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吳 亮,董繼超
(西安航空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77)
伴隨著西方國家的侵略,近代中國的教育開始轉型,西方教育模式被國人接納與學習。為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界開展了對航空教育領域人才的培養。經過數代國人的努力,航空事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國航空實現了從無到有,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文化精神,直至今天,對當代國人也起著重要激勵作用。
近代,隨著西方國家的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傳統的中華民族走上學習西方之路。西方的工業文明逐漸傳入并被部分國人認可與傳播,近代西方教育模式也隨之落地,辦學堂、講西學成為具有遠見的救國路徑。而此時的世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隨著內燃機的問世,推動人類開始實現從陸地向空中的跨越。從1903年萊特兄弟首次駕駛自制飛機駛向天空,有遠見的國人便預感飛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戰略工具。
中國最先開展飛機研制與試飛的當屬馮如,其“早期就對飛機在未來航空領域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見解?!盵1]認為未來世界競爭激烈化,耗費巨資制造軍艦不如制造飛機,以其守衛沿海城市與港口,亦可威懾鄰國。事實證明,馮如確實眼光獨到。此時的西方世界已加緊將飛機運用到軍事領域,以掌握戰爭的主導權。顯而易見,未來的國家角力正在科學技術的競爭。鑒于中國近代國情與落后的教育方式,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中國發展圖強的重要學習方向。在航空救國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開始邁向航空領域。此時恰逢民國建立,科舉制度廢除,教育改革全面開始,向西方學習富強之路的探索繼續深入,近代航空教育的興辦應運而生,曾經制約航空事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如相關專業知識的匱乏,人才短缺等都在這個過程中被逐漸克服。
1.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統治期間,正值帝國主義矛盾尖銳之時刻,對中國的爭奪逐漸激烈化。隨著清政府的倒臺,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扶植各自在華勢力,形成了不同勢力范圍的軍閥集團,國家大權主要被奉系軍閥、直系軍閥、皖系軍閥所掌握,中華民國名存實亡。各軍閥為自身利益,不斷擴充勢力,發展軍事力量,航空也就成為其實現統治的重要工具。在各軍閥控制范圍內,興辦空軍、開辦航空院校、發展航空教育全面開展。
此時的航空教育以軍事教育為主要目的,在北京、廣東、東北、云南開展的航空教育初具規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是北洋政府正式成立的第一個航空方面的專業學校。學校開設航空、機械等有關航空專業知識的課程,同時輔修外語等科目。學校實訓課程教員來自江南制造總局等相關軍事企業的技術工人,在法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飛機的相關維修工作,隨后更開始自己制造氣缸等飛機相關零部件。
繼南苑航空學校后,廣東成為自主創辦航空院校較早的省份之一,這與孫中山的重視密不可分。在孫中山航空救國思想影響下,廣東設立航空處、航空局,組建飛行隊,編制《十年國防計劃》,后來又在蘇聯的幫助下,創辦廣東航空學校,招收飛行員,選派學員出國學習,“1924至1936年間,廣東航空學校共招收7期正式飛行生,每期20-150人,畢業生總計500人”[2],為后來的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與此同時,張學良在東北創建的沈陽航空學校,唐繼堯在云南創辦云南航空學校,都是近代中國航空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家暫時完成形式上的統一。此時的帝國主義重新加強了對中國的爭奪,尤其中日之間的矛盾深化。日本強大的空軍力量及先進的科技,促使南京國民政府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空軍對現代戰爭的重要性。
為鞏固國防安全,推動戰略發展規劃,國民政府對建設空軍、組建航空學校、培養航空專業人員給予了更大投入。在歸國航空留學生的參與下,國民政府有計劃地編制空軍建設方略,“到1937年底要達到的目標為:改建和組建5所空軍學校,培養700名飛行員,2000多名機械人員;建設27個空軍中隊,裝備作戰飛機375架,加上教練機和救護機117架,共計492架;建設航空制造工廠3所,修理工廠6所。”[3]
國民政府經過院系整合與調整,于抗戰爆發前完成了航空教育體系的構建,形成以中央航空學校為首的國家航空教育網。
