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2017年10月,罹患漸凍癥的北大女博士婁滔的這份遺囑曾讓無數網友淚目。1月4日,婁滔在湖北恩施老家病逝。
婁滔的病是從2015年8月份開始的,她感覺到自己不再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她回到恩施度暑假的時候,經常說渾身沒勁,上樓乏力。父母還曾笑女兒“太嬌氣”,并未當回事。
10月份婁滔返校后,身體的情況并沒有好轉。一天早上,她給媽媽打電話,說一只腳的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最初,還以為是頸椎或者腰椎出現了問題,影響到腿部。直到多家大醫院權威教授會診,才被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
當時她剛剛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北大歷史系攻讀博士。“考上北大的博士之后她特別開心,因為北大的歷史一直就是她向往的專業。”婁滔母親說,如果不是身患“漸凍癥”,婁滔也許正跟她的很多同學一樣,在海外做研究。她所學的專業是古埃及史,希望未來能夠成為老師傳道授業。
患病期間聽完60多本書
自從得知檢查結果后,婁滔一直顯得很平靜,反而經常安慰父母。到了2016年6月,婁滔的四肢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生活起居全部需要靠父母照顧。5個月后,婁滔已經全身癱瘓、呼吸困難。但在這期間婁滔靠著有聲讀物,在病床上聽完了60多本書的內容。
2016年10月,婁滔被轉往老家的一家醫院進行保守治療,今年1月,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因大腦缺氧,婁滔陷入深度昏迷,住進了重癥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需要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女兒平時比較樂觀陽光,她希望能夠留給大家一個美好的回憶,所以很多同學朋友說希望來看她,都被她婉言謝絕了,生病后一個多月,她還和男朋友提出了分手,她說不想給別人增加負擔。還強烈要求死后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后的愿望。”婁滔母親說。
在婁滔去世之前,父母始終沒有放棄治療的努力。婁滔的情緒卻并不穩定,時好時壞。北大湖北校友會曾向全球發布求助信,招募醫學專家或有關方案全力救治婁滔,但目前的醫學顯然還是無法救下婁滔。
據了解,婁滔去世后,因其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家屬遵照其遺愿將其遺體火化——“請讓我靜悄悄地離開,不留任何痕跡。”(來源:《法制晚報》)
相關鏈接
專家呼吁如出現肌無力早篩查
漸凍癥的確切機制仍不是很清楚。目前有發現遺傳因素,部分人群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過高,從而產生毒性物質,對細胞體產生破壞。也存在工業污染、外傷等外部因素,在歐洲橄欖球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中,漸凍癥發病率相對較高。隨著環境污染加重,現在病人數量也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漸凍癥患者能存活多久?某醫院神經變性病科主任介紹,一般病程在3-5年,但個體差異很大。像霍金這樣存活五十多年的極為少見。
漸凍癥的治療并不樂觀,現在還沒有治愈方法。一些藥物能幫助患者延長半年或幾年的生命,但藥物較貴,一些進口藥一個月需要5000元左右,不少家庭很難長期承擔。而且,漸凍癥還有很多類似病,包括肯尼迪病、多灶性運動神經元病、慢性運動軸索性神經病等,需要專科醫師系統檢查和鑒別診斷。
在臨床上,醫生對漸凍癥的判定非常謹慎。雖然在基因上會有一些體現,但只能做到發現具備某些特定基因“可能患上”漸凍癥,而非絕對的因果關系。少部分患者是家族遺傳性,對這些家系,做基因篩查有一定意義。
醫師呼吁,社會對漸凍癥應提高認識。早期篩查與診斷非常重要,越早服用藥物,生存時間就會越長。那么,什么情況下應該主動進行該病篩查?“對患者的要求不能太高,當出現手、腳、舌頭肌無力,肉跳等癥狀的時候,就應該去醫院篩查了。”醫生說,篩查要注意前往有設置相應專科的權威醫院,專科大夫診斷后,如果要進一步肌電圖檢查,幾百元就可完成,成本并不高。(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