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偉
(西安航空學院 團委,西安 710077)
功能主義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兩大宏觀社會學理論之一,并于50年代高居美國社會學界的統治地位,一直以來都是西方社會學方法論的主流。這一理論強調將社會視為一個均衡有序的、整合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部分相互依賴,共同維持整體的平衡與穩定。本文以美國功能主義社會學家帕森斯所提出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為依據,分析我國高校團學組織建設的結構功能和發展導向,提出了高校團學組織創新發展的幾點對策。
早在十九世紀,古典社會學創始人孔德、功能主義先驅斯賓塞等人對結構功能主義就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觀點,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分化,當然也可以出現“病態”,即不平衡。帕森斯在這些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先后提出了社會行動理論、模式變量理論以及社會系統的功能問題理論,也就是AGIL模型。帕森斯在他的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中指出,社會系統就像一個生命有機體,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任何行動系統都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基本的需求:適應(A)、達鵠(G)、整合(I)、維模(L)。
適應A需求在帕森斯看來就是對資源的獲取與分配,即社會中的系統必須能夠從外界獲取可以維持系統存在的資源并將其合理的分配;達鵠G需求即系統目標的實現,意味著社會系統應該而且能夠有能力調動資源實現目標;整合I需求是社會系統最為核心的需求,它的作用就是協調社會成員,防止發生沖突;維模L 需求則是社會系統應該而且能夠處理發生在其內部的緊張關系,并確保社會系統中的成員都能積極的扮好自己的角色,維持整個系統的價值體系。
團學組織可以被視為一個系統,那么就需要分析以下問題:一是這個系統能否可持續的存在于當前和未來;二是這個系統是如何實現目標的;三是這個系統各個部分是如何相互依賴、相互協調而工作的;四是這個系統如何鼓勵和確保成員積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能夠管理好成員。這四個問題是體現系統存在以及維持自身平衡的必要條件。
高校團學組織是我國高校各類組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帕森斯“行動系統”的視角來看,它又是社會系統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這個系統能否可持續地存在于當前和未來,帕森斯AGIL模型中的適應A需求就顯得尤其重要,也就是說系統要保持平衡就要適應外部環境。這種適應對高校的團學組織來說就是能夠順應高校總體的管理模式,緊跟當前我國高教體制改革和轉型的步伐。例如,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模式由傳統的精英型向大眾化轉型,團學組織應該怎樣面對這種變化,如何搭建學生自主管理的平臺,如何正確引領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導向,如何搭建師生橋梁,這些都是團學組織面臨的課題。
達鵠需求分析是對系統調動內部資源和能量實現目標能力的進行探討。分析團學組織達鵠需求,首先要明確系統的目標以及這個系統的內部資源的具體呈現形式,負責調配系統資源的組織構成,有效調動資源的方法等。一是要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二是要培養高質量的優秀學生干部;三是要舉辦有意義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2];四是要有效挖掘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當前,我國高校團學組織是由校團委、校學生會、各院、系學生會以及它們所屬的各職能部門組成,如何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使部門有效協作,是維持系統本身平衡的一個關鍵因素。團學組織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例如學生會部門職能劃分細則、學生會日常工作管理制度等[3]。
維模需求分析就是在明確各部門職能并能夠有效協調的基礎上,激發系統內成員或者部門整體的積極性,確保他們能夠積極的扮演好在團學組織系統內的角色,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這是維持系統平衡的必要條件。高校團學組織系統的維模功能主要體現在它對組織文化和價值導向的強調,例如給系統內成員不斷地灌輸團結奮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系統成員的主觀能動性。
上述內容主要是圍繞社會學家帕森斯的“四功能范式”即“適應、達鵠、整合、維模”AGIL模型,以 “行動系統”的視角對團學組織的結構功能進行分析。下面,將圍繞“四功能范式”,結合團學組織建設的實際,提出高校團學組織建設與發展的對策。
提升團學組織系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是要對系統自身進行合理的定位,結合環境的變化對運行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4]。二是團學組織系統要明確系統本身的外部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是什么,系統自身獲取資源的方法和途徑有哪些,以及如何進行系統內部資源的分配來實現運行效率的最大化,進而增強系統的適應能力。三是從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機制上充分發揚黨建帶團建的優良傳統,積極推動黨建團建工作同步發展。四是重視網絡新媒體資源在高校團學組織系統建設上的重要作用,堅持將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一系列龐大的資源體系運用到團學組織系統的建設和發展上來。五是要強調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團學組織系統應該合理利用廣大學生的智慧資源,實現團學組織系統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關于提升系統的達鵠功能,筆者認為,一是團學組織要不斷提升成員的選拔門檻,要以工作能力、政治修養、理論水平、學習能力等因素作為“系統領導層”成員的選拔和考核標準。二是團學組織應該注重加強對“系統領導層”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力度。高校應該鼓勵和支持團學組織中的主要干部參與一些理論培訓,承擔一些社會實踐項目。三是穩妥推進團學組織系統領導層的改革[5]。團學組織領導層應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群團組織的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增強系統領導層的政治性、先進性以及群眾性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層次,切實把高效管理、服務大局作為系統領導層的行動指南。四是持續加強“系統領導層”作風建設, 堅定不移反對形式主義、 官僚主義。繼續加強 “系統領導層”政治素質和各項能力建設, 使能力素養與崗位職責相匹配。
團學組織系統內各職能部門之間強調團隊的凝聚力,因此,團學組織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團學組織系統整合功能的制度保障體系。二是團學組織要不斷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對于系統運行的重要性,促進系統內成員對協同合作的認可。三是團學組織系統要鼓勵和促進系統內部以及成員之間的溝通合作,增強系統內部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四是團學組織系統要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確立系統的中心任務和共同目標,實現系統成員行動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團學組織系統維模功能的提升,一是要不斷加強成員思想體系的構建力度,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滲透到團學組織各個系統,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注重團學組織成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考核、培養和提升。二是要不斷激發系統成員的主觀能動性[6]。帕森斯認為,激發系統成員能動性就是維模功能的重要體現。因此,要求團學組織系統形成“共享價值”導向,并將 “共享價值”內化為成員個人的價值觀。三是團學組織系統應該從各個方面滿足系統成員的個體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需求是人產生積極性的動力源泉,人一旦有了某種需求,就會產生滿足這種需求的行動動力。團學組織系統應該明確系統成員的個體需求,并為實現系統成員的需求創造條件,保障團學組織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