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延明
宋代之府,除京府、陪京府之外,為都督府、次府、余府?!端问贰さ乩碇径罚骸疤?,太原郡,河東節(jié)度?!S為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①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河東路·太原府》,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131頁?!端问贰せ兆诩o》:“(大觀元年閏十月乙巳)升太原府、鄆州并為大都督府。”②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徽宗紀二》,第379頁。這兩條記載表明,次府、州升為大都督府,一直至徽宗朝尚在進行。北宋府有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五等之分;州有都督州、節(jié)度州、防御州、團練州、軍事州六等之區(qū)別,都督州是州格中最高一等,如廣州、揚州、福州大都督是都督州。都督府位于京府之下、次府之上。作為州、府等級的劃分等級標準,這是都督的第一重功能。其次,大都督為親王、宰執(zhí)遙領之虛銜,無實職。這是都督的第二重功能。第三,至南宋,都督又增加了戰(zhàn)時區(qū)域最高軍事指揮的職能,都督諸路兵馬府的設置,貫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戰(zhàn)必設,成為常態(tài)。這是宋代都督的第三重職能。可見,自漢魏以來至唐五代,都督制并沒有在宋代消亡或衰落,而是在變革中頑強地延續(xù)著古代職官的生命力。本文茲就兩宋都督府之不同,試作一較全面的探討,期有助于宋代軍事史研究的深入,并盼得到同行學者的批評。
北宋都督府,為虛銜,不開府。南宋,因臨戰(zhàn)之需,以宰執(zhí)官兼都督諸路軍馬,開府,屬實體,是二種不同體制的都督府。北宋都督府之職能有二:
其一,為州格之等。分為大、中、小都督府三等,源自唐制。唐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此后,以州格分等,都督州之格,為最高一等,實本為州。如靈州靈武郡大都督府,此大都督府是表明靈州為都督州,并非行政區(qū)劃之“府”[注]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59、961、972頁。。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六月二十八日,“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注]王溥:《唐會要》卷六十八《都督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11、1413頁。。分大、中、下都督府三等,以所轄州數(shù)劃定,有糾察官吏職事。既而,以其權重不便,罷之。
玄宗天寶后,府兵制壞,因節(jié)度使勢力膨脹,都督府名存實亡,“大都督、都督僅為親王、大臣一種虛銜,世人遂不甚重視之焉”[注]聶崇岐:《宋代州府軍監(jiān)之分析》第四節(jié)(一)《府州之升等降等》,見氏著《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9頁。。五代沿唐制,保留都督府州,趙宋襲后周之制,有二十余個都督。至太祖乾德元年(963),趙宋開國后之第四年,太祖詔令,非節(jié)度州帶都督府之號,皆罷:“詔防御、團練、刺史州,舊有都督府號者并停,仍為上州。”[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太祖乾德四年十一月丙寅”,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09頁。于是,登、代、嘉、黎、戎、瀘、龍、雅、茂、昌州等十州,舊有中都督府或下都督府之號者,皆罷去,仍為上州。罷非節(jié)鎮(zhèn)州帶都督之號后,尚存十余都督府。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泰山封禪,駐蹕兗州,又以兗州為大都督府。據(jù)《元豐九域志》統(tǒng)計,神宗元豐八年(1085)之前,都督府共有如下13個:
京東西路——大都督府,兗州,魯郡,泰寧軍節(jié)度。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至泰山行封禪禮,次兗州,“以州為大都督府”,治瑕丘縣。
京東西路——大都督府,徐州,彭城郡,武寧軍節(jié)度。治彭城縣。
陜西路·永興軍路——大都督府,陜州,陜郡,保平軍節(jié)度。治陜縣。
陜西路·永興軍路——中都督府,延州,延安郡,彰武軍節(jié)度。治膚施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一《四京 京東路 京西路》、卷三《陜西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6、17、106、107頁。。
淮南路·東路——大都督府,揚州,廣陵郡,淮南節(jié)度。治江都縣。
兩浙路——大都督府,杭州,余杭郡,寧海軍節(jié)度。治錢塘、仁和二縣。
兩浙路——大都督府,越州,會稽郡,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治會稽、山陰二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五《淮南路 兩浙路》,第191、207、208頁。。
江南路·西路——都督,洪州,豫章郡,鎮(zhèn)南軍節(jié)度。治南昌、新建二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六《江南路 荊湖路》,第249頁。。
