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感冒、口腔潰瘍,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補充維生素C。而市面上品類多樣,既有維生素C泡騰片,保健功效的維生素C產品,又有OTC標識的維生素C藥片。價格差異更是嚇人,有幾元的、幾十元的,更有上百元的。
消費者不禁會問,什么樣的維生素C產品適合自己?價格上百塊的保健品與幾塊錢的小藥片有何不同?
2 0 1 8年7月,《消費者報道》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養生堂、修正、湯臣倍健、善存、安利紐崔萊、康寶萊、健安喜(GNC)、康恩貝、澳佳寶(Blackmores)等9款維生素C保健品;喜維家、力度伸、奧米加、Swisse、康恩貝、紐斯葆、禾博士等7款維生素C泡騰片以及華南牌、恒健牌等2款維生素C(藥)片。
測試涉及維生素C(L-抗壞血酸)、鈉等2個營養指標,色素、甜味劑、香精等3個安全指標,以及口味、咀嚼性、溶解性等3個感官指標,全方位對比了三種類型的維生素C產品。
結果顯示,各種類、品牌的維生素C含量(每片/粒)差異較大,且多數不符合(高于或低于)適宜推薦量(100mg/d);泡騰片鈉含量普遍高于醬油,兒童長期食用或存在健康隱患。
感官方面,9款保健品中,養生堂口味及咀嚼性較好,澳佳寶“藥味”濃郁;7款維生素C泡騰片中,紐斯葆及禾博士甜度較佳,但Swisse更受歡迎。另外,康恩貝咀嚼片及泡騰片、紐斯葆泡騰片等實際色素與標稱不符,禾博士泡騰片維生素C含量嚴重“縮水”,均被列為不推薦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