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爾德一生創作的童話僅有9篇,但人們能從中了解到他獨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王爾德童話與其唯美主義理論的矛盾體現在藝術與生活和藝術與道德的關系上。王爾德努力去實踐他的唯美主義藝術觀,但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不能完全脫離現實和道德。盡管如此,王爾德童話的藝術性和價值性仍值得人們去不斷探討。
【關鍵詞】唯美主義;矛盾 現實;道德
【作者簡介】周曄(1983-),女,四川樂山人,樂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和英美文學。
一、引言
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引發了許多負面影響。金錢至上和物質至上觀造成了貧富差距擴大,加劇了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形式下,唯美主義流派發動了一場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作為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奧斯卡·王爾德在寫作中一直堅持唯美主義文學思想。王爾德童話一方面從兒童角度探索真善美、呼喚純真,另一方面從成人視角揭露現實、批判社會。因此,王爾德童話不僅受到兒童喜歡,也獲得了成人的青睞,值得細細品味。
二、王爾德童話簡介
王爾德童話分別收錄在1888年出版的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以及1891年發表的童話集《石榴之家》中。王爾德童話文筆優美,意蘊深遠。他極盡鋪張、浪漫的筆調對動植物語言和人物景物進行描寫,將詩意和童話的超現實性融為一體。也有學者認為王爾德童話用成人的思維表達成人的意思,是兒童不能理解的。王爾德自己也曾說過,《石榴之家》既是為英國兒童也是為英國大眾所創作的。唯美主義童話備受爭議和質疑,歸根結底是因為王爾德將唯美主義觀和對“美”矢志不渝的追求貫徹到了創作之中。王爾德童話在題材的選擇、語言和寫作手法的運用上都呈現出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唯美特征。故事的主人公也多是為愛與美愿意奉獻出生命的唯美主義實踐者。
三、不徹底的唯美主義
王爾德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旗幟,宣稱“藝術應當遠離生活”,認為“藝術與倫理無關”,但其童話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控訴揭露以及道德說教。
1.反映現實。王爾德極力反對將社會現實放進藝術創作中,他認為“藝術越遠離現實、超脫現實越妙”。然而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他并沒有能夠遵循這一觀點的指導。《快樂王子》中,有對底層貧苦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描寫。《少年國王》中的三個夢境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勞動人民無法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而上層階級的富人卻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19世紀末期,在英國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強者和適應者才能生存,不平等是天經地義的。這兩則童話中,上層階級以及政府對下層階級表現出的冷漠就反映了這一主義的影響。此外,王爾德童話還向讀者展示了當時的主流觀點和社會文化。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資本的快速積累,人心變得浮躁起來,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思想蔓延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夜鶯與玫瑰》中的少女徒有其表,庸俗市儈。她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她的行為讓讀者看到了拜金主義的影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消費主義伴隨著英國的經濟發展和殖民擴張出現并影響了王爾德的創作。《漁夫和他的靈魂》中,靈魂對市場的一番描繪正是基于王爾德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加工。
2.道德說教。王爾德主張藝術超越道德,反對藝術家背負道德教育的責任。他認為道德會遏制藝術家的個性,讓藝術缺乏張力。然而,與他的文藝理論截然不同,王爾德童話充滿了道德說教的內容。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石,王爾德童話體現了對苦難的憐憫。快樂王子看到窮人生活窘困,心生同情,將自己身上的寶石和黃金葉片送給他們,最后成了一座光禿禿的雕像。他在有人心時不了解窮苦和丑惡,有鉛心后卻為此傷心流淚,可見富有同情心的鉛心勝過殘酷無情的人心。童話的最后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舉得到了上帝的褒獎,在天堂中得到了永生。《快樂王子》宣揚的是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夜鶯與玫瑰》塑造了夜鶯真善美的形象,抨擊了少女的市儈虛偽,表達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自私的巨人》講述了巨人從自私到無私的轉變,最后在小男孩(上帝)的指引下進入天堂,是一則贊美慷慨無私的美文。《忠實的朋友》和《星孩》中善惡、美丑的對比反映了王爾德的道德傾向。
四、矛盾的根源
造成王爾德唯美主義理論和童話創作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其唯美主義思想自身就存在不能自圓其說的缺陷。王爾德提出藝術遠離現實,又主張生活模仿藝術。他一方面高呼為藝術而藝術,一方面推崇藝術對生活的指導作用,可見藝術也是具有功利性的。王爾德強調藝術的超功利性,其實就是對當時英國唯利現實的批判和抗爭。盡管王爾德以虛構和想象構筑童話,努力做到遠離現實,但他畢竟生活在現實當中,創作的童話不可能將現實完全排除在外。正如他自己所言,童話運用一種遠離現實的方式來反映現代的生活。因此,他的童話作品描寫的是“隔了一層薄紗的現實世界”。藝術反映生活,則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倫理道德。19世紀末的英國處在偽道者的統治之下,糜爛虛偽之風盛行,急需有人創作出蘊含真道德的作品來撕碎他們的面具,喚醒人們的認識。王爾德童話剛好滿足了這一社會需求。王爾德童話反映現實和評判道德的特點非但沒有掩蓋其唯美的色彩,反而還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五、結語
王爾德放蕩不羈的外表下,藏著一顆至純至善的心。他的童話滲透了現實生活的因素,對當時社會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和反思。王爾德在塑造唯美意象和講述至愛至美的故事時,不免烙下了現實的印記,隱含了道德的說教。王爾德童話既是純美的故事,又是兒童了解真實社會的窗口。童話揭示的道理可以用來指導現實生活,更是增添了童話的價值性。
參考文獻:
[1]奧斯卡·王爾德,王林.王爾德童話[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