梓州路——都督府,遂州,遂寧郡,武信軍節(jié)度。治小溪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 梓州路》,第322頁。。
利州路——都督府,利州,益川郡,寧武軍節(jié)度。治綿谷縣。
夔州路——都督府,夔州,云安郡,寧江軍節(jié)度。治奉節(jié)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八《利州路 夔州路》,第354、363頁。。
福建路——大都督府,福州,長樂郡,武威軍節(jié)度。治閩、侯官二縣。
廣南路——中都督府,廣州,南??ぃ搴\姽?jié)度。治南海、番禺二縣[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九《福建路 廣南路》,第399、407、408頁。。
以上,大都督府7個,中都督府2個,下都督府4個,總計13個。其共同特點是都帶節(jié)度,都是上州?;兆诤抿\虛名,崇建都督府號。大觀元年(1107),太原府、京兆府與鄆州,原為節(jié)度府、州,升為大都督府。大觀二年(1108),興仁府升為下都督府、西寧州升為中都督府[注]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永興軍路·京兆府》、《秦鳳路·西寧州》,第2144、2168頁;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東路·西路·興仁府、東平府》,第2110、2111頁;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方域》六之二《州縣升降廢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380頁上欄。。在《建隆三年合班儀》中,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五大都督府長史、五大都督府司馬均列于朝班之中[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一八《禮志二一·朝儀班序》,第2781、2782頁。。
都督府,共同特點都在節(jié)度州,但冠以州名,如太宗端拱初年,以越王元份(太宗第四子)為武威軍節(jié)度、福州大都督府長史;淳化五年(994)二月二十六日,吳王元杰(太宗第五子)為淮南節(jié)度、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頁;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99頁。。杭州大都督、揚州大都督、延州中都督、洪州都督(下都督之“下”字,不系銜)等,而不系節(jié)度軍號名或郡名。比之唐代,宋代都督已然變異。唐代都督府冠于州上,無以府為都督府者。而宋徽宗朝,則不遵舊典,太原府、京兆府、興仁府,均已為次府,卻又冠以大都督、中都督之號,紊亂典制,可謂甚矣。

唐以揚、益、潞、幽、荊五郡為大都督,置長史、司馬為上佐,即內史之職也。其大都督之號,非親王不授,或親王遙領,別命大臣臨郡,皆是長史、副大使知節(jié)度使事。今吳王實居大都督之任,復加長史,乃自為上佐,其名不正,望付中書門下商議施行。
太宗表態(tài):“業(yè)已差誤,異日別有除授,并改之?!蔽迥曛螅恋蓝?996),吳王改授揚州大都督、淮南忠正軍節(jié)度,終于落“長史”二字[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越文惠王元杰傳》,第8701頁;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五“太宗淳化五年二月己酉”,第772、773頁;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越文惠王元杰傳》,第8701頁;孫逢吉:《職官分紀》卷四十《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754頁下欄。。真宗咸平二年(999)十一月壬午(三日)詔:“自今親王領大都督、節(jié)鎮(zhèn)、州府者,勿復兼長史?!盵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五“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壬午”,第968頁。大都督府長史,有授戚里、臣僚者。宰相魏仁浦之子咸信,尚太祖永慶公主,為右將軍、駙馬都尉。于真宗天禧初,授陜州大都督府長史、保平軍節(jié)度。仁宗朝,王德用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四九《魏仁浦傳》附《魏咸信傳》,第8805、8806頁;卷二七八《王超傳》附《王德用傳》,第9467頁。。使相宋庠,于英宗即位時,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加檢校太師、徙封鄭國公[注]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卷七《宋元憲公庠忠規(guī)德范之碑》,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12頁。。
