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大連財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道德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居于上層建筑層面,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取向。道德困境的產生也是公共道德和個體道德的控制機制在實踐中失常的一種現實的存在狀況。價值多元帶來的不確定性、傳統道德標準的內在沖突、道德教育缺少理性反思、學生對個體意識和自身利益的過分關注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表露出來的道德困境。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斯曾說過:“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包含著巨大的危險,也包含著巨大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勝任我們所面臨的任務,那么,這種精神狀況就預示著人類的失敗。”[1]道德困境關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關系著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獲得感的實現,關系著高校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基于此,亟需發揮國家、社會、學校的合力作用,以尋求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困境的現實路徑。
道德主體在善惡自明的情況下面對道德事件時需要做出道德需要的判斷,可見道德關乎于道德主體對善惡是非的價值判斷。道德在中國的語境下既指外在的規范要求,也指內在的品行德性。外在的規范表現為規章制度、風俗習慣,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道德,個體表現公共道德具有外顯性;內在的品行德性是個體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個體道德具有內隱性,內在的品行德性最終要外化為道德行為。因為道德行為源于我們內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信念,所以不管是公共道德還是個體道德都可對其進行道德評價。公共道德和個體道德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困難處境:面對具體的道德情境,客觀上沒有統一的道德標準,主觀上由于個人不同的道德情感體驗,人們往往會產生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困境,具體表現為道德認知模糊、道德情感沖突、道德意志薄弱、道德信念動搖、道德行為失范。
王東莉在《德育人文關懷論》一書中說道:“社會轉型、文化轉型導致了國人的‘價值真空’‘信仰真空’和‘理想真空’,人們在感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正經歷著精神失落的苦痛。”[2]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原有的社會規范和觀念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現實,舊有的社會體制和模式面臨改革。而新的社會規范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發展也不太成熟穩定。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明確的規范標準,看似不受約束的背后卻不可避免地感到茫然與困惑。因此,社會轉型期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原有規范和新規范的碰撞、個體道德的現有水平和社會規范的要求之間的差異、個體內部知行不一都將可能導致公共道德和個體道德的存在狀況失常,即表現出道德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道德無疑要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外來文化的傳入尤其是不良社會思潮的傳播,一方面對本土文化造成了沖擊,另一方面也導致人們價值觀的混亂,面對具體的道德情境進行價值選擇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內涵著的道德原則也存在沖突,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利益的需求不斷增長,對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開始質疑。而且當前的道德教育成效不高,沒有一套與時代精神相匹配的道德理論與實踐體系。凡此種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建設面臨著困境。
在經濟全球化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遭遇挑戰。今天信息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廣,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外界資源,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表現出接受主導性,而高校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是其道德實踐的基礎。世界多元文化固然可以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以借鑒,但是其中一些腐朽的思想、錯誤的價值觀念并沒有被人們所摒棄,不良思潮依然會腐蝕人們的靈魂。因此,世界文化的交融給我國本土文化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增加了高校學生面對價值判斷和選擇時的不確定性。從根本上來說,是大學生對外來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沒有達成共識,也無法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和手段消解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型,面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帶來的思想混亂,他們在面對具體的道德情境時極易不知所措,道德選擇面臨沖突和困境。
