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江嬋玉 王晶晶
【摘 要】
目的:探究與分析神經內鏡下經鼻內-擴大蝶竇入路切除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的臨床護理方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鞍結節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該組患者行神經內鏡的治療方法及臨床護理方案。結果:全部患者均給予腫瘤完全切除,并按照腫瘤切除Simpson分級,如下:Ⅰ級65例,Ⅱ級25例,78例患者術后視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結論:神經內鏡下經鼻內-擴大蝶竇入路切除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為一種安全可靠的方法,在實施期間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保障治療的安全性,促進術后恢復。
【關鍵詞】 神經內鏡;鼻內-擴大蝶竇入路切除術;鞍結節腦膜瘤;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171-01
鞍結節腦膜瘤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顱底腫瘤,主要起源于鞍結節、蝶骨平臺、鞍隔部位以及前床突,根據其解剖位置及結構可見,由于絕大多數的鞍結節腦膜瘤周圍連接著較為重要的血管及神經,再行手術切除時會存在諸多的難點[1]。盡快目前顯微外科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與應用,但仍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腦組織以及顱神經并發癥,對治療結果及預后造成不良的影響,這就對臨床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現我院針就此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鞍結節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在我院行頭顱CT及MRI,結合臨床癥狀確診,術后病例證實,臨床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視神經乳頭水腫、象限盲、性欲減退、頭痛、嗅覺減退等癥狀,全部患者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在29至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3±2.4)歲,病程在6d至29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16.3±2.3)個月,瘤體直徑在3.0至7.2cm之間,平均瘤體直徑為(5.3±0.6)cm,術后病理證實為內皮型40例,沙粒型15例,上皮型12例,血管型13例,混合型10例。
1.2 神經內鏡方法 該組患者均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內鏡下治療,手術選擇的入路為經鼻-蝶竇入路,操作過程如下:幫助患者擺放仰臥位,將軀干輕度抬高,頭向后仰,對手術區域及鼻腔粘膜采用0.5%的碘氟消毒,常規鋪巾,暴露出雙側的鼻孔及前鼻棘。沿著中鼻甲與鼻中隔之間,使用內鏡進入直至充分顯露出蝶竇隱窩,在找到蝶竇開口后,將鼻中隔后部的粘膜切開后,于蝶破嘴處將鼻中隔后部推開將蝶竇前壁充分顯露出來。采用磨鉆將蝶竇前壁去除后,進入到蝶竇腔內,將腔內粘膜去除后,繼續使用磨鉆,將中隔暴露蝶竇的后壁以及外側的壁鞍底去除,期間注意對頸動脈及神經隱窩等結構進行保護。對骨質磨除時,將其磨除范圍直徑控制在1.5至2.0cm之間,在鞍隔水平上方對腫瘤附著處的硬腦膜進行燒灼,將腫瘤血供離斷,打開硬腦膜后,將腫瘤切除。
1.3 護理方法
1.3.1 術前護理 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利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回答患者及其家屬所提出的關于疾病的問題,并給予切實的指導,將所指定的護理計劃以及配合方法告知給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術前營養的補充,鼓勵其多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對于體質較為虛弱的患者,給予靜脈使用脂肪乳、白蛋白以及復方氨基酸等,充分補充電解質及水分,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3]。另外,在術前3d為患者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滴鼻液對鼻腔進行清潔,幫助患者擺放出平臥位,以頭后仰位的方式滴入,每日滴入6次,每次滴入3滴。在術前1d為剪除鼻毛,觀察患者是否有鼻道炎癥以及鼻竇感染的情況,指導患者張口呼吸,做好常規檢查、視覺誘發電位檢查、視野及視力檢查等。
1.3.2 術后護理 對于接受了全麻的患者,幫助其在清醒時擺放好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于一側,保證其呼吸道的通暢、意識清醒以及生命體征的完整,以幫助促進顱內靜脈回流,有效的降低顱內壓。加強對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以及瞳孔情況的觀察,一旦出現意識模糊程度加深的情況立即與主治醫生取得聯系。另外,對于接受了全麻但尚未清醒,保留氣管插管的患者,嚴密的加強對患者的呼吸音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觀察,對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利用輕柔的手法將其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注意操作動作輕柔,避免對呼吸道粘膜造成損害等。此外,對患者的肢體活動情況以及肌肉力量改變情況進行觀察,一旦出現了術后肢體運動障礙或者是病理反射陽性的情況,需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了顱內血腫,加強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意識的觀察,必要時協助患者進行顱腦CT的檢查。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給予腫瘤完全切除,并按照腫瘤切除Simpson分級,如下:Ⅰ級65例,占72.22%,Ⅱ級25例,占27.78%,78例患者術后視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占86.67%,但仍有10例患者的視力未得到改善,占11.11%,2例患者因腫瘤體積較大,占2.22%,直徑分別為7.2cm、7.1cm,對患者的視神經及視交叉產生了明顯的壓迫感,后改為進行顯微鏡下開顱手術,但術后患者視力未改善且出現了進一步的惡化。
3 討論
早在1969年,Handy在報道中指出了手術顯微鏡經鼻蝶手術將鞍區腫瘤切除后可獲得顯著的療效,并隨著接下來的發展與進步,明顯提高了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隨之造成的創傷也逐漸減少[4]。但有學者認為顯微鏡下經-口-鼻中隔-蝶竇等途徑入路因手術視野較小,鼻腔撐開器能夠對鼻粘膜造成壓迫性損傷等缺點,限制了其臨床應用[5]。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與進步,微創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神經內鏡下各類經過改良的手術方法能夠更好的將鞍區以及周圍病變的組織及結構暴露出來,即使對于病變范圍較廣的患者也仍可發揮顯著的效果,但同時對其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過加強術前護理以及術后護理,強調了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觀察的重要性,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給予個體化的護理服務方案,與主治醫生以及患者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切實的為患者解決了在神經內鏡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綜上所述,神經內鏡下經鼻內-擴大蝶竇入路切除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為一種安全可靠的方法,在實施期間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保障治療的安全性,促進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謝申浩 , 洪濤 , 唐斌 ,等.內鏡經鼻蝶擴大入路手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6 , 22 (6) :438-441.
[2] 張林,謝寶樹,姚文益,等.神經內鏡下經鼻-蝶竇入路術中、術后腦脊液鼻漏的處理[J].中國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6,21(9):45-46.
[3] 鄧平,闕雙林,祁小龍.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0):38-39.
[4] 孫沖,熊佳寧,薛永,等.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手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4):23-24.
[5] 毛慧敏,方家香,胡庭香,等.神經內鏡下經鼻擴大蝶竇入路治療鞍結節腦膜瘤手術的護理探討[J].醫學信息,2016,29(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