宋朝大都督府官屬編制:長史,左司馬,右司馬,錄事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司士參軍,司理參軍,文學參軍[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頁;施宿等纂修:《嘉泰會稽志》卷三《職官曹官廨舍》,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宋元方志叢刊》本,第7冊,第6764頁下欄。。大都督闕,則置知府一人,通判一人,而長史、司馬皆省。節(jié)度兼觀察處置等使官屬之制:行軍司馬,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判官,節(jié)度掌書記,節(jié)度推官,觀察支使(有掌書記則省)、觀察推官。其實,以上官屬編制,皆徒具虛名,并不開府:“大都督、節(jié)度、觀察使職務,悉歸知州、通判兼總之?!盵注]施宿等纂修:《嘉泰會稽志》卷三《職官曹官廨舍》,第6764頁下欄。北宋都督府,《宋史·職官志》又稱“都督州”。從嚴格意義上講可歸類于州格,都督州在節(jié)度州之上[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頁。。
宋室南渡之后,有都督諸路軍事之置,此都督為軍事統(tǒng)帥。因臨戰(zhàn)之需,以宰執(zhí)官兼都督諸路軍馬,開府,屬實體,是與北宋二種都督不同體制的都督府。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已始置都督諸軍州事,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注]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29頁。。大都督之名,始于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甘露元年(256),大將軍司馬懿加大都督之號[注]陳壽:《三國志》卷四《魏書》卷四《齊王芳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39頁;高承:《事物紀原》卷六《都督》,《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23頁。。東晉王導曾為“都督中外諸軍”、謝安曾為“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但未曾離朝廷[注]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傳》、卷七十九《謝安傳》,第1747、2075頁。。南宋都督為外任,“掌總諸路軍馬,督護諸將,非舊制比也”。南宋史家李心傳以為:“都督,古官也,晉、宋間有之。自唐以來不置。紹興初,呂元直(頤浩)復相,謀進取,秦會之(檜)亦欲奪其權,乃共議令元直以左仆射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置司鎮(zhèn)江。”[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第3954頁;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都督軍馬》,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98頁。這一史論,有兩層意義:一是魏晉宋所設都督中外諸軍事,與唐代大、中、小都督府是兩回事,唐都督府屬地方行政管理系統(tǒng),非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軍事管理系統(tǒng),故謂“自唐以來不置”。直至南宋紹興初,所置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乃上承晉宋都督中外諸州軍事之軍制。《宋史·職官志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亦分明指出了北宋、南宋都督府的兩種不同體制:
大都督府 都督府 長史 左右司馬……大都督及長史掌同牧、尹……司馬不厘務。舊制,凡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后,以見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視軍馬,多執(zhí)政為之,雖名稱略同,然掌總諸路軍馬,督護諸將,非舊制比也。[注]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傳》、卷七十九《謝安傳》,第1747、2075頁;脫脫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頁。
也就是說,北宋與南宋雖名稱上皆有都督府,但二者職能其實不同,北宋都督府乃虛銜,屬都督州之州格,無統(tǒng)兵之實;而南宋都督府,行統(tǒng)兵之實,故尊稱“督鉞”[注]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七八一二《李曾伯》二《江東漕謝詔書建督府宣諭》:“命丞相以董師,肇新督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9冊,第24頁)。
南宋紹興初,正是宋金用兵之際,南宋朝廷時時受到鋒勢正銳的金軍威脅,存亡未卜。為了加強對前線諸軍作戰(zhàn)部隊的統(tǒng)一指揮,首先在建康、鎮(zhèn)江府置都督江淮諸路軍馬司。
紹興二年(1132)四月二十七日(戊子),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呂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請自夏月出師北向,以復中原”[注]呂中:《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卷八《高宗皇帝》一○○《都督江淮荊襄》,張其凡等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58頁。,先于建康府置都督府,都督府辟參謀官以下文武官七十七員,鑄“都督府印”,賜激賞銀、帛二萬匹、兩,上供經制錢三十萬緡,米六萬斛,度牒八百道,月給公帑錢二千緡,仍許召諸守臣時暫至軍前議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四月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93頁。。軍事權力很大,“凡所措置,乞一切作圣旨行下,續(xù)具奏知”[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壬辰”,第1096頁。,即可以便宜行事,先斬后奏。這實際是戰(zhàn)時地區(qū)性、臨時性軍事機構,已非屬地方行政府一級管理機構。
