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選取王佐良和曹明倫的譯本,主要采用比較、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從文體特征、選詞和句式三個方面對王譯和曹譯進行對比賞析,對文學翻譯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論讀書》;譯文賞析:文學翻譯
【作者簡介】寧德香(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論讀書》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本文選取王佐良和曹明倫的兩個譯本,主要使用比較、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從文體特征、選詞和句式三個方面,對王譯和曹譯進行對比賞析。
二、譯文賞析
1.文體特征。《論讀書》創作于17世紀早期,在詞匯上,作者不僅使用了大量的古英語詞匯,如marshalling, sloth等,還使用了正式程度極高的拉丁詞,如:Abeunt studia in mores。在句式上,多短句,使用了一些古典句法的表達形式: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加th;had與情態動詞need連用;teach not表示否定等。這些詞匯和句法特征賦予原文一種正式、古雅的風格,下面從詞匯和句子長度兩個方面分析兩譯本的文體特征。
從表中可以看出,兩譯文在用詞上,都大量使用文言詞和四字詞語,符合原文正式、典雅的用詞特點,但在句子長度上,王譯本多用文言句式,句子短小精煉,比曹譯本更勝一籌,更接近原文的文體風格。
2.選詞。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曹譯: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王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作者用三個抽象名詞 “delight”,“ornament”,“ability”描繪了讀書的三個境界,曹譯采用增詞法,表明“讀書之用有三”,并用三個四字詞語翻譯名詞,讀起來瑯瑯上口,節奏感強,但與原文相比不夠精煉。王譯則利用了古漢語的優勢,惜墨如金,精簡干練,僅用“怡情”、“傅采”、“長才”六字便把原文的意義傳達地淋漓盡致,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簡練的風格。
(2)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
曹譯:講究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
王譯: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
原文表明三種人對讀書的看法,屬于作者的客觀描述,不帶有主觀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譯時,應選取表達準確,感情色彩中立的詞語。從情感表達來看,原文 “simple men” 指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兩譯本翻譯為“頭腦簡單者”和 “無知者”,現在看來帶一點有貶低的意味,為避免引起讀者誤解,可以考慮譯為“知識淺薄者”。
3.句式。
(3)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曹譯: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則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并認真領悟。
王譯: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
原文是一個長句,包含多個小句,句子短小精練。原文是一句話,曹譯本也是一句話,用分號將 “換言之”前后的內容隔開,其前后的句式完全一致,但在處理“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的結構時,沒有把它單獨翻譯出來,而是和被修飾成分整合在了一起,用“并”連接起來,帶有翻譯的痕跡。王譯把原文拆成兩句話,把該結構單獨翻譯成“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表明讀書時的狀態,符合漢語表達方式,易于讀者理解。
三、結語
兩個譯本忠實再現了原文的內容,但在具體的遣詞造句上存在細微差別。曹譯多用四字詞語和長句,譯文略顯松散。王譯在風格上與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選詞和句式調整,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美和韻律美。王譯本一直被奉為經典,這對文學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首先,譯文應盡可能的接近原文風格;其次,譯者須仔細推敲原文,通過選詞、句式上的處理準確再現原文含義;最后,追求形式上的對應,最大程度地保留散文的形式之美。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