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歷史機遇,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對協助其海外擴張的專業會計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無疑是會計人才的大好機會,同時也是對會計人才綜合技能的挑戰。目前專業會計人才的供應將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企業會計人才短缺的局面并非某單方面原因所造成,所以在培養上需多頭并進,為企業適應新常態,提升海外競爭力,走向全球,做好堅強后盾。本文重點闡述“一帶一路”下的高端財會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國際化的綜合能力。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金融、能源開發、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及區域共贏等雙邊及多邊合作,對會計提出了全新需求。深化會計變革對“一帶一路”具有助力作用,而這種變革要求在會計核算、管理會計、環境會計、會計人才培養與評價體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帶一路”戰略為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化會計人才勝任能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2.1 決策管理能力
決策管理能力主要在管理、公司戰略、決策控制等方面,包括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治理公司的能力。包括編制財務預算,控制財務成本,做好企業籌資、投資、營運、分配等財務環節的決策,以及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決策執行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快速熟悉企業的商業模式能力;對戰略選擇的評估能力;宏觀經濟對企業的影響的把握能力;行業前沿的把握能力;
1.2.2 溝通交流能力
溝通交流能力是指應具有嫻熟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主要用外語能夠良好地溝通、人際關系、商務談判等處理較好。“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擁有官方和地方語言多達上百種,會計人才還要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尤其是掌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小語種,以方便合作中的溝通和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良好的會計服務。
1.2.3 信息分析能力
包括運用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和運用科技及相關軟件的能力。知識支撐包括統計學、經濟學、金融學、計算機、信息化等方面的支持。
1.2.4 核心專業能力
核心專業能力包括運用財務會計的知識與方法能力;運用管理會計的工具的能力;能對風險進行科學的管理,會規避風險;能對公司進行合理的審計和認證;運用稅務的知識的能力。風險的規避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稅收協定問題。對于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目前我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還不夠全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6個國家中的54個簽訂了雙邊稅收協定,仍有十余個國家尚未簽訂協定,其中包括往來貿易較多的緬甸、東帝汶等國。稅收協定的簽訂可以使“走出去”企業享受協定中所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重復征稅問題:指國家對同一征稅對象征收多種稅或多次征稅。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還是擔心被雙重征稅的問題,即便存在稅收抵免政策,還是不能完全避免重復征稅。
三是轉讓定價問題。轉讓定價一般指跨國公司利用不同地區的稅率以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差異,通過關聯交易制定價格,從而降低企業稅負的行為。對于“走出去”企業而言,在跨國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母公司與境外子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特別是關于勞務的定價、無形資產的定價,很難說清楚它們公允的價格,因此,“走出去”企業更容易因轉讓定價問題遭到東道國的反避稅調查,甚至補稅、罰款。如何更好地防范被境外稅務部門進行轉讓定價的調查是企業應當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1.2.5 法律運用能力和實踐拓展能力
一方面要深刻了解當地的財經法規、政策以及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等規定,立足于法律,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素質拓展,開展財會競賽、案例分析,有條件地參與跨國游學、實習,聘請沿線國家的學者來校講學等。
一是打造跨學科的課程體系。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高職院校必須拆除各學科間教育的壁壘,設置跨學科的課程體系,構建多學科的教育機制,通過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開設輔修課程體系,利用網絡Blackboard教學平臺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二是構建學貫中西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發揮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優勢,設計了“中華文化與歷史傳承”、“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流”、“自然科學與技術”、“沿線國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禁忌”、“沿線國家禮儀”等五個知識模塊,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對不同文化的鑒賞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三是在教育部規定的政治課中增加沿線國家的時事政治部分。四是在專業課經濟法和稅法課中,增加沿線國家的經濟法和稅法知識部分,如何同沿線國家簽訂稅收協定、如何避免重復征稅、如何進行轉讓定價等。五是在原有會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沿線國家最常使用的小語種會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急需以下小語種: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等。為此專業外語中,應增設法語會計、德語會計、意大利語會計、西班牙語會計、葡萄牙語會計、俄語會計、日語會計、韓語會計、阿拉伯語會計等。我院有兩名老師是遼師的日語專業畢業的,財會專業的老師給她們培訓了會計基礎和財務會計,她們就可以教授日語會計了。
構建學歷教育與國際資格認證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將專科教學與國際權威認證相結合,引進高端國際認證資格認證課程,使學生在校期間即可通過相關資格考試,從而為學生提高專業能力、積累就業資本創造條件。目前,我院以會計學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商務英語CIM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金融學CFA(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等3個方向教改班為引領,讓學生考取國際職業資格認證以滿足國際市場對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精神等多元化需求,強化從知識到能力的培養,打造適應國際需要的精英人才,受到了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好評。
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對財會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提升教師的內涵的途徑如下:
(1) 在職提高學歷:隨著知識和科技急劇發展、經濟結構快速轉型,每一個會計專業人士都應該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財會人員需要持續地經歷所在行業的變化、專業知識技能的變化的歷程。高職院校的財會人員應具備這樣的學習動機和意識,會計監管機構應該有繼續教育的要求,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提供多元化的管道和方式來支持會計行業人才的自我提升,盡力提供教育資源。據悉,截至2017年4月,我國已經與4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包括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2)專業資格培訓:第一類是以注冊會計師資格(CPA)為代表的國內的執業資格證書;第二類是側重會計、審計方向的國外執業資格,以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為代表。第三類是側重管理會計方向的國外證書,以美國管理會計師(CMA)為代表。第四類是側重管理會計方向的國內證書,以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師為代表。
(3)參與外部培訓及論壇
培訓具體包括:一是軟件的應用培訓;二是稅收方面的培訓;三是小語種的培訓;四是國際金融方面的培訓。
(4)組織內部培訓
一小部分教師出去培訓完后,回到各單位,再為其他老師進行培訓。
(5)輪崗
教授各學科知識的老師要定期進行輪換,以達到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
(6)在職的自我摸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不斷自我總結,不斷完善自我。
(7)在職的上司指導
學院應組織上級單位的專家學者定期來院檢查指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期不斷提高。
(8)對外考察交流
政府應組織教師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考察交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對接。
(9) 建立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為深化學院綜合改革,建立常態化人才培養質量自主保證機制,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我院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和《遼寧省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方案》,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具體目標如下:
一是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五縱”(指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五個系統)“五橫”(指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二是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為基礎,堅持數據分析與實際調研相結合,建設信息采集、多功能全覆蓋的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學院各類數據平臺(報表)的數據共享和全方位比較,完善預警功能,提升學院管理信息化水平,為學院及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
三是打造特色校園現代質量文化。以教師和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為重點,提升質量意識,牢固樹立人才培養質量是辦學生命線的理念,實施質量立校戰略,建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內涵,貫徹全面質量管理觀,不斷強化質量意識,促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
(遼寧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