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府重要屬官,有參謀官二員,參議官二員,主管機宜文字二員,書寫機宜件字二員,干辦公事十員,文臣準備差使十員,武臣大使臣二十員、小使臣二十員,準備將領使喚十員,隨軍轉運使一員。參謀官、參議官皆差侍從官、帶貼職朝官,地位很高,如由戶部尚書李彌大與秘書少監(jiān)、徽猷閣待制傅崧卿為都督府參謀官;直龍圖閣李承造與左宣教郎、秘閣修撰劉寧止為參議官。左司郎中、秘閣修撰姚舜明為隨軍轉運使。主管機宜文字與書寫機宜文字位序視轉運副使、提點刑獄公事,干辦公事位序視轉運判官、知州、朝請大夫,內選人充差遣者位在諸州通判之下[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一、二《都督府》,第3975頁上、下欄。。都督辟差屬官之外,撥給隨從親兵三百人,醫(yī)官一人,尅擇官一人。都督府遇有奏報文字“許直發(fā)入內內侍省投進”,則不必投進奏院過三省、樞密院,而是經內侍官直達皇上[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三《都督府》,第3976頁上欄。。
紹興三年(1133)四月七日,都督府從建康府移至鎮(zhèn)江府[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都督府》,《宋元方志叢刊》本,第2冊,第1727頁。。呂頤浩以宰相都督在外,秦檜以右相主內,頤浩察覺秦檜欲奪其權,于是頤浩歸朝,八月壬辰(五日),參知政事、福建等路宣撫使孟庾兼權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七“高宗紹興二年八月壬辰”,第1149頁。。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是江、淮、荊、浙諸路戰(zhàn)區(qū)對金作戰(zhàn)的最高統(tǒng)帥,逐路“應大、小統(tǒng)兵將帥并聽節(jié)制”。用兵之際,“內有干機速、待報不及事件……得便宜指揮”,即緊急軍事行動之指揮,許都督先行后奏[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五《都督府》,第3977頁上欄。。為了保障都督府軍糧和將士俸祿供給,中央專派戶部侍郎姚舜明前往都督府,總領朝廷支撥錢糧,諸路起發(fā)到交都督府錢物、糧斛;為加強審計,都督府派四名諳熟錢谷出納的審計監(jiān)官四員[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五《都督府》,第3977頁上欄。。紹興三年九月,罷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府。罷都督府之后,朝廷對屬官、吏人安置從優(yōu),屬官歸樞密院,人吏編入樞密院機速房充承受、發(fā)放都督府文字[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六《都督府》,第3977頁下欄。。
宋初,抗金西線川陜,未置都督府,張浚謂:“中興當自關陜始,慮金人或先入陜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遂慷慨慷請行。”建炎三年(1129)五月初一,高宗詔命知樞密院事兼御營副使張浚為宣撫處置使,以川陜、京西、湖南北路為所部,節(jié)制諸路軍馬。雖不以都督稱,其職類近都督諸路軍馬。張浚在關陜三年,以吳玠為大將守鳳翔,關陜雖失,全蜀賴以按堵。張浚因與宰相呂頤浩、朱勝非不和,被劾解職,居福州[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三“高宗建炎三年五月戊寅朔”,第559頁;脫脫等撰:《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第11302、11303頁。。
紹興四年(1134)八月三日(庚辰),面臨金軍南侵的嚴峻形勢,高宗選拔西帥,防守川蜀,遂以參知政事趙鼎為知樞密院事、充川陜宣撫處置使,以代張浚之職;時趙鼎奏以秘書省正字楊晨、樞密院編修霍蠡、太府寺丞王良存充干辦公事。十一日(戊子),改趙鼎為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七《高宗紀四》,第511頁;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九“高宗紹興四年八月庚辰、戊子”,第1488、1491頁。。是年九月,趙鼎升左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兼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紹興五年二月丙子,右相趙鼎升為守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即以左相兼知樞密院事、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紀五》,第518頁;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高宗紹興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頁。按,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此處點校有誤:“(紹興五年二月丙戌)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秉c校者于“趙鼎守左仆射”下,用句號斷住,從而導致對趙鼎不與張浚并為“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的誤讀。應將“趙鼎守左仆射”下之句號,改為逗號,與下文連讀。。九月壬子(六日)詔:
