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
目的:分析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及產后康復的影響。方法:以醫院婦產科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中45名產婦納入實驗組,其余45名產婦納入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產后細節優化護理,對照組采用產后常規護理,分析兩組初產婦的產后母乳喂養情況、感染情況與產后抑郁評分。結果:實驗組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婦感染率及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細節優化護理有助于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率,促進產婦產后恢復,有利于緩解產婦產后抑郁情緒,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細節優化護理;初產婦;母乳喂養;產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121-01
初產婦分娩以后的心理壓力和生理壓力相對較大。她們在生產以后往往處于身體極度脆弱的狀態。在促進產婦產后恢復的基礎上,利用有效的護理措施促進乳汁分泌,有助于新生兒的母乳喂養。現階段細節優化護理在初產婦產后護理方面的應用效果已經得到了臨床研究領域的關注,本研究旨在對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及產后康復的影響進行分析。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某醫院婦產科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中45名產婦納入實驗組,其余45名產婦納入對照組。實驗組產婦自然分娩25例,剖宮產分娩20例,年齡在21-2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4±2.4)歲,孕周為36-40周,平均值為(37.8±2.3)周。對照組自然分娩24例,剖宮產分娩21例,年齡在22-2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9±2.2)歲。孕周為37-41周,平均值為(38.1±2.1)周,經檢驗,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及分娩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產后細節優化護理,內容如下:
(1)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利用產后知識講座、分階段的健康宣教等方式,向初產婦普及產后知識,避免初產婦因哺乳知識不足所產生的焦躁情緒,護理期間助以產婦的心理護理。
(2)護理期間遵循母嬰同室的護理原則,以增進母子(女)感情。
(3)針對順產產婦,護理人員需要指導家屬為產婦提供高蛋白食物。針對剖宮產產婦,醫護人員須在術后24h以后,為產婦提供流質食物,并要在產婦恢復正常飲食以后,指導家屬為產婦提供豬蹄、雞湯和乳鴿等催乳食物[1]。
(4)注重產后康復環境的優化,做好產婦產后清潔工作。
對照組采用產后常規護理方式,護理工作涉及到了產后指導,會陰部、切口等部位的日常護理及嬰兒喂養指導等,護理工作實施期間,醫護人員需要在加強日常巡護的基礎上,密切注意產婦的狀態。
1.3 觀察指標 產婦乳汁分泌情況、產后母乳喂養情況、感染情況與產后抑郁評分。抑郁評分采用百分制,產婦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SPSS18.0軟件進行數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統計,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描述統計,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2.1 母乳喂養情況 實驗組母乳喂養率為35例產婦選擇母乳喂養,母乳喂養率為77.8&,對照組30位產婦選擇母乳喂養,實驗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產婦感染率 實驗組產婦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產婦抑郁評分 實驗組產婦抑郁評分為(30.29±3.19)分,對照組產婦抑郁評分為(47.62±),實驗組產婦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初產婦產后自我護理意識相對缺乏,在護理措施不正確及護理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產后感染會嚴重影響初產婦的恢復效果[3]。細節優化護理是基礎護理、心理干預及飲食干預等方式相結合的產物。心理干預可以讓產婦產后保持良好的心態,飲食干預有助于改善產婦產后身體虛弱情況。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觀點,面向初產婦的細節化護理有助于產后母乳喂養與產后康復,本次研究的研究結果肯定了這一觀點[4]。
綜上所述,細節優化護理有助于促進產婦產后恢復,有利于緩解產婦產后抑郁情緒,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容.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康復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4):132-133.
[2] 李雪君.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抑郁情緒及康復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2017(12):57.
[3] 劉欣.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康復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7,13(03):47-48.
[4] 王立芹.細節優化護理在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產后康復以及產后抑郁情緒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7(0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