真寺、二郎廟和文昌帝君廟。而周卦勒柔活動本身,既融合了藏傳佛教文化,萬物有靈的薩滿教、苯教文化,同時還吸納了道教、儒教文化因子。一個民族節慶同時融合如此多的宗教元素和文化基因,這在國內少數民族地區的節慶活動中是極為罕見的。那么,當地人是怎樣讓這些不同的神祇和平相處,不同信仰之間的人群相安無事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給這些神祇們排個座次。
在熱貢地區,規模最大的寺廟往往是佛寺,其次是各村寨中的神廟,再其次是供奉某一個單獨神祇的社廟。由此可以說明,在熱貢地區,佛教的神祇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苯教神祇,再其次是村寨神祇。比如說,周卦勒柔儀式的主持人是法師拉哇,拉哇并非專職神職人員,具有世俗性質。但在舉行祭祀儀式前,拉哇的資格必須得到活佛的認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地位高于苯教。而在苯教神祇中,又有次序安排。比如說,四合吉村的山神阿米夏瓊是被佛教接納并任命的神祇,所以祂就成了整個地區苯教神祇中的老大,因此每年的周卦勒柔儀式必先由四合吉村開始。而在各村寨單獨祭奉的神祇中,也有這樣的區分,比如尕沙日村的人們在做完迎接阿米行行神的儀式后,還要來到后山的平壩,面向河對岸的尕則敦村的二郎廟獻舞,因為二郎神是尕沙日村阿米行行神的大哥。
在熱貢一些村子里,不僅有佛教寺廟和苯教寺廟,還有道教寺廟和儒教寺廟(有些規模較小的村寨,因為只有一個神廟,往往把儒教和道教的神祇也請進神廟并加以供奉,其中以二郎神和文昌帝君最為常見)。在祭祀活動中,不僅有祭拜苯教各神的儀式,還有祭拜道教神祇和儒教神祇的儀式。不僅有本村獨祭的活動,還有與鄰村共祭的活動。由此可見,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妥協、相互融合、相互接納在這一活動中得到了極好的體現。
4.3 文化和諧元素
熱貢地區是藏傳佛教藝術高度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唐卡繪制、堆繡織品和佛像雕塑,更是遠近聞名,遠銷海內外。而制作這些藝術品的從業者,除了土族和藏族外,其他民族亦有參與。從文化因素來講,融合了古代西羌文化、鮮卑(吐谷渾)文化、吐番文化、蒙古文化、漢文化等多個民族的文化成分;從地域因素等來講,不僅有本地土番游獵文化,還有前后藏地文化、康區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中原農耕文化、波斯文化及中亞文化等地域文化成分;從文化類型來講,既有純藝術品種,又有非藝術品種,既有固態文化品種,又有流動文化品種,既有物質文化品種,又有非物質文化品種。各種文化因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兼收并蓄、融會貫通,逐漸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而在制作這些宗教藝術品時,便借鑒了許多民族文化的優秀基因,使其更加精彩、和諧。這些因素造就了周卦勒柔的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也造就了同仁成為青海省唯一的歷史文化名城。
4.4 天人和諧與人際關系和諧元素
由周卦勒柔的起源傳說可以看出,和平來之不易,所以這里的人們特別重視保護自然環境,珍視睦鄰友好,追求各民族間的和平相處,共存共榮。加之活動舉行的時間恰好在秋收之前,因而還含有慶豐收和感恩的成分。而在祭祀儀式中,除了祭拜天地神靈、感恩神靈賜福于當地人民外,還有村寨之間的互動、老少之間的互動以及青年男女之間的互動。同時,為了減弱原始儀式中的血腥成分,很多村寨逐漸取消了原來的活羊獻祭而改為面羊獻祭,取消原有的“開紅山”①“上口釬”②“上背釬”③儀式,加重儺戲、土戲比重。而在土戲表演中,又加入一些針砭時弊、諷刺村內不良現象的內容。同時,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各村寨的大管家會對為本村公益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士(如捐資修繕寺廟,修建道路和公共設施等)和道德模范進行表彰,對干了壞事的人(如欺騙客商、破壞公共環境、不尊老不愛幼等)進行批評,以此達到懲惡揚善、增進人際關系和諧的作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安寧。筆者在考察中發現,村民們特別和善,易于接近,與他們相處很有安全感和親切感。
5 結語
總而言之,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熱貢地區一年一度的周卦勒柔,吸納了多個民族參與,集合了多種宗教元素,承載了多種文化基因,包含了多種善意訴求,是中國民族節慶中別具一格的文化現象。活動反映了當地藏族和土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熱愛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希望宗教和睦、文化共存、互幫互助的美好祈愿。也正因如此,熱貢地區成為一個宗教藝術發達、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地區。這一切,是與周卦勒柔儀式中蘊含的和諧元素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先巴.熱貢六月會的宗教學解讀[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
[2]王康康,祁進玉.熱貢地區土族“六月會”祭祀活動的儀式分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
[3]劉夏蓓.青海隆務河流域的“六月會”及其文化內涵[J].西北民族研究,1999(1).
[4]張海云.虔信與熱情——熱貢的六月會[J].青海民族研究,2004(1).
[5]罕元戎.六月會——古代軍事文化的藏區遺存[J].中國土族,2003(4).
[6]王萬平.熱貢“六月會”儀式的過程與結構[J].民間文化論壇,2010(2).
[7]龍生祥.熱貢“六月會”祭神儀式的民俗功能解讀[J].青海社會科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