古代社會一直把義利關系作為道德評價的標準,對二者的選擇視為考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關鍵。傳統文化提倡公大于私,在國家集體利益面前,個人利益應該無條件服務于國家利益。儒家文化尤其堅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3],從而使重義輕利成為我國古代社會道德評價的主要方向。然而傳統文化中就“義利”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比如楊朱就推崇“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式的利重于義。因此,重義輕利、重利輕義以及義利并重本身在古代社會就存在著沖突。時代發展到今天,“公大于私”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當然我們依然強調集體主義,強調為人民服務,只是在強調為國家、為集體服務的同時主張合理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考慮個人的正當訴求,這與古代社會“私絕對服從于公”已然不同。再者,孔子的積極入世思想與老子的無為而治也存在沖突。傳統文化中還流露出一些等級特權思想,與當時的“泛愛眾”也存在著沖突等等。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下,資本快速流動,尤其一些民辦院校學費高昂,大學生相對而言表現出較高的功利性和務實性。加之學生經常遭受來自道德實踐的挫折,現實的道德情境又通常會帶來一些誤導。在社會轉型期價值重塑的過程中,傳統的義利觀受到挑戰,使得高校大學生陷入了一種不知對錯的境地,對傳統的道德標準開始質疑。總而言之,每個個體對道德標準的不同解讀勢必會導致個體行為的差異,道德標準的沖突使個體道德面臨困境。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中蘊含著道德教育,然而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經驗,傾向于以感性認識為主,很少有理性的反思,也缺乏哲學理論的支撐。關于道德教育也主要依托于課堂,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傳播自己的道德經驗,且往往流于理論知識的灌輸,使得學生缺乏身臨現實道德情境的道德體驗和實踐,限制了學生面對道德問題的思考與反省。況且社會變革日新月異,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情境會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當個體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時也可能會變得無所適從。為有效提高學生行為選擇的合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針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的一些弊端積極探索新的理念和模式,但面對當前道德教育成效不高的現狀缺少理性反思。一言以蔽之,教育者傾向傳播道德經驗,高校大學生習慣性地依靠經驗解決道德問題,使道德教育在教授與接受上都缺少理性反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步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經濟關系更加多樣化,加之學生所接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個人經歷的不同,反映在其認識上,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但是人的認識是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換而改變的。大學生縱然生理、心理不斷走向成熟,但其思想觀念依然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呈現出易變的特點。由于獲取新鮮事物的渠道增多,以及思想文化的交流激蕩,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個性化也越來越明顯。而且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獨立,其自主性愈加突出。對自我意識的過分關注,消解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所有制結構調整,利益主體不斷重組,大學生也承受著社會轉型帶來的陣痛。一是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點,如錢權交易、以次充好等假惡丑現象影響著大學生思想與靈魂。二是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社會無形中對高消費的渲染,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心理的失衡,膨脹了大學生的虛榮心和攀比心,他們會更加注重個人的成功。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使道德教育陷入困境。
綜上所述,新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導致不良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沖突,使高校的大學生受到了負面影響,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道德困境。
要突破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道德困境,需要從制度建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完善以及道德主體德性人格的塑造三個維度加以分析。
現代社會的人們貌似普遍陷入了一種精神危機,人們不愿在是非對錯甚至善惡的問題上進行太多的考量,而是過分關注自我利益,所進行的一切行為只是對自身意欲的滿足,很少思考自身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個體普遍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態,而整個社會不斷面臨變遷和改革,還沒有形成新形勢下普遍被大家認同的社會規范,導致道德陷入了“暫時無根”的狀態。因此他律道德的缺失使道德走向相對主義甚至非道德的局面,這或許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樹立他律道德,緩解目前道德觀念的混亂局面。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該整合外來文化中的積極成分,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由此加快道德的制度建設,建立具有共識的社會規范秩序。國家要高度重視起來,致力于建設健全優質的道德社會。這樣的社會必然存在著一套合理自洽并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在內的規范秩序,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社會各群體對這套規范秩序的道德認同。換言之,如果缺乏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抑或缺乏他律道德的建設,人們的道德行為就難以被約束在制度之內。