蔣介石兼任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自成立以來共培養飛行員700余人、技術人員300余人。”[4]國民黨高層的重視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契機。學校開設相關理論與實踐課程,并聘請國外專家及留學人員擔任學科教員,學習航空理論課程的同時,強化理論實踐學習,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要目的,造就了一批能力過硬的技術維修人員,對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維修飛機而興辦的中央航空機械學校,培養畢業生700余人。鑒于防空作戰的需要而興建的中央防空學校,培養專業航空人才1400余人[5]。先后開設消防、避難等相關基礎課程及防空情報等核心課程,為民國航空教育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3.中共延安時期的航空學校
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面對艱難的抗戰環境,從全局利益出發,高度重視建立航空學校。在蘇聯的幫助下,以赴蘇留學人員為骨干成立航空學校,成為延安地區特色性的學校之一,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第一批航空人才。
經籌備而建立起來的延安機械工程學校,以王弼為校長,選拔軍隊中文化素質較好的排級干部進行培養。其教員由具有一定航空基礎知識的干部組成,自編理論教程,開設科目有航空理論與飛行訓練等課程。因蘇德戰爭擴大化,學校重新調整合并至抗大三分校,在抗大三分校撤銷后成立延安軍事學院。延安航空學校因為二戰形勢變化發展較慢,但成績顯著,其學員大多成為中共軍隊中杰出的將領。
近代教育轉型,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成為向西方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清末至民國,出國留學人數逐漸遞增。鑒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航空事業的崛起,留學學習逐漸轉向航空領域,航空教育學習隨之興盛。而歸國后的航空留學人員往往進入航空學校從事航空教學與管理工作,繼續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學習航空技術,引進國外先進的航空技術,任職于相關政府部門等。
自1908年至新中國成立,至少三千余人前往國外學習航空理論與飛行技術。留學人員的選派有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交錯派遣兩種形式,或公費,或自費,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從留學時間來看,長短不一,多則幾年,少則數月,主要留學于美國和法國。歸國后的航空留學生,積極興辦航空學校及專業,從事航空理論知識的傳播與專業管理,培養了近代航空人才,奠定了近代航空教育的基礎。
民國時期的航空教育,除開辦航空學校進行專業教育外,也進行航空方面書刊的編譯,既滿足航空教育對課本的需求,又以此開展大眾化的航空趣味普及教育。
民國時期的航空教育期刊多達80余種,大多為月刊,以畫報、航空機械及航空相關知識方面的內容為主。其中,創刊時間較久且影響較大的有《航空》《飛行雜志》《航空機械通訊》等期刊,錢昌祚在《航空機械通訊》發刊詞中指出,該刊“謀以新的知識與技能,隨時介紹于從事航空機械之同人,使其日新又新,努力精進,不至故步自封,十寒一暴。并以公諸國人,藉為參考之助”[6],顯然志在推動航空知識的傳播。
此時的航空教育偏重實際需要。為適應強國需要,錢昌祚、侯競寰等航空領域的學者積極撰寫航空軍事相關理論著作與學術論文,翻譯國外航空理論方面的書籍,如《實用航空學輯要》《航空學講義》《空中偵察教程》《空中攻擊講義》等,進一步推動了航空理論教育的發展,對我國航空教育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為規范教學并適應中國航空教育的需要,學者們出版編著了大量有關航空方向的教材與相關著作,如厲汝燕介紹航空知識的《航空學大意》,蔣逵編著介紹有關飛行知識的《飛航學》教材,林鈞能編著的《學飛》以及軍事戰爭教材《空中攻擊講義》等。近代留學生也投身于航空理論專著的翻譯工作中,如王祖文《各級軍官對空軍與空防必具之常識》和《陸空無線電通訊勤務》,葛世昌的《獨立空軍戰術》與《盧氏轟炸戰術》等譯著,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
在編譯期刊書籍的同時,錢昌祚、聶開一等航空專業背景的歸國留學人員與國內致力航空教育的相關人士,還組建了一批航空學會與社團組織,致力于宣傳航空文化知識,培養大眾航空興趣愛好,為航空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1936年,為統籌航空事業的發展,在南京成立了中國航空建設協會,蔣介石出任協會總會長。隨后編制《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組織章程》,第一章明確指出此協會:“以集中全國官民力量,倡導社會協助政府,充實空防,發展航空建設事業為宗旨?!盵7]協會與政府關系密切,受國民政府行政院監管,承接“制定全國航空救國計劃、倡導航空事業建設事項、籌集與保管航空建設基金、培訓航空人才、征募捐贈飛機事宜?!盵7]航空協會實現了政府和民眾的結合,推動民眾愛國熱情,集中全國力量實現航空救國之宗旨。當時《申報》報道“航空建設會側重于建設及實施、航空國防建設?!盵8]航空事業的發展,一靠資金二靠技術,航空協會興辦的目的之一在于籌集航空事業所需經費,帶動民眾航空之熱情,其二是宣傳與發展航空建設事業。按照航空協會制定的章程,有計劃地開展航空救國運動,其中包括籌集經費、購買飛機、開展航空宣傳、出版航空刊物、培養航空人才等活動,有力推動了中國航空教育的發展。
