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中國建設銀行 淮安分行,江蘇 淮安 223001)
銀行和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兩個重要主體,處理好兩者關系需要政府的參與,但是政府參與過多又會落入過度行政化的窠臼,影響銀企關系的和諧。政府這個有形的手如何運用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實現銀企關系的和諧,對于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前我國經濟處于新常態,有下行的壓力,但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和穩定性也是企業發展的風向標。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關系是長期趨勢,但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使得銀行和企業之間的博弈變得十分頻繁,這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于銀行來說也失去了重要的投資渠道,可以說是兩敗俱傷,采取適當措施彌合兩者之間的關系刻不容緩。
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狀況由來已久。企業家的苦衷是銀行家不關心和了解企業,導致企業增資無門、發展受阻,經常因為資金發愁。反過來,銀行家認為企業家誠信缺失,不敢相信企業家,導致銀行資金出路困難,全部涌入房地產市場,從而釀成系統性金融風險,乃至產生泡沫經濟。兩者之間的博弈帶來的后果是企業家和銀行家格格不入,雙方都不愿意踏進對方的領地為對方思考問題。政府在其中又變得左右為難,為企業家說話,銀行家說政府吃里扒外,尤其是國有銀行,政府和銀行是一家,一致對外,政府怎么會倒向企業家懷抱呢?倘若政府為銀行家說話,企業家就會覺得政府和銀行在一起為難企業家,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認為企業和銀行不應生分,應多為企業家考慮,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而這又會造成行政主導下的銀企關系的亂象,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商業銀行向企業放貸意愿取決于商業銀行自身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對于企業信譽的審查非常嚴格,因為涉及到商業銀行的利潤。商業銀行對企業信息的掌控受制于信息知情權的影響,有時候商業銀行獲取企業信息受到企業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影響,使得商業銀行不敢輕易向企業放貸。這種基于信息掌握不對稱基礎上的博弈,使得銀行對企業實行嚴格的放貸審批制度,企業不堪忍受,這就會導致商業銀行有大量存款,但不敢輕易貸出去。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無須質疑,因為商業銀行在獲取企業信息的途徑上和企業之間是不對稱的,企業在向商業銀行推介自己的項目的時候會遮蔽企業存在的風險,商業銀行對此保持足夠的戒心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基于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博弈制約了商業銀行的發展,削弱了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
企業在向商業銀行提出融資需求的時候,對于商業銀行設定的條件信息是事后知悉的,相對于商業銀行的強勢地位,企業對于商業銀行設定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企業一般會根據商業銀行提供的信息進行融資評估,當企業覺得自身條件符合商業銀行的放貸條件時就會提出貸款申請,這種申請條件不是企業制定的,是按照商業銀行的格式條款去申請的,但往往都會失敗。原因在于企業知曉的信息與商業銀行本身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銀行按照國家法律和銀行業的管理規定制定貸款規則,表面上看這個信息是公開的,但在操作過程中企業獲取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企業在博弈中對銀行是存有芥蒂的,這降低了企業對商業銀行的依賴程度和信度。
銀企關系的博弈不利于銀行業的發展,在當今金融業外來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的金融業需要做出適當的改變,來彌合銀企間的緊張關系。
金融業的發展情況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競爭力的標志,倘若上海市不是金融中心,上海市的經濟就會一落千丈。在一定意義上說,“金融生態就是競爭力”。
1.放寬民資進入銀行業的渠道,加快發展中小銀行。我國的《銀行法》對發展中小銀行采取鼓勵的態度,可是《銀行法》實施以來,中小銀行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發展速度和規模不能令人滿意,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壟斷金融的現象依然飽受詬病。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中小銀行的發展,為銀行業發展注入活力;同時,競爭多元化有利于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2.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強化會計準則的執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用法律規范市場行為有利于市場主體各方利益最大化。在銀企關系中法律法規尤其重要,在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的規制下,企業不會因為法律風險而讓自己處于不利地位;在法律規制下,銀行與企業在法律的框架下達成共識,有利于緩和銀企緊張關系,促進雙方發展。