賜川陜荊襄都督府度牒二萬道(按,官價,度牒每道賣120貫。二萬道空白度牒,相當于撥軍費240萬貫),紫衣、師號各二千五百道。趙鼎之出使也,乞度牒等如張浚例,朱勝非難之。鼎請不已,然后許焉。鼎又乞隨軍金帶二十條,絹三萬匹,米二萬石。詔米以江西上供之數(shù)。絹以榷貨務金銀折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九、八十“高宗紹興四年八月己丑”、“九月壬子”,第1492、1505頁。
高宗紹興五年(1135)二月十二日,東、西二都督府合并為“諸路軍事都督府”,川陜荊襄都督府事務并官吏、兵將、官物等,與趙鼎以左相兼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之同時,又命張浚為右相兼。紹興五年二月十二日,制以左通奉大夫、知樞密院事張浚特授左宣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即二相并為“都督諸路軍事”?!皬埼汗疄槎级揭玻孕懈疄槊薄9视址Q“都督行府”。凡事干朝廷,行移文字,則關會三省、樞密院,不用“申”[注]李心傳撰,徐規(guī)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都督行府》,第198頁。。都督府參議軍事地位高,如張宗元為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軍事。
趙鼎與張浚為左、右相,“并都督諸路軍馬”系銜[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紀五》,第518頁;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高宗紹興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頁。?!督ㄑ滓詠硐的暌洝份d:
(紹興五年二月丙戌)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高宗紹興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頁。
《宋史·宰輔表》將二人并為兼都督諸路軍馬事,分開記載,避免了讀史者以為唯張浚兼都督諸路軍馬,而趙鼎不兼的誤讀:
(紹興五年乙卯)二月丙戌,趙鼎自右仆射授左宣奉大夫、守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張浚自知樞密院授左宣奉大夫、守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紀五》,第518頁;卷二一三《宰輔表四》,第5554頁。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亦云:“(紹興)五年春,元鎮(zhèn)與張德遠并相,遂帶兼都督諸路軍馬入銜。”[注]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都督軍馬》,第198頁。二相并為“都督諸路軍事”,“印以‘諸路軍事都督府之印’九字為文”。凡川陜荊襄都督府事務并官吏、兵將、官物等,合并歸諸路軍事都督府[注]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七《都督府》,第3978頁下欄。。左相趙鼎、右相張浚雖并為都督諸路軍事,實際上,有內外分工。張浚往江淮視師,開都督府,稱“都督行府”。左相趙鼎則居行在,“居中總政事”,表里相應[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六“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丁未”,第1633頁。。
都督行府,為戰(zhàn)時諸路軍事最高統(tǒng)帥府,統(tǒng)攝前線如招討使、宣撫使、三衙管軍等大將的統(tǒng)帥機構。諸大將須受節(jié)制,聽受指揮。如紹興五年閏二月,右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視師江上,先至鎮(zhèn)江,召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親自傳諭高宗旨意,令舉軍往北移屯楚州,以撼山東。世忠欣然承命。繼而,張浚往建康府,按撫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宣撫使張俊軍,至太平州按撫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軍,“軍士無不踴躍思奮”[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六“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丙寅”,第1646頁。。又,紹興六年(1136)二月戊午,督府命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兼統(tǒng)神武中軍楊沂中“以兵萬人聽都督行府調遣”。是月,都督諸軍事張浚至江上,“會諸將議事。命(江東宣撫使)張俊進屯盱眙”[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紀五》,第524頁。,又命湖北宣撫副使岳飛進軍襄陽,紹興六年三月十二日《督府令將帶精兵前去襄陽札》[注]岳珂編撰,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xù)編》卷七《絲綸傳信錄》之六《督府令將帶精兵前去襄陽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236頁。:
諸路軍事都督府勘會:岳飛已降制命,除授武勝、定國軍節(jié)度使,依前檢校少保、充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兼營田使,襄陽府置司。三月十二日奉圣旨,令岳飛依議定事理,將帶精兵,疾速起發(fā),前去襄陽,仍具已起發(fā)月、日聞奏。
右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檢校岳少保。
紹興六年三月十二日。 押都督府統(tǒng)率諸路軍馬,財政開支浩大,諸路軍馬所用錢糧,“當從督府總制”。為籌措軍糧,都督行府管領諸路市易務,特置“都督府提領市易務”,統(tǒng)轄諸州府市易務監(jiān)官,以回易為都督府增收經費[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七“高宗紹興五年三月己丑”,第1666頁。。
紹興六年十二月,趙鼎為秦檜排陷,罷相,遂罷兼都督諸路軍馬軍職。然張浚依舊以宰相兼都督江淮諸路軍馬。紹興七年(1137)二月,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因所率軍隊軍紀不良被解職,三月十四日,都督行府頒札,將劉光世五萬余軍隊交岳飛統(tǒng)領,其《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如下:
諸路軍事都督府勘會:淮西宣撫劉少保下官兵等,共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馬三千一十九匹,須至指揮。
統(tǒng)制官、通侍大夫、武康軍承宣使王德下官兵等五千七百三十一人,馬三百八十七匹。
中侍太夫、武泰軍承宣使酈瓊下官兵等五千五十五人,馬三百五十四匹。(下略)
右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岳太尉照會,密切收掌,仍不得下司,準此。
紹興七年三月十四日。[注]岳珂:《鄂國金佗續(xù)編》卷八《絲綸傳信錄》之七《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子》,第1250-1251頁。
督府照會岳宣撫的札子,當然經過高宗批準,但像整頓軍隊、合并軍隊調遣軍隊的大事,不經樞密院,而由都督行府奉行,這說明行府在前線實際掌握統(tǒng)帥諸路軍事的實權,而非宰相掛個空銜而已。紹興七年(1137)七月初,秘書省校書郎高閌面對,言:
《春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樞密院雖號本兵之地,而諸路軍馬,盡屬都督。都督專主用兵,亦宜屬于樞密,不宜以宰相主之,是朝廷之上,兵柄自分為二。[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三“高宗紹興七年七月甲子”,第2093頁。
時任樞密使的秦檜力主和議,懼岳飛增兵后北伐于和議不利,遂在高宗前挑撥,使高宗立即改變主意,收回交由岳飛統(tǒng)掌劉光世軍的成命,改“(光世)軍盡屬督府”[注]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五六六四《朱熹》二三七《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魏國公致仕太保張公行狀》,第229頁。??墒?,秦檜懼宰相兼都督張浚兵權太大,又向高宗奏陳以“握兵為督府之嫌”,挑撥酈瓊部將之間的矛盾,命王德為都統(tǒng)制,酈瓊為副都統(tǒng)制,引惹酈瓊不服,從而釀成酈瓊率所部五千余眾,于紹興七年八月(八日)投偽齊,殺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的叛逃事件[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三“高宗紹興七年八月辛卯”,第2110頁。。都督張浚不得不被迫辭相并解都督之職。是年九月十三日(壬申)罷張浚;十五日罷都督府[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紀五》,第532頁。。行之有效的戰(zhàn)時都督諸路軍馬府指揮體制,終為秦檜所破壞。
紹興二十五年(1155),獨相專權的秦檜病死。紹興三十一年(1161)九月秋,金主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汴京,命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橋于淮上。海陵王完顏亮率金軍,號稱百萬,欲渡淮大舉南侵。朝廷震動,高宗欲逃跑東海,宰相陳康伯力主高宗親征[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第11792頁。。高宗不得不于十月十九日(戊午)復置都督府。以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為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兼直學士虞允文為都督府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并參議軍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三“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十月戊午”,第3764、3765頁。。時金軍實際兵力四十萬,在長江北岸待渡;宋軍在長江南采石,才一萬八千。葉義問不懂軍事,不敢臨前線,逃至建康。朝廷命虞允文往蕪湖催促都統(tǒng)制李顯忠代王權指揮采石駐軍,并犒師采石宋軍?!