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正由我國重點培育發展為又一大支柱產業,國家出臺多項政策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十九大明確指出,要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供給,加大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將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轉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此外,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工業節能監察重點工作計劃》中明確指出,政府將重點監察化工、石化等高耗能產業,并大力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的發展。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綠色信貸的支持,僅2017年,中國綠色融資總余額已近9萬億元,而其中綠色信貸占比超過95%[1],但我國綠色信貸方面對節能環保產業支持力度仍舊不夠,依然存在多種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節能環保產業能得到更及時高效的綠色信貸支持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2017年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的一年,更多的綠色金融資源投向我國的綠色產業,如廣州花都,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17年底廣州花都銀行綠色信貸相較2016年猛速上漲達6.52%。2018年我國部分商業銀行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將在試驗區設“綠色分行”。
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需綠色信貸產品的發展創新以提供幫助和扶持。據《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cie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3月21日,142家節能環保概念上市公司中預計凈利潤出現虧損的共有8家,有48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約40%[2]。雖然政府已經大力推行綠色經濟理念,但與預期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銀行并未積極響應政策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大力支持,但我國的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產品的發展創新并沒有相應的跟進。
近年來政府提倡加大綠色信貸以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產品情況仍不樂觀,節能環保產業在進行綠色信貸時仍舊存在缺乏對應信貸產品、綠色信貸產品涉及節能環保產業融資對象有限等多種問題,例如經過實地走訪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幾個支行與分行,其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綠色信貸產品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資金投入與發展創新,而國外很多綠色信貸產品,已覆蓋到社會大眾,如美國富國銀行曾經為其合作的建筑企業提供了專門的綠色建筑信貸資金來支持企業的發展。而我國綠色信貸產品針對大型企業或者項目還有很大的缺口,針對中小企業的綠色信貸產品的供給十分有限,無法使更多的節能環保產業因綠色信貸得惠。
盡管政府已經出臺多種政策倡導商業銀行支持節能環保產業,但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中仍然傾向于長期合作的老企業,當新興節能環保產業貸款時,商業銀行會進行長期且繁瑣的評估,不愿將資金投向風險較大的新興節能環保產業,這就會對我國處于上升期、成長期的中小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直接造成不良影響。以包商銀行為例,其貸款產品為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融資貸款等,缺乏針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綠色信貸產品。又如我國綠色信貸發展比較早的興業銀行兩高一剩貸款2015年較2014年僅下降0.2%,且大多數到興業銀行進行綠色信貸融資貸款的是信息披露不完全的民營企業。商業銀行不愿將資金投入到新興的節能環保產業,我國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中仍然存在創新不足情況。
在我國政府的鼓勵下,部分商業銀行加大了綠色信貸的資金投入與產品研發,但各普遍存在綠色信貸未達預期水平的現象。例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仍需綠色信貸的大力支持,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并沒有相應的綠色信貸產品提供支持。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仍舊蟬聯世界首位,并且突破了2800萬輛汽車,但新能源汽車才產銷50余萬輛[3],盡管國家已經出臺綠色信貸優惠政策推廣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僅僅占我國汽車產銷總量的約1.79%,可見在企業生產和個人購買上都要加大綠色信貸支持。還有一些中長期的綠色項目,雖然可以從銀行獲得較短期的貸款來支持,但是當到了還款期限這些項目很有可能出現資金難以周轉等問題而造成生產經營困難,而商業銀行也會難以擺脫貸款“呆賬”、“死賬”的陰影,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
綠色信貸產品要想改善數量和種類少的現象與缺乏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有很大關系。節能環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少不了綠色信貸的支持,而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綠色信貸產品少的問題仍未解決,究其原因是綠色信貸產品研發人才的缺乏,商業銀行要增加自身綠色信貸產品的數量、豐富綠色信貸產品形式,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非常重要,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因擁有創新型人才,專門發行一種擁有自身特色的綠色信用卡,持卡人只要購買公司制定的相關綠色產品或者服務時,都可以享受延期還款以及低息利率優惠,除此之外巴克萊還許諾將綠色信用卡業務利潤的50%來用于環境保護[4]。