我國的會計行業相對滯后,導致銀行在對企業進行會計審核時出現財務良好的會計報告背后是貸款放了,企業破產了,引起商業銀行的不滿。這種人為操縱財務報表和財務數據的行為影響了銀企關系的發展。因此,需要對企業財務準則進行嚴格的規制,確保企業信息的可靠性,保證會計制度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加大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力度,促進銀企的彼此信任。
企業融資難的核心因素在于企業良好的信用體系的構建,這也是彌合銀企關系的重要難點。
1.完善各級各類企業的擔保體系。企業融資難的核心問題是擔保難,擔保難的核心是擔保人對企業信用的不信任。我國的《擔保法》對擔保進行了嚴格的規制,專業的擔保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擔保的情況不容樂觀,很多擔保公司因為擔保而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導致銀行在進行審查的時候拒絕的比較多。因此,要建立擔保風險補償機制,為擔保人利益進行再擔保,這樣才能使得擔保人愿意為企業擔保,促進銀企關系和諧。
2.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在大數據時代,社會征信體系可以通過大數據庫的建立保證征信體系的科學化和可信度。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征信系統是行行相通、人人了解,銀行在征信系統里可以自由掌握自己的融資策略,不但有利于為企業發展服務,也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3.建設企業信用評級體系。西方國家的銀行一般就看企業信用等級發放貸款,銀行愿意放貸給信用級別高的企業,企業為了獲得發展資金視自己的信譽等級為企業的生命,我國企業信用等級體系參差不齊,一些企業沒有進入評級體系,導致企業投融資難。為此,大力推進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彌合銀企關系。這種信用體系的評級減少了銀行業管理成本,使得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減少了與銀行的直接業務溝通中產生的沖突,減少了企業運行成本,也有利于銀行業自身的發展。
4.搭建銀行保險安全平臺。商業保險的發展是現代市場主體之間溝通的橋梁,銀行保險的發展是現代金融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銀行再擔保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取的擔保制度,在企業和銀行之間通過商業保險進行再擔保,保護了商業銀行的權益,對于企業來說花費適度的成本減少與金融業之間的博弈成本,有利于銀行和企業的發展。
1.改革銀行管理體制以適應市場需求。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調整經營理念。對于客戶來說,辦理銀行貸款是銀行業的天然職能,銀行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管理體制,對企業做好服務工作,經常深入企業進行調查,了解企業的金融需求,為企業定制金融產品。銀行在放貸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程序,對于企業的貸款業務審批實行一站式服務,集中辦理企業貸款業務,減少企業因為融資而付出的時間和機會成本。對于商業銀行的貸款期限要進行改革,針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應放寬期限結構,這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也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銀行還應對自身的內部管理進行嚴格規制,端正銀行員工的工作態度,提高其工作能力,堅決制止銀行員工對企業的各種吃、拿、卡、要行為,改善銀行工作人員與企業業務人員之間的關系,做好銀行服務工作。
2.強化企業管理,提升企業形象。在銀企關系中,銀行處于強勢地位,這不是銀行的問題,因為銀行要對吸收的公眾存款負責,不能濫用手中的權力肆意發放違規貸款。但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所應做到的是要強化企業信用,提升企業形象。據調查,我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足三年,所以任何一家銀行都不會拿自己的業務去承擔風險。因此,對于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好企業的規劃,用有吸引力的項目去吸引銀行投資,改革企業管理,提高企業信用,這樣銀行就會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有利于銀企關系的和諧。
銀企關系是市場經濟中需要調整的重要關系,這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制約著市場經濟的效率和質量,它們之間的博弈影響雙方的發展,切實協調二者的關系,既能促進銀行的良性發展,又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二者的雙贏局面是政府和利益相關人的共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