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比薩,是位于意大利中西部的一座小城,緊鄰阿諾河,離地中海約10公里,人口10余萬,因城內有一座斜而不倒的比薩斜塔而聞名于世,古城也因此成為意大利著名旅游勝地。
比薩小城,歷史悠悠古韻悠悠
此次去意大利,游覽完佛羅倫薩我便在好友陪同下乘火車前往比薩,列車行駛過程中我從好友的介紹中得知,比薩隸屬于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羅馬時期曾是海濱城市,由于海上交通四通八達,商貿活動興盛,十分繁榮。羅馬帝國滅亡后,比薩城雖幾易其主但仍保持著繁榮景象,并逐漸建立起海上霸權,11世紀久居比薩的利古里亞人建立了比薩共和國,當時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等意大利主要海港城市都是其領土,這一時期,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貿重鎮佛羅倫薩還處于中世紀蒙昧中。13世紀起,隨著連年戰爭,比薩一步步走向衰落,14世紀后歸入佛羅倫薩,再后來隨著陸地的擴張,比薩離海越來越遠……交談中時間過得很快,大約一個小時,火車抵達比薩。
走出火車站,剛步入站前廣場,一塊豎立在廣場上的大地圖映入我的眼簾,近前觀看,只見上面詳細標注著小城的主要街道和景點,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很多重要公共場所和著名景點不單單有文字標注,還配有形象的建筑外貌,讓人便于記憶,一張地圖雖小,但卻折射出比薩人的人文情懷。
從地圖上看,比薩城不大,城區被阿諾河一分為二,一條主干道橫貫主城區,好友說:“這條主干道不長,步行最多30分鐘便可逛完,比