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鎮
新一輪關于中國足球病因的探討又開始了,這次診斷的結果是“文化落后”。有點道理,但還是經不起推敲,中國幾乎所有運動項目都在同一文化大環境中生存,何以有的項目能在世界體壇長盛不衰,唯足球總是提振不起來?有些低年齡就進入專業隊甚至國家隊的項目,個人的文化程度更低,但照樣能拿世界冠軍奧運冠軍,這又如何解釋?中國小學生中學生足球隊被外國同等文化程度的校隊踢得稀里嘩啦,這又如何用文化決定論能說得通?
每個單一原因都貌似有點道理,但用單一病因開藥方為中國足球尋找出路,都難免尷尬。中國足球已提升到國家戰略水平加以認識,國家權力對足球的重視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對中國足球的經濟投入已大大超過其他任何運動項目,甚至接近與達到所有項目的總和。
全國幾乎所有中小學都要求踢校園足球,青少年兒童的足球人口基礎全世界無一國能與之匹敵。中國聘請的一名國家隊外教,年薪幾乎是世界前十名知名俱樂部教練員年薪的總和……然而,中國足球仍不能踢過戰亂中的敘利亞,彈丸小國卡塔爾,甚至踢不過從不放在我們眼里的泰國。
足球是一項非常特殊的運動,號稱世界第一運動,它對世界的影響力非常巨大,世界杯甚至可以與奧運會并肩而立,在奧運會上足球可以破例成為不進行成人的比賽項目。正因為如此,全世界對足球的投入是驚人的,從德國為了獲取世界杯冠軍,提前三年所做的精心準備就可以看出一斑。世界杯每四年所出現的格局上的驚人變化更讓我們看出世界足球不會墨守一規,更不會一勞永逸。
中國足球確實也在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前年在梅州開會遇到50年代的門將張俊秀,他說他是中國學會魚躍撲球的第一人,我很驚訝與敬佩。與那個時代相比,中國足球無論個人技術還是戰術水平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與世界足球的進步速度相比,我們的腳步過于沉重了,我們趕超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加大了。

中國足球已經不僅是一個體育問題,而成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問題”,因其持續時間之長久,因其采用的各種治療手段措施之無效,也因其作為一種顯文化對其他隱文化的表露價值。
在中國發展足球究竟為了什么?這是足球的根本理念問題。這對青少年足球尤為重要,也是與足球發達國家差別最大的方面。我們每次對足球的強調,每次給予足球超常的許可,都是中國足球隊在世界杯小組賽敗陣之后,都是為了要挽回面子。這已成為中國人心上最柔軟的一塊。要面子是中國傳統負面文化中最可氣又可恨的部分。足球讓中國人丟盡了面子,要爭回面子是可理解的。然而,為了爭面子就會不擇手段,為了校隊的面子、縣隊的面子、省隊的面子,不惜層層拔苗助長,竭澤而漁,甚至造假,最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為了在家長面前爭到面子,兒童的美術班早早就教會孩子畫牡丹畫大蝦,恰恰扼殺了他們在兒童畫中應迸發出的想象力,鋼琴班早早就教他們彈整首名曲,而忽略了基本功的修煉,以至很快止步。足球也如是,早早把他們按在選拔人才的模子里,讓他們失去了享受足球的快樂。即使用這些不惜代價的辦法搞上去了,也不會持久,更不可能永遠走出泥淖。
當理念不端正,出了問題,足球的麻煩就一定是多因的,從道德觀念到足球文化,從體制到機制,從選人用人到戰術技術,從全隊到明星,都會埋伏陷阱。而且還要看到中國足球隊困境在不同歷史階段是不同的,沒有一副藥可以貫徹始終,包治百病。曾以為足球上不去是因為運動員體力差,便測試12分鐘跑,也曾以為球員的紀律問題重要,便去部隊受訓。這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難除病根。
目的不明確,任何手段都未必可靠。只有真正調動起每個中國足球人的內動力,或許中國足球才會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