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
懲戒是以育人為目的的教育手段。小學是學生是非觀建立的重要階段,也是行為、學習、交往等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適時而恰當的懲戒有利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養成學生持續發展所需的各種好習慣。
既然“懲戒”是教育的輔助手段,為什么很多學校和老師都避而不談,避之不用,還愁眉苦臉地說“這學生沒法管,那也不敢管”呢?
懲戒與懲罰混淆。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例如學校為了學生安全有“一級一級上下臺階”的約定,學生如果沒有做到,老師就會先停止學生的一些活動,帶著學生按照約定走幾遍。學生因違反這個約定而停止其他活動來強化這個行為,從而達到教育目的,這種有教育目的的處罰行為就是“懲戒”。而懲罰則是發泄自己情緒,如學生可能因為錯題太多,老師讓學生到操場跑10圈,或者把作業本撕掉重寫等等,學生并沒有因為到操場跑了10圈解決了他錯題多的問題,反而記住了老師對他的情緒性或破壞性行為,這種行為與良好的教育結果沒有因果關系,就是“懲罰”。而在當下的學校教育中,并沒有對“懲戒”進行法律性的界定,一些教師時常混淆了“懲戒”與“懲罰”的概念,實施起來勢必束手束腳,顧慮重重。
家庭與學校教育理念的不一致。一些家長持有“樹大自然直”的觀點,希望學生在小學快樂成長,但這個“快樂成長”是無原則而盲目的。今年新一年級有一個男生經常遲到,課前找不到學具便大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不開心就用頭撞墻。老師批評教育孩子,孩子倒沒有過激反應,家長先不干了,向學校反應老師師德有問題,我們了解情況后做了一系列工作才讓家長慢慢轉變教育觀念,與學校達成一致。由此可見,家校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常讓老師受到莫名的委屈,對“懲戒”望而卻步。
社會輿論的壓力。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卻不對事實負責,這一現象讓教育缺少安全感,學校和老師對“懲戒”這個敏感話題自然高高掛起。
懲戒,“懲前”是手段,“戒后”是最終目的。從養成教育整體考慮,懲戒是事后的亡羊補牢,要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還應該“懲防結合、以防為主”。中關村第三小學于2015年1月啟動的“積極行為養成與支持”項目,就是基于這樣的原則,開展的教育探索。
首先,我們堅持這樣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 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學來的,需要有學習的機會、可能和空間;我們可以有效地教所有的兒童文明的行為;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每一個組成及專業合作都是必要的;基于科學,對學生的行為、行為鏈和生態可以進行調查、分析和干預;明確一定行為的規程、做好規程對學生十分重要;我們只針對某一或某些行為,而不針對任何獨立個體。學生的行為,不是簡單的個體行為,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行為個體及其所處環境的文化價值觀、交往模式、教育期望和教育行為等相互作用、相互維持的一個立體、動態的現象和結果。
在此基礎上,由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區組成教育共同體,在真實學習的環境中創造一個行有規、行同矩,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
“積極行為的養成與支持”的三級干預系統。一級干預是所有場合、所有家庭、所有學生都須遵守的,帶有預防性和前瞻性的干預系統。不是學生出了問題去解決,而要把學生可能出的問題想到前面。為此,學校結合“安全、尊重、責任、規程、合作”五大基石形成我們的行為目標,制定了“大雁積極行為”。一般來說,能夠按照積極行為去做的學生能達到80%~90%,5%~15%左右的學生不能按照我們的積極行為去做,他們的行為或多或少存在問題。這部分學生就由任課老師在學校的數碼學校記錄下來。
學校由學生部牽頭,組成級部主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心理資源老師共同參與的二級行為干預小組,建立學生檔案,結合心理、生理等測試制定幫扶方案,由小組成員對學生進行行為干預。通過二級干預,又有10%左右的學生能夠進入85%的行列,但這樣的干預對5%的學生仍然沒有效果,需要由專家、家長、支援老師、班主任、學生部共同組成三級干預小組,進行科學分析,建立行為檔案,制定行為干預方案實施干預。二級和三級干預都是一個長期的心理和行為干預過程。
“積極行為養成與支持”的規程制定。首先,我們以五大基石為原則,制定了教育共同體所有人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遵守的七個基本行為,作為積極行為一級預防系統。(1)手和腳保持在自己身體上;(2)一級一級上下臺階;(3)傾聽、閱讀使用0級音量;討論使用1、2級音量;課間使用1級音量;發言使用3級音量;加油喝彩使用3級音量;操場上使用4級音量;(4)不亂扔垃圾,主動撿起拾地面上的廢棄物丟進垃圾桶;(5)遵從指令活動;(6)靠右行走、先出后進禮讓有序;(7) 使用合適的語言和語氣,事情前后,說“請、謝謝”,認為可能冒犯或者已冒犯他人空間,說“對不起”。
其次,整理出在不同區域一些專屬的積極行為。比如入校積極行為、課堂積極行為、集會積極行為、用餐積極行為、衛生間積極行為、樓道積極行為、放學積極行為等。每個大項里還有小項,如溝通方面的有學會道歉、學會求助、學會拒絕、學會表達需求、學會邀請,學習方面的有如何從網絡摘取有用信息等等。每個學期有側重點地進行培養。
“積極行為養成與支持”的實施。首先,做好積極行為記錄。我們在數碼學校開發了“積極行為記錄程序”,制定了積極行為記錄流程。每位任課教師負有對違反“積極行為”的學生的教育責任,并登錄數碼學校做好行為記錄。“校中校”(指學校的組織架構,不同年級的三個班組成一個班組群,四個班組群為一個校中校)積極行為干預小組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并對其進行行為干預,同時在數碼學校中做好學生行為記錄。校中校行為干預小組對同一學生行為干預累計3次仍未達到預期效果的,學生部參與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行為干預,并在數碼學校中做好學生行為記錄。學生部參與行為干預后效果仍未達到預期目標,將邀請專業部門對其行為進行第三方評估,并邀請專業機構協助制定“個案教育計劃”實施教育。其次,配合學生行為記錄,建立積極行為獎勵機制。獎勵機制突出“校中校”特色,以活動獎勵及有意義的精神獎勵為主,如一次科學實驗室的參觀,或者是一次農業基地的種植活動等。獎勵由校中校結合實際情況自己制定,學生部給予資金、人員、活動資源等相關支持。再次,制定問題行為懲戒措施。遵循“心里有人,教育為主,不貼標簽,以發展的眼光幫助鼓勵學生改正錯誤”的原則實施必要懲戒。行為記錄1~3次的,由當事教師對問題學生口頭教育,并視情節輕重決定是否邀請家長參與。行為記錄達4次的,取消當事人自主活動時間,學習正確的行為規范,并學習為他人服務。同時,班主任對該生建立問題行為檔案,當該生行為有良好表現時,本人可申請撤回,班主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撤回。行為記錄達5次的,暫停該生參加本校中校的實踐活動,學生持行為檔案到校中校,學習所違反行為的正確做法,同時約見家長,請家長督促學生糾正錯誤行為,與學校同步教育。行為記錄達6次的,校中校主任與本班任課教師征得家長同意,就孩子的行為予以集體診斷,制定教育計劃。學生行為記錄達到10次的,當事學生持“行為記錄檔案”和“校中校教育計劃”到學生部,停課半天,邀請第三方進行評估,以專業機構協助修正教育計劃并實施。
我們之所以制定學校范圍內的學生獎懲措施,目的是在教育共同體內建立統一的規程和標準,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發力,精準發力,提高教育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