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具有起步晚、技術弱、資金不足等先天缺憾,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航空教育的發展。但是,在航空救國思想的影響之下,在政府推動和專業人員的努力之下,近代中國航空事業仍然開拓出了一條特有的發展之路,形成了體系,取得了值得驕傲的成績。
近代航空教育是中國積極主動開展教育變革的產物。從軍閥割據的時代起,以南苑航空學校的興辦為始,逐漸掀起了一股航空教育熱潮,軍閥紛紛建立航空學校及小規模的空軍,培訓飛行及飛機維修人員,隨后之保定、東三省、山東、廣東等航空學校亦初具一定規模。國民政府期間,除軍事航空學校的興辦外,同時鼓勵民用航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國民政府成立之初,就興辦山東、山西、洛陽航空學校及廈門民用航空學校,隨后又成立中央航空學校,聘請部分國外人員擔任飛行教員,頒布《航空學校條例》,教授航空理論知識,選派優秀人員出國深造,以全國政府的力量奠定了國家航空教育的基礎。
學校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相結合是近代中國航空教育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南昌航空機械學校將機械人員培養與飛行員培養放到同等地位。國家部分機構從各航空學校選拔優秀學員進行定向培養,并臨時組辦軍械修護訓練班等專業技能培訓班。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航空理論知識,航空學校與中外合資興辦的航空公司簽署協議,由其負責培訓航空學生的飛行等技能,增強業務素質。國民政府重視航空教育,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航空教育體系,進一步拓寬了航空人才的培養渠道,為我國空軍建設培養了技術人才。
近代航空學校及航空教育的發展,留學生起著重大推動作用。近代學校設立的航空專業大多由留學生所創置,航空教育整體模式上也仿照國外航空學校,開設相應科目,航空專業實行四年學制,首任系主任皆為航空留學生,在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方面都積極效仿留學國家及母校,其教師隊伍也以留學生居多。這些留學生在國外知名大學就讀,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知識,回國后成為航空教育的骨干。
國民政府重視航空教育,教育撥款公派留學,但由于國家整體經濟力量不足,留學人員數量相對有限,最終無法形成顯而易見的群體優勢。
1.傳播航空文化
近代航空教育的發展,開設航空專業,興辦航空學校,培養近代航空人才,逐漸形成航空特色的先進文化?!拔幕敲褡宓难},是人民的精神家園”[9],航空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特征,是人類社會對新事物、新領域持之以恒的追求態度。自由精神引導人們不斷開拓新的航空領域,科學精神是航空文化發展的本質力量,創新精神為航空文化的發展提供前進動力。航空文化是航空強國的精神旗幟。
從航空教育的發展歷程,近代國人面對逐漸崛起的新興領域,從精確預言航空發展的重要性到勇于探索航空實踐的開拓性,近代航空學校的舉辦與發展推動了航空文化的形成。進一步總結提煉航空文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要求,發掘航空文化精神,以文化引領企業發展,有助于推動航空事業的發展。
2.振興航空工業
新時代下的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化,已由陸地競爭轉向空間爭奪,我國航空事業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發展航空教育,總結航空經驗,培養新世紀的航空人才,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航空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v觀我國近代航空教育歷程,可以看到中國在資金、技術匱乏狀況下,國人探索發展航空事業,從國外學習先進技術,積極參與興辦航空工業,創建科研機構和飛機制造企業,克服困難研制飛機,為近代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國家的發展靠教育,加快航空學校教育的發展,不僅能夠為航空企業培養人才,更能實現文化與科技的緊密結合,推動航空文化產業發展。與此同時,航空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能夠進一步帶動航空制造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