相較于已經進行了多年長期合作的成熟型企業,商業銀行向新興節能環保產業貸款存在著更多的風險,所以其更傾向于把資金投向發展穩定且已經進行了多年長期合作的企業。盡管政府已經出臺相應政策,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良好發展,但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自然而然地就將一些新興節能環保產業關在門外,一旦企業經營不善,銀行投入的貸款將難以收回,這將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損失。信用等級偏低,自身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在新興環保企業中普遍存在,因此容易出現抵押擔保貸款的實力不足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現象,加之沒有真實高效的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制度,風險更是加大。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美國花旗銀行要求所有信貸項目都必須通過該項審批才能夠發放,例如2011年度花旗銀行在中國市場發放的26筆信貸資金中,有3項信貸申請因評為A類而被拒絕。正是因為新興節能環保產業生產經營風險大等問題造成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中創新不足。
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各商業銀行支持環保企業發展,例如興業銀行早已有所行動,研發了一系列綠色信貸產品,向節能環保產業提供了一定的在綠色信貸注資,但不少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執行效益仍舊不高,如我國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在綠色信貸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都比較小,規模小的其他銀行在綠色信貸產品領域的參與度更弱。各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綠色信貸的執行效果未達預期水平的現象,以包商銀行為例,從2002年開始,包商銀行就始終“以小微企業為核心客戶”,其堅持為小微企業服務,但對小微型節能環保企業的綠色信貸執行效果并沒有達到政府所提倡的水平,其看重吸引小微企業新客戶為自身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打造特色和品牌,注重自身的商業經營。商業銀行的競爭日益激烈,更為追求經營績效,對國家倡導綠色經濟政策仍然存在執行效果未達預期的問題。
解決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綠色信貸產品少的問題,就要引進并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商業銀行首先要增加自身綠色信貸產品的數量、豐富綠色信貸產品形式,讓各類節能環保產業進行綠色信貸時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扶,防止節能環保產業出現因尋找不到對應綠色信貸產品而出現的信貸難、手續繁等問題。其次,綠色信貸產品研發人才的缺乏等這都是阻礙節能環保產業進行綠色信貸的絆腳石。使綠色信貸產品多樣化,其不僅體現在招聘新型人才加入銀行進行創新研究,還表現在對在職人員的培養、激勵,使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的發展創新因擁有創新型人才而更準確高效。
研發新型的、符合節能環保產業實際情況的綠色信貸產品,可以緩解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中更傾向與貸款給長期合作且發展穩定企業的現象。例如美國花旗銀行與夏普公司合作共同為購買太陽能產品的客戶進行提供低息融資貸款的優惠[5];又如我國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也推出能效與節能減排融資產品,而且銀行可以優先接受符合綠色信貸標準的小微環保企業進行貸款,并在雙方互相交流之后研發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新型綠色信貸產品。商業銀行貸款給風險較大的新興節能環保產業有很大可能會帶來資金難以收回的巨大損失,因此就要降低商業銀行向新興節能環保產業貸款承擔的風險,具體表現在節能環保產業與商業銀行進行真實及時的溝通,互相了解各自的需求與擔憂之處,雙方共同進行真實有效的評級,一起進行綠色信貸產品研發。
政府可選擇性借鑒國外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機制,針對商業銀行和節能環保產業二者共同制定直接且具體的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政策。美國政府針對特定環保項目和企業實行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以此來激勵各企業實行環保項目。如美國規定:環保型項目的債券融資利率大多為3.3%-3.7%,其利率要比產生污染的項目的融資利率低。美國還設立了專門性的財政環保專項基金,用來資助和鼓勵銀行和企業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并且美國的《能源稅收法》中明確規定,綠色節能產品消費可享受稅收優惠,且優惠幅度相當大[6]。除此之外日本的三井住友銀行還專門成立環境保護發展研究中心[7]。在此過程中,對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方式上進行拓寬和延伸,并將新的創新思想推廣到各大商業銀行,讓商業銀行看到其向節能環保產業進行綠色信貸的更多益處,從而開發創新更多的綠色信貸產品,進而達到真正有效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目的。政府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商業銀行加以強勢且正確的引導必將使我國銀行業與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都向前邁進一大步。
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實踐起步較晚,近幾年雖已有所發展和改善,但尚未形成一個制度完善、產品和服務多樣化的良好綠色信貸模式,在商業銀行通過發放綠色信貸產品促進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上述多種問題,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準確高效的幫助與扶持。在學習并積累綠色信貸理念、政策、產品和服務方面的知識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形成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方式,以綠色信貸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以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創新,進而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綠色信貸環境。
(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