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芳 練繽艷
【摘要】影視字幕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本文基于關聯理論,探討譯者在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如何采用最合適的翻譯策略,為目的語觀眾創造出關聯性最佳的譯文,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關鍵詞】關聯理論;字幕翻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曹慧芳(1975.07- ),女,江西景德鎮人,碩士,景德鎮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練繽艷,景德鎮學院。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英美影視作品成為人們了解外國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影視字幕翻譯也越來越受到翻譯領域的重視。字幕翻譯主要針對影視作品中的臺詞、旁邊等,使觀眾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影視作品的基本信息,同時領略異域文化。在進行影視字幕翻譯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習慣、語法特點等,還要從目的語觀眾的角度出發,分析目的語觀眾的理解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力求將源語語言翻譯得恰到好處,讓目的語觀眾體驗和欣賞最地道的源語文化。
對于影視字幕翻譯,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嘗試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去探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學者本身從事影視翻譯工作,從自己的實踐出發,總結影視翻譯語言特點,探討影視翻譯原則和技巧;還有部分學者,從中西審美差異或文化差異看影視翻譯,牟麗(2006)認為影視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三大原則是譯文語言必須淺顯易懂、保證情節的順暢進行及盡量保留原語言的審美享受;龔瑜行(2008)提出以縮減式、直譯、歸化和抽象化等策略來傳遞文化信息。
本文將從關聯理論的視角來探討影視字幕翻譯中積極有效的翻譯策略,從而最有效地傳達源語獨特的文化內涵,幫助目的語觀眾更好地領略異國情調,欣賞異國的語言和文化。
二、從關聯理論看字幕翻譯
字幕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根據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關聯理論,人類的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的認知過程。從關聯理論看,字幕翻譯是源語影視制作人與目的語觀眾進行交際,是對源語進行語際闡釋的明示-推理的認知過程。成功的翻譯者要正確理解源語作者的意圖,正確估計源語和目的語觀眾的認知環境,根據關聯原則,為目的語觀眾創造出關聯性最佳的譯文(王璐. 孫炳文, 2010)。在翻譯過程中,字幕翻譯者扮演著雙重身份,他要結合字幕特點,根據目的語觀眾的認知語境,從原文影視作品推斷出關聯性明示給目的語觀眾,從而使目的語觀眾以最小的推理努力獲得最佳的關聯,使他們更好地欣賞原汁原味的影視作品。
三、影視字幕的翻譯策略
在字幕翻譯中,譯者一方面必須分析源語信息所要傳達的信息意圖;另一方面必須充分考慮到譯語觀眾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建立字幕翻譯中各種關聯性;與此同時,譯者還要充分考慮影視語言的特點及其所受的各種制約因素,從而靈活運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將簡潔明了、通順流暢的字幕翻譯呈現給目的語觀眾。
1.濃縮法:字幕翻譯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要求字幕翻譯要清晰易懂。在這種情況下,譯者無需把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只要濃縮提煉出重要信息即可。作為翻譯策略之一的濃縮法很有必要。譯者需要在有限的時空內配合畫面和聲音給出相關性最強的信息,句式簡明,力戒繁復冗長。
例:Actually , when I was young and crazy, I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and learning how to make “Toe Foo”.(《功夫熊貓》)
譯文 :“實際上,想當年我年輕氣盛時,也曾想過要離家出走,去學做豆腐。”
鴨爸爸深有感觸地回憶往事時,這兒用“young”和“crazy”表達了鴨爸爸自嘲自己的年少輕狂。如果根據字面意思,逐字翻譯,譯成“當時的年紀太小了,竟然會有那種瘋狂的想法”,雖然譯文表達正確但卻拖沓冗長。“when I was”譯作“想當年”,“young and crazy”譯作“年輕氣盛”,簡潔明了。與其銜接的卻是“離家出走,去學做豆腐”,而不是干驚天動地的偉業,讓觀眾充分體會到了源語影片制作人想要傳達的喜劇效果。
2.增譯法:由于源語影片制作人與源語觀眾交流時對于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對于譯語觀眾來說,這種文化背景所缺省的信息會影響他們觀賞和理解影視作品時,譯者有必要采用增譯法,對缺省的信息進行補償,以彌補目的語觀眾的認知環境中的文化缺省。
例:“Dead, oh, its OK. No, he was old , yeah! And he lived a full life; he was in the first wave at Omaha Beach”(《老友記》)
這句話中的“wave at Omaha Beach”指的是奧馬哈移民潮,奧馬哈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美國一個繁華的都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地點之一。在這個場景里提到這次移民是為了強調這個人的年齡很大了,但對于目的語觀眾來說,如果根本不知道這次移民運動,便無法理解說話者提到移民潮是為了突出此人很老以達到幽默的效果,所以,譯者在此處有必要翻譯成“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移民潮”(張杰.李科,2014),這樣目的語觀眾才能獲得源語觀眾相同的語境效果,達到最佳關聯。
3.替換法:由于中西方文化信息的不對等,有些文化負載詞在一種文化背景中有其深層的文化內涵,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找不到與之對等的詞語來解釋、翻譯,尤其是一些俚語、習語等。譯者在字幕翻譯中可以采用替換法,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意義相近或類似的表述來替換補償缺省的文化信息。這樣使得目的語讀者更容易明白。
例:Monica: “Umm, excuse me, we switched apartment. You cant eat our food anymore, that –that gravy train had ended.” (《老友記》)
在這兒,如果直譯“gravy train”,從字面意義很難理解;譯者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運用替換補償的方法來彌補目的語觀眾對于英語習語的文化缺省,把“gravy train had ended”譯成“天上掉餡餅的事不會再有了”,這樣使目的語觀眾就一目了然了,同時,也領略到了源語的語言魅力。
4.歸化法:歸化是指翻譯過程中盡可能地將譯文表述貼近目的語觀眾可以接受的表達習慣及可接受的文化范疇,使其以最小的努力理解電影的對白,進而拉近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
例:“One must first master the highest level of Kung Fu and that is clearly impossible if that someone likes you.”(《功夫熊貓》)
譯文:“首先你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看你這德性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這里“the highest level of Kung Fu”并沒有按照字面直接翻譯成“高水平的功夫”,而是用“十八般武藝”代替,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鮮活地展現了中國元素,再結合場景畫面,則效果截然不同。
四、結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影視藝術迅速發展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進而影視字幕翻譯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字幕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示意推理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同時又是源語影視制作人、譯者和目的語觀眾之間的復雜交際過程。譯者既要充分考慮影視源語言的特征,又要根據目的語觀眾的認知語境,采取最合適的翻譯策略,尋求最佳關聯,以幫助目的語觀眾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更好地欣賞異域文化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龔瑜行.影視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2).
[2]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麻爭旗.影視劇腳本的翻譯及審美特征[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
[5]牟麗.論影視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處理[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6]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
[7]王璐,孫炳文.字幕翻譯中文化缺省現象的翻譯策略[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