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佳 趙碧霞 彭冰潔 朱萬里
2015年,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了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新理念 ,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構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針對農業方面,應形成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有機集合。三產融合則是對接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是構架農業經濟體系的有效舉措,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物質支撐。甘肅省作為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其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增收途徑單一。雖然甘肅省個別地區特色農產品和其他省市相比有其自身的比較優勢。比如定西市的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可定西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研究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地特色農業,依托農村三產融合新理念,實現定西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學者對三產融合做了系統的研究: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2016)對農業三產融合的內涵做了界定,結合我國典型省市進行案例分析,指出了我國三產融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李小靜(2016)認為農村三產融合必須不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管理主體,保證土地的適度集約,形成產業集群,市場化程度應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要不斷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趙霞、韓一軍、姜楠(2017)研究了農村三產融合的內涵,發展三產融合的意義、驅動因素等;李治、安巖、侯麗薇(2018)認為目前關于三產融合的研究深層次研究還不夠,以后應重點關注微觀行為主體;解安(2018)則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相關內容,提出農村三產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要素。查閱文獻發現,由于三產融合的發展理念2015年才正式提出,很多學者的研究還聚焦于三產融合政策解讀、內涵界定、發展的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等方面,較少有學者關注微觀主體。因此,本文以定西為例,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定西發展三產融合的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三產融合是農業類各級產業(農林牧漁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級細分產業之間的融合,進而使得新生產、新管理、新業態得以實現。因此,第一,三產融合的區域應局限于農村,各類產業的融合必須不能脫離農村,防止出現類似日本“六次產業化”過程中的棄農現象;第二,注重不同技術在不同產業間的內化融合,互聯網信息、生物智能等技術應在不同產業層面深度融合,在統一框架內實施,比如農業生產和農村旅游管理本互不關聯,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讓二者有機結合,農業負責生產、旅游業可以拓展銷售渠道(旅游采摘活動);第三,三產融合的最終落腳點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三產融合將通過提高農村、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農村交易成本,提升并拉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村科學可持續發展。
農村三產融合程度是通過形成產業公地、發生技術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形成產品和服務融合和形成市場融合等幾個環節得以體現。其中,形成產業公地是進行產業融合的基礎,技術融合能為產業融合提供物質保障,產品和服務融合是三產融合的初級形態,市場融合則是三產融合的高級形態。整體來看,定西已通過放松政府管制、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等政策提供了三產融合的制度保障,技術融合和產品、服務融合已經起步,市場融合初見端倪。下文以定西的馬鈴薯產業和中藥材產業為例,分析農村三產融合的現狀。在深入推進產業融合的進程中,定西馬鈴薯三產融合領域較為成功的是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該公司成立了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使其產業鏈由單一的馬鈴薯淀粉生產延伸到了種植、銷售、服務、管理的多元化發展,實現了產品和服務融合,是對市場融合的有利探索。該公司通過構建“企業+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的供應鏈,帶動了廣大農戶增產致富。2016年,該公司馬鈴薯收購量為183800噸,其中合作社收購占比77.25%。通過擴大信貸規模,拉伸了融資聯保鏈條,滿足了農戶的信貸需求;建立各方共融利益機制,通過土地流轉、技術指導和訂單收購等方式、拓展產業加工鏈條保障了農戶的收益,三產融合效果日益顯著。在定西中藥材三產融合方面,甘肅天士力中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或協會+基地+農戶”的“中天模式”。2017年,該公司銷售收益達到4.3億元,在隴西等地建設黃芪、當歸等多種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一萬畝,直接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人數達15000人。該公司三產融合主要通過:第一,打造標準化藥源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通過技術培訓,建立種子種苗基地,與當地合作社或中藥材種植大戶合作,統一進行采收、銷售。第二,構建產地初加工的生產模式。以產地初加工為切入點,帶動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讓當地農民由農民變成工人,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產地加工基地也成了農民農閑時節的休閑娛樂場所,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第三,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制度和金融保障,提升了三農融合的積極性。通過政府委托、金融機構整合各類農戶資金,按照自愿原則,入股基地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分析,定西三產融合主要是依托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由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帶動的方式來發展的。但該模式的整體輻射范圍還較為有限,沒有條件的農戶仍然維持著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
結合定西三產融合發展探索歷程并根據國內外其他先進地區發展農村三產融合的經驗,發現定西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三產融合是產業化的高級形式,但很多人的認識還停留在三產融合是某一產業產業內的融合,導致產業化沒有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中的組織發生大規模的跨越產業邊界的分工合作。不管是“企業+聯合社+合作社+農戶”,抑或“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或協會+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都未能實現廣泛意義上的三產融合。同時,對三產融合中農村的基礎地位認識不夠,個別地區出現由于三產融合導致農民利益受損,不利于三產融合深入、持續推進。
雖然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天士力中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個別龍頭企業可以借助定西特色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有力推進農村三產融合,但如果缺乏產業公地,無法形成共同的技術基礎,其他條件欠缺的農村僅僅采用簡單的模仿是很難有成效的,這種做法不具備可移植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農業功能也在發生改變,農業經濟時代,農業的主要功能是解決人類溫飽問題,工業經濟時代,人們更加注重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后工業時代,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農業功能更多體現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傳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開始由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轉換,而定西三產融合主要集中表現在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縱向融合,對農業生態文化、鄉村旅游的橫向融合發展還遠遠不夠。
結合定西三產融合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一是不斷加深對三產融合相關政策性文件的學習力度,深刻理解三產融合的內涵宗旨和政策要義,既要多領域、跨產業融合,又要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農民增收才是三產融合的根本目標;二是通過發展產業集群倒逼全市范圍內產業公地的出現,形成三產融合的技術基礎,產業公地的形成必須發揮地方政府主導作用,政府應積極搭臺,發揮聯動作用,保障資金到位,提供可行的融資渠道;三是加大三產融合的橫向融合力度,充分認識農業發展的多功能特征和時代特征,注重農業的文化承載和傳承功能,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