皶r(王)權已去”,顯忠未來”,宋軍無統(tǒng)帥,“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都督府參謀軍事虞允文,見此形勢,心想坐待李顯忠必誤國事,毅然挺身,以都督參謀身份立召諸將,勉以忠義報國,并以重賞激勵將士:“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zhàn)!”[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第11792-11793頁。由于都督府參謀軍事虞允文有魄力、有軍事指揮能力,大膽運用都督府許便宜行事的權力,自行軍事指揮權,親督建康諸軍統(tǒng)制官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等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于東采石,終于挫敗了金軍南渡的軍事行動。這就是南宋軍事史上著名的“采石大捷”。此次都督府在前線指揮,雖然督視軍馬葉義問畏懼不前,但他能善于用人,終于擋住了金軍氣勢洶洶的進攻,在南宋抗金史上留下了難得的勝利篇章[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四“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丙子、子丑”,第3787、3788、3789、3790頁。。
之后,孝宗隆興元年(1163)抗金、寧宗朝開禧用兵,理宗朝嘉熙、淳祐間抗元,都先后開過都督府,或以宰相,或以樞密使、簽樞、參知政事,為都督、同都督、督視等等。如理宗嘉熙二年(1238)二月庚寅(十四日),蒙古軍正用兵于川蜀、江淮,力主和議的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史嵩之督視京西、荊湖南北路、江西軍馬,置司鄂州;以高定子為中書舍人、京湖江西督視參贊軍事。嘉熙三年(1239),史嵩之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江西、湖南、江淮、京湖、四川軍馬,以別之杰權兵部尚書、沿江制置安撫使兼都督行府參贊軍事,李曾伯兼都督行府參議官,孟珙兼都督行府參謀官?!叭唤晕从械卓兌T”[注]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十二《理宗紀二》,第815-818頁;卷一六七《大都督府》,第3955頁。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同都督·督視》,《宋元方志叢刊》本,第1725-1730頁;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六十五《帥閫門·督府·歷代沿革》,《四庫類書叢刊》本,第940冊,第256、257頁。。
都督府的僚屬編制,歷屆都督府名稱不完全一致、不完全相同,大體如下:諮議軍事,參謀軍事,參議軍事,或稱參贊軍事,從官以上充。干辦公事,主管機宜文字,書寫機宜文字(一般二員,其中一名為都督或同都督“本宗有服人”,即親屬),隨軍轉運使,準備差遣(或稱準備差使),準備將領。點檢書寫文字等。
例如,紹興二年(1132)四月二十七日(戊子),呂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于鎮(zhèn)江置都督府,辟參謀官以下屬官七十七員,設置如下:參謀官二員,參議官二員,隨軍轉運使一員,主管機宜文字二員,書寫機宜文字一員,干辦公事官十員,隨軍轉運使一員,準備差使文臣十員,準備差使武臣大、小使臣各二十員,準備將領使喚十員[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四月戊子”,第1093頁;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5頁下欄。。
尋詔謀、議官敘位視兩省官,奉使、機宜官視職司,干辦官視雜監(jiān)司,選人在諸州通判之下。
都督府屬官敘位從優(yōu),限于宰相為都督,否則,“自今非見任宰相暫出撫師,其所辟僚屬除官進職,不得輒援此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辛卯”之次日(壬辰),第1096頁。。不過,以上都督府“七十九員屬官的編額,并非定制”[注]王曾瑜:《宋朝宣撫使等的屬官體制》,《文史》第22輯,收入氏著《點滴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6頁。。孝宗隆興元年(1163),宰相湯思退為都督江淮東西路、建康鎮(zhèn)江府江陰軍池州屯駐軍馬,太傅、寧遠軍節(jié)度使楊存中(即楊沂中)為同都督,二都督府各置差官屬,人員大為減少:參贊軍事二員,參議官二員,干辦公事四員,主管機宜文字二員,主管書寫機宜文字二員,準備備差使六員,點檢主管書寫文字等,共三十員[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7頁下欄。。
綜觀南宋都督府建置,有如下五個特點:
(一)貫穿南宋高宗、孝宗、寧宗、理宗、度宗、瀛國公少帝諸朝,均曾設都督諸路軍馬府,唯短暫的光宗朝(僅歷五年)未曾設置是例外。最后一屆都督府為德祐元年(1275),十月,以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并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為都督府參贊官[注]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十七《瀛國公紀》,第933、934頁。。因此,研究宋代兵制,不能忽視都督府之制。
(二)南宋都督府之設立,皆與遭受強敵入侵、邊警嚴峻或朝廷處于危亡關頭的形勢緊密相關。誠如理宗淳祐八年(1248)五月,樞密使兼參知政事、長沙郡開國公、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趙葵所言:“邊頭事勢堅急,督府之建,不容不權一時之宜?!盵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8頁下欄。
