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于里

青山說:從《偶像練習生》到《創造101》,從蔡徐坤到楊超越,伴隨著爭議的另一面,他們都是萬人追捧的偶像明星。對比十年前的偶像跟現今的偶像,又有何不同?
任何時代都有追星文化,任何時代也都有瘋狂的追星行為。不過,在不同時代,何為偶像,以及粉絲對偶像發展的影響程度,卻截然不同。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偶像之所以稱為偶像,首先是因為他有實力。那個時代風靡亞洲的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梅蘭芳,他們有著偶像的外表和人氣,又有著強勁的實力。其次,無論偶像多受觀眾歡迎,他與粉絲之間的關系仍舊是“弱聯系”,粉絲只能通過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觀看偶像,粉絲的支持并不能轉化為支持偶像的具體力量。在傳統媒體時代,粉絲與偶像的關系是單向度的,他們僅僅是偶像的觀看者,他們對于偶像僅限于購買和觀望。
這個時候經紀公司的話語權最大,他們規劃藝人的發展路線,決定著藝人的曝光度和是否發片。一次雪藏可能直接導致演藝事業的中斷,劉德華、鐘漢良、張韶涵等都曾在傳統的電視和唱片時代遭遇雪藏,有的后來順利復出,有的則萬劫不復。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一切,包括偶像的制造。和傳統偶像們相比,時下偶像的一個最大不同在于,他們是粉絲造就的,是粉絲文化的產物。
比如從韓國偶像團隊離開回國發展的鹿晗,是怎么在短短一年里讓互聯網上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的呢?因為鹿晗在2014年創了一個吉尼斯紀錄——他的一條微博評論量達到了1314萬。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它引爆了網絡,反向促使大眾開始發問:“誰是鹿晗?”而這個數據還被鹿晗粉絲反復刷新,現在已經突破了1億條。在短短幾年間,鹿粉們制造了好幾起類似的引爆輿論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鹿晗效應”。
鹿晗所有的行為粉絲都會去模仿,鹿晗效應變成了一種精神、一種現象。可以說,粉絲文化的核心就是“鹿晗效應”,鹿晗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偶像的名字。其走紅路徑也是一樣:粉絲助推——網絡引爆——輿論關注。
粉絲文化徹底扭轉了傳統的造星體制。進入互聯網時代,進入了后娛樂工業時代后,粉絲與偶像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粉絲不僅僅是偶像的觀望者,他們更是偶像的制作者、促成者、建構者。他們的主要追星方式就是應援,簡言之,當下的90后、00后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他們能夠源源不斷地用金錢對偶像進行“愛的供養”。
雖然粉絲口口聲聲支持偶像的一切決定,但無論偶像做了什么,他們真的會支持到底嗎?根本在于,偶像沒有實力,他們的一切都是粉絲給予的,他必須維持他呈現給粉絲的“人設”。好的演員可以選擇要不要維護“人設”,因為可以靠作品說話,但偶像則有“人設”的要求,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必須滿足粉絲的幻想。日本國民天團嵐的成員櫻井翔這樣解釋“什么是偶像”,“偶像是販賣夢想的職業”,可謂一語中的。
偶像全方位曝光在粉絲的視野中,他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盡力扮演好粉絲提煉出來的“人設”;他們需要滿足粉絲的情感投射,維系與粉絲之間的情感聯系……粉絲以愛的名義創造出了偶像,但某種意義上,偶像依舊是傀儡。偶像與粉絲之間的“強聯系”并非牢不可破,一旦他的“人設”坍塌,他很可能就會遭到粉絲反噬,甚至被拋棄。
粉絲的愛既是偶像的甜蜜,也是偶像的包袱,“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粉絲反噬偶像,這不是第一回,也不會是最后一回。唯一的解脫途徑,就是擺脫粉絲依賴,靠作品和演技說話;反之,偶像永遠都會受粉絲羈絆,雖然輕輕松松收獲人氣,但也得隨時準備接受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