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指的是通過或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工具進行資金融通和支付及相關信息服務等業務的行為。從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推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產品為起點,正式宣告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它利用互聯網平臺為金融提供了新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的風險管理工具與風險分散工具,衍生出涵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絡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臺等六種模式,各模式的發展迅猛,伴隨互聯網平臺的發展越演越烈。2013年我國互聯網金融用戶規模為3.24億人,短短兩年的時間,到2015年迅速增加到4.89億人,金融融資規模達944億元,379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成功融資,其中有32家平臺成功獲得多輪融資。2015年12月19日,P2P平臺宜人貸成功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了我國第一個成功資本化運作的P2P平臺。2016年2月,我國P2P網貸平臺成交量達1130.09億元,從業人員達到39萬人,服務企業超200萬家,相關聯行業就業人數達6000萬人。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隨著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更蓬勃、更規范,在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迫使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進行重構,以期培養出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金融類人才,為此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高職金融專業的課程結構設置要切實貼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緊密結合金融專業的專業特點,積極發揮金融學的教學功能及社會對培養專業人才的整體要求。
一直以來,教育界倡導:我聽,我忘記;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記住。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而填鴨式教育以應試為終極目標,割裂知識掌握和運用之間的聯系,雖然融入了前面兩項,但是對于“做”的環節沒有考慮,在實際運用中培養了大批缺乏自主思維、主動學習和積極實踐的考試機器。面對問題,學生不是去舉一反三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培養自己的創造力,而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答案怎么寫,考試就怎么填,更談不上動手。長久以往將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具體表現為:一是學生缺乏創新和動手能力;二是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學習效果差;三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知識面狹隘,系統性不強。
在當前經濟常態下,隨著互聯網平臺的迅速發展,各種電商平臺和支付工具的出現,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提出了要求,給高職院校傳統的金融專業帶來了契機的同時觸發了系列變革剛需,引發了迫切加強學生金融實操技能提升與培養過程理論教學為主之間的矛盾?;ヂ摼W金融作為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發展凝結物,各大金融機構對于單純宏觀金融管理人才需求已經大大減少,而對于復合型金融人才需求大增。面對復合型、實操性的人才市場特點和需求,反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還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能獲得實踐的僅僅依靠教師自身有限的經驗介紹和國家及省、院校組織的金融技能大賽,這也導致了一是教師教學任務過重,無暇顧及學生技能提升;二是學生基礎知識較差,動手能力差,缺乏技能實踐機會。
由于目前我國優質人力和物力等教學資源向高等院校集中和傾斜,高職院校在師資與教育和科研經費方面獲得投入偏少,資金缺乏無法加強實訓場地建設,生源質量又無法拓寬實習渠道,加上理論教學為主的培養方式,學生在素養和技能水平上難以達到金融行業要求,導致當前高職院?;ヂ摼W金融專業發展面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生整體素質較差,定向實習缺乏入口,就業渠道和崗位偏少的窘境,并不斷惡性循環。
保險職業學院金融系根據當前互聯網發展新形式下學生金融素養教育和教改需求,探索如何將實踐技能教學與金融素養養成相結合,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側重于學生金融基礎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培育,提高其綜合素質。基于以上目標,在原金融管理實務專業基礎上籌建互聯網金融專業訂單班,結合實際積極進行實踐。
(1)在課程體系設置時以互聯網金融為特色,設立傳統金融和融合互聯網金融兩個模塊方向,這兩個模塊方向由淺到深地分了多個層級的專業模塊的課程,同時設置職業基礎、職業核心技能和職業綜合與拓展三個模塊,旨在通過職業基礎模塊培養學生專業的基本金融素質,職業核心技能模塊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以職業綜合與拓展模塊提高學生的實戰操作能力。三大模塊的課程設置符合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為主體,與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促使學生有能力勝任職業工作崗位的要求,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且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并可以為高職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方面創造有利條件。
按照以上指導思想,在確立好高職院?;ヂ摼W金融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幾大模塊后,依托學院原有金融管理實務專業,在對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實地調研和系部全體教師多次討論,在傳統金融知識體系基礎上加入計算機及網絡等關聯學科的相關課程,最后結合學院實際建設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新型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體系。
(2)互聯網金融并非簡單的互聯網與金融融合,而是在金融模式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借助其擁有的市場信息對等、便捷和安全等特性,無需通過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介入實現用戶與對方的直接交易,對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縮短交易時間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
但是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禁錮了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教學理念,由于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滯后性,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與時代脫節,缺乏創新和應變能力,在競爭愈發激烈的金融市場環境中無法適應,嚴重影響其后續的發展。結合學生未來的就業定位,采用“崗、課、證、賽”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學生以就業為導向,以課堂為核心,以職業資格考試和金融技能大賽為驅動加強學生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在學中練,以練促學。
(3)對于涉及金融行業從業的專業課程,邀請擁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專家能手進入課堂,結合個人從業經歷集中傳授金融行業發展、崗位要求及工作流程等知識,讓學生提前了解金融行業從業的要求和培養其金融素養的提升。
由于金融專業的特殊性,傳統金融行業相關機構特別是銀行很少為高職院校在校生提供實習平臺,導致實習形同虛設,學生無法切身接觸和了解金融相關的業務活動,嚴重缺乏技能實踐的開展。為了解決這個困局,互聯網金融訂單班定位金融服務,入校前即與用人金融企業簽訂共同培養計劃,結合行業和崗位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通過自愿報名和企業人事部門考察,從金融管理專業新生中選撥,班級規模40左右。通過校企合作途徑為學生構建有效的學習平臺,促進知識理論與技能實踐的有效銜接,在校期間由用人企業定期指派專家能手對學生進行崗位實踐技能進行指導,并利用寒暑假進入企業進行崗位實習,讓學生真正在學中實踐,通過實踐推動學生學,讓學生技能水平迅速提高。
同時學校聯合企業相關部門定期與學生組織座談加強溝通,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實習中所面臨的困難,教師和行業專家能手及時在金融知識和崗位實踐方面進行解答和輔導,促進學生金融素養的提升。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師資隊伍的素質對教學質量的優劣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面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專業,高職院校因結合時下金融行業背景下對金融人才的實際需求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對,通過教改和創新師資配備,引進金融與計算機復合型的教師或人才,同時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改進教學理念。
由于傳統金融教學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影響,對于互聯網金融知識涉及較淺,學院積極鼓勵青年教師脫崗參加各類信息化技能培訓和進入互聯網金融企業掛職鍛煉,強化互聯網金融專業教師專業技能,通過親身實踐環節把握教學節奏和實施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到互聯網企業發展動態和未來崗位需求并掌握最新金融知識和實用技能,提高金融素養和技能水平,成為互聯網金融環境下企業真正需要的專業人才。
由于互聯網金融專業訂單班尚處于實驗階段,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也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崗、課、證、賽”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辦初期就有學生報考金融類從業職業資格考試并有學生順利通過,其他同學都在積極備考中;二是訂單培養,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同時用人企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拉近了學生與就業崗位的距離,有助于提升技能實踐能力。
當然,對于互聯網金融這個新興行業百廢待興,沒有現成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參考和借鑒,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根據金融大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創新教學思路,借助互聯網金融企業平臺,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完善培養方案,切實提升學生的金融素養和技能水平。
(保險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