(三)都督府主要以文官現(xiàn)任宰執(zhí)任都督諸路軍馬(劃定區(qū)域),非正宰相或稱同都督、督視諸路軍馬。武臣而非宰執(zhí)任同都督者,是個別,如孝宗隆興元年(1163),楊存中以太傅、寧遠軍度使任同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與左相湯思退都督江淮軍馬,并為“江淮都督府”都督;理宗景定三年(1262)二月,授李璮為保信寧武軍節(jié)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等路軍馬、齊郡王。王曾瑜認為:“都督和督視軍馬一般是文臣的專利?!盵注]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第七章《南宋中期至后期的軍制演變》第一節(jié)《以文制武體制的恢復和加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9頁。它實際是宋代文臣統(tǒng)制軍事國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四)都督府許便宜行事,節(jié)制所轄諸路將帥,自辟僚屬。軍事權力很大,如紹興初,宰相呂頤浩為都督諸路軍馬,“凡所措置,乞一切作圣旨行下,續(xù)具奏知”[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壬辰”,第1096頁。,即可以便宜行事,先斬后奏。呂頤浩為都督,“請辟參謀官以下七十七員”,如辟降授左武大夫、萊州防御使閻皋為都督府軍前準備使喚,“皋故為呂頤浩部曲,故頤浩請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三“高宗紹興二年閏四月壬辰”,第1093頁。。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宰相賈似道開都督府,“以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總統(tǒng)諸軍,所辟官屬,皆先命后奏”[注]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十七《瀛國公紀》,第924頁。。
(五)都督府開支浩大,包括支犒費(激賞費)、官兵廩祿費、軍隊裝備費、運輸保障費等等,需動用大量國庫、地方財力支持,故形勢稍緩則結局。高宗紹興四年八月,宰相趙鼎為都督諸路軍馬,才開府,未出戰(zhàn),其報支撥費用已巨:
賜川陜荊襄都督府度牒二萬道,紫衣、師號各二千五百道。趙鼎之出使也,乞度牒等如張浚例,朱勝非難之。鼎請不已,然后許焉。鼎又乞隨軍金帶二十條,絹三萬匹,米二萬石。詔米以江西上供之數(shù)。絹以榷貨務金銀折之。[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九、八十“紹興四年八月己丑”、“九月壬子”,第1492、1505頁;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校點:《宋會要輯稿·道釋》一之三三《披度》,第9991頁上欄。
咸淳十年十二月,元軍已過長江,形勢危急,少帝命宰相賈似道為都督軍馬,孤注一擲,于封樁庫撥金十萬兩,銀五十萬兩,關子一千萬貫,充都督府公用[注]佚名撰,王瑞來箋證:《宋季三朝政要箋證》卷四“度宗甲午咸淳十年十二月癸巳”,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371頁。。因都督府開支浩大,朝廷不堪重負。理宗淳祐八年(1248)五月,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趙葵曾上言:
蓋將士有支犒之費,官吏有廩給之用,況其他費用又倍尋常。臣自被命開府以來,仰體國用匱乏,凡朝廷科降銀絹錢米,一毫不敢妄費,而支用已覺瑟縮。只以支犒泗城及斷橋功賞一項,為數(shù)計三百余萬,金銀牌器不預焉。若不早行結局,其何以支?[注]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8頁下欄、1729頁上欄。
趙葵為督視,僅激賞泗城及斷橋二戰(zhàn)功將士支犒費就用了三百余萬緡!因此,通常都督府開府,視時局之變置、廢,實為權宜之策。
通過兩宋都督府的比較,可以得出結論,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設,是沿隋唐諸路總管府、都督府之制,與州郡建置相聯(lián),屬“都督州建官”體制,非統(tǒng)兵作戰(zhàn)體制。而南宋,因宋金、宋元戰(zhàn)爭臨戰(zhàn)需要,以宰執(zhí)兼都督諸路軍馬,傳諭皇帝調動軍隊部署的旨意,節(jié)制前線諸大將,統(tǒng)一號令,保障軍隊錢糧、物資供給,以便宜行事,行功賞激勸,并握生殺大權等,屬統(tǒng)帥作戰(zhàn)體制,其制與曹魏、晉、宋間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脈相承。南宋都督諸軍事,由宰執(zhí)兼,其間摻入了權力之爭,特別是南宋后期,權相用事,朝政腐敗,都督府發(fā)揮的效用并不明顯。僅南宋紹興間,在對金作戰(zhàn)中,張浚兼領的都督行府與紹興末都督府上佐參謀軍事虞允文,曾發(fā)揮過統(tǒng)一號令穩(wěn)定西線戰(zhàn)局,與取得采石大捷、阻止了金主完顏亮渡江南侵步伐的勝利,為保衛(wèi)南宋政權、維護國家安寧,作出了較大貢獻。此外,從宋代都督府之建置及其不同職能,也可看出宋代官制的多元性、復雜性。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史,宜倍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