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燕
摘 要:齊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被發現而得名。齊家文化玉器事神、事人功能的雜糅轉化彰顯著它獨特玉文化體系的魅力特征。
關鍵詞:齊家文化;玉器;功能
1 齊家文化玉器的事神性功能
齊家文化玉器以琮、璧、璜、環為大宗,還有錛、斧、鑿、鉞、刀等器形。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寧夏固原海家灣齊家文化墓葬等均出土了璧、琮、璜、環等玉器。
“例如師趙村遺址出土了13件玉器,玉器質地瑩潤,皆為軟玉。器類有璜、環、璧、琮等,以璜為主。琮和璧出在齊家文化8號墓內,位于墓主人頭部右下方,玉璧和玉琮上下并排在一起。玉琮呈淺綠色,方塊形,中央縱穿一圓孔。琮邊長5.2~5.5厘米,通高3.4~3.9厘米。玉璧呈墨綠色,致密光潤?!?/p>
“例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2件玉璧:其中一件呈淺綠色,橢圓形,一面起弧,厚薄不均,磨制不精,最大直徑27.1厘米,孔徑6.7厘米,最厚1.2厘米?!?/p>
齊家文化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是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無論從墓葬反映出來的埋葬習俗還是從出土的卜骨來看,都能清晰地發現這一時期天神崇拜興盛,有樸素的宗教信仰,專職的巫師也存在。琮、璧的造型都是中空的,這樣制作的用意就是用中空來象征一條通向天界、接近天神的通道。而在大多的齊家墓葬中死者的頭都是朝向西北方向的,隨葬的玉器均放置在死者的胸前或頭部的右下方,如此放置無疑也是為了讓死后的靈魂走向這條通神之路。齊家墓葬里琮、璧并不會集中大量出土,也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些神器的獨一性與神圣性。這些玉器并不是人人皆可擁有的,持有這些玉器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里舉足輕重。靈的解釋:“靈,巫以玉事神。”此釋將巫與玉聯系起來,成為我們解釋史前玉器的功能和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文獻依據。所以,這些舉足輕重的人就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具有重要地位的專職巫師。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玉琮、玉璧、多璜組成的璧是專職的巫師用于侍奉神靈的神器,是他們事神的工具。
2 齊家文化玉器的事人性功能
齊家墓葬出土的鉞、錛、斧等玉器,雖說相較于別的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器形上來說算大,但其面均有穿孔,貌似是可以固定起來成為一個類似于旗幟類的東西。如果要把它們定位成生產工具的話,不僅器形不夠龐大,而且要通過那些穿孔對其進行加固,投入使用更是不太可能。沒有隼鍪結構是無法真正加固使用的,用材質稀少、制作繁復的玉當工具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此,這些玉器是不實用的,它們是象征物。刀、斧、錛、鉞等器形都是仿兵器的,所以它們是軍權的象征物。
“例如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玉刀一件,呈青綠色,有淺黃色斑點,質地細膩,磨制精致。背部有3個穿孔,柄部有1個穿孔。已從中段折裂。長41.2厘米,寬6.5厘米,厚0.8厘米,孔徑0.7~0.8厘米。”
這件玉刀復原后長度達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它出土的位置是在土臺祭壇的邊緣部分。在軍事民主制時期的齊家社會,部落首領獨攬軍權,這把玉刀可能是他的軍權的幻化物,也可以是他權力等級的象征。這些器物的擁有者可能就是這個社會集團中的掌權者,它們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當時齊家社會階級出現的需要。葉舒憲先生也認為:“它不是普通的玉器,而是禮器中的‘王者之器?!?/p>
所以,齊家文化的刀、鉞、斧、錛等玉器是用來象征某種權力的,是為人服務的,具有事人的功能,是玉禮器。
參考文獻
[1]岳龍山.齊家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店,2007.
[2]彭燕凝,仁厚.齊家古玉[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3]楊伯達.甘肅齊家玉文化初探——記鑒定全國一級文物所見甘肅古玉[J].隴右文博,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