道德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道德沖突的實踐中沒有明確的制度規范。因此要突破道德困境亟待加強文化的整合,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加以鑒別和合理吸收,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制度。其實,道德要對社會真正起到規范作用,必須依賴社會成員自覺自主的道德自律,增強人們對社會道德的認同感,樹立自覺遵從道德規范的內心力量。而他律道德是基礎,建立規范的明確的外在制度,是守好道德發展的第一道防線。“道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轉換,表現在自己為自己立法,這是道德主體自身的意志約束。”[4]最終只有促進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實現個體道德的自主自覺,才真正擺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困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規范人的道德行為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社會要創新各種形式,積極宣傳和倡導人們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及時給予正強化,鞏固人們的道德行為。同時要健全網絡“擬態環境”①的規范體系。當前我國價值觀念的傳播渠道五花八門,受眾可供選擇的內容也越來越多。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朗。信息的傳播者會受到他人信息的影響,而受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各種途徑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構著網絡環境,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況且個別傳播者故意擾亂視聽、歪曲事實,善惡混淆、真假難辨的信息造成受眾認知模糊、思想混亂。因此對網絡擬態環境的建構者要嚴格把關,加強網絡環境的整頓,不能隨意地將個人的觀點和主觀判斷不加說明地帶入擬態環境中。除此之外,要對網絡擬態環境建構者進行職業素養教育,使他們充分了解網絡倫理和網絡規范,在傳播信息時要做到秉持真實客觀的態度,自覺地從個人做起,創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網絡受眾也要提高自己的理性判斷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智慧,對是非有基本的辨別能力,不隨波逐流。
當前道德教育的實踐與人們的理想道德相差甚遠,道德教育主要以傳播經驗和感性認識為主,導致了道德教育在調節人們行為方面處于一種無效狀態。為此應該建立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學校開展道德教育不僅要抓好思政課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也要積極擴展第二課堂,把道德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在生活世界中,人不僅僅只是理性的主體,而且還是關切的性靈,它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存論意義上的主體而存在的”[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一些道德兩難問題的案例,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進而對道德兩難問題不斷地追問、思考。將學生置于道德情境中更有益于提高他們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多設置一些體現社會道德問題的活動課程,在具體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還可借鑒柯爾伯格的“公正團體行為培養法”,讓學生享有團體內的民主權利,自己設立規則制度自己遵守,在監督與被監督中培養自己的道德感,有利于學生健全道德認知并向道德行為轉化。
要突破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困境,除了充分肯定建立在制度之上的規范倫理,還應研究德性倫理及其價值,從道德的本真入手探尋道德的意義,提升個體的道德人格。麥金太爾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倡重建德性倫理,認為要把“人”放在中心地位,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善的行為才是道德理應關注的內容。德性倫理對人的品格有著明確的要求,直接規定著人的責任與義務。“人類個體最高的義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也就是族類所能體驗到的最大愉悅。”[6]只有道德主體具備完滿的德性人格,才會自覺追求實現真善美,也就自然而然踐行了實踐道德。
德性人格充分肯定人格的主體價值,使人格不斷獲得完善并趨于完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塑造個體德性人格的過程也是個體踐行道德的過程。“德性人格的塑造,關鍵在于主體本身對德性人格的認識、態度以及主動程度。”[7]在制度規范給人以指引的同時,道德主體主觀上要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方面入手加強道德的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覺悟和自身素養,最終轉化為合道德的行為,客觀上要利用好有利的外部環境。學校、社會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的建設,道德個體要充分融入到集體中去,與他人交往時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和經驗,做到自立自強、勇于擔當、愛人悅己,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的德性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思政工作者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結合,言傳和身教相結合,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結合[8]。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對當前社會現實做好體察和深入的研究,敢于懷揣高尚的道德抱負,站在敏銳的視角去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指導。
道德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是一種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內在信仰,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因此道德實踐在發展過程中會很容易陷入道德困境。將道德的制度規范與德性規范相結合,不斷完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并積極塑造個體的德性人格是突破道德困境的重要路徑。
注釋:
①擬態環境: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李普曼在《輿論學》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囿于時空限制、人的精力有限等因素,人們不可能親身體察世界上的所有事件,那些不為人親身體驗的事情就多由新聞媒體提供。因此人們生活的環境被分為現實環境和擬態環境。擬態環境是對現實環境的描繪和臨摹,是借助媒介反映現實環境的符號化信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