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鞍山市第十四中學,鞍山11403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涵著無數智慧、精神的保障和源泉。“我國新世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優勢、凸顯特色,就必須積極發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納入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這既是我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之所在,也是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必然選擇。”故而,探索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運用于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大有裨益。
“為什么我們一直所從事的思想道德建設沒有深入人心?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虛心地從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來借鑒道德教育的經驗,使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所以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就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而言,教育中更多的還是重視了學科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而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將結合部分工作和實踐,試論一下傳統文化對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嘗試和實踐。
“習慣是不經思考的行為定勢,形成文化氛圍,讓孩子受益終身。”所以,德育為先、德育為首應該成為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自覺堅持的教育方向。教育實踐中,應多注重思想的引導:每天早自習,課前安排背誦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名言,將道德之美作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讓民族文化的血液流入學生的血管,在人生最好的年華里積淀諸多有益的道德觀點。
當前,不少中小學校已經開設了國學課程。就本人所在的中學而言,也于幾年前就嘗試探索和創新,在學校內部開設了校本課程《國學與禮儀》。作為傳統思想品德課程的補充,在學校德育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還著重各學科課堂教育德育滲透,提升全學校學生的文化底蘊。
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現實性,激發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如:語文教學中的文學名篇、辭賦經典等;歷史學科中所蘊藏著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等等。把傳統文化進課堂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讓“仁愛”、“正義”、“擔當”等道德元素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就可以使當代青少年人生價值不迷失方向。
如果說,學科滲透和德育知識的講授是常規的形式,那么,德育校本課程是創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平臺,國學教材也自然就成為了絕佳的傳播媒介。多年來,堅持晨讀、午誦、暮省,以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輔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在國學芬芳的沁潤中、經典春雨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德”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學校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將其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緊密結合,充分利用校園物質資源,把古典音樂、古典書畫以及把古代先賢的事跡、語錄引入校園,結合墻面主題文化,讓每一處景觀蘊含深意、每一面墻壁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育人的基點。
我校在教育實踐嘗試調整學校功能布局,把傳統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陣地:一樓以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二樓以感恩教育為主題,三樓以成功教育為主題,四樓以理想教育為主題。各樓層間懸掛圣哲名師的名言。注重突出功能與文化相融,發揮其隱含教育效應。美術書法室以中國古典風格為基調,將中國傳統建設元素和藝術元素相結合,實現傳統和藝術和諧統一,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潺潺溪水般,浸染每個人的心靈。
在培養青少年現代精神和科學知識的同時,我極力主張把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相統一,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寓于豐富的校園活動中,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組織學生召開主題班會,開展蘊含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各種活動。如:元宵節,開展“感受文化內涵,共賞元宵情懷”校園元宵燈謎會;中秋節,開展“品鑒中秋月餅,走進傳統文化”活動;重陽佳節,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發動學生走進社區看望老人,表達一份敬老之心,創造一份和諧親情。
“青少年常常滿腔熱情地捍衛自己的觀點,憤怒地譴責不正確的行為和思想,這本來就是不足為奇的。因此,辯論會、讀書討論會、問答晚會等,才那么吸引著他們。”教育中,適應青少年心理發育特點和興趣方向,嘗試建立“小作家文學社”、“書法愛好者團隊”等中學生社團,廣泛傳播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浸潤師生的心靈,達到文化育人的目標。
作為承載歷史使命的當代教師以及全社會的成年人,都應該迅速行動起來,用傳統文化武裝當代學生的頭腦,戮力同心,凝聚力量,攜手并肩,共同孕育出更多具有較高中華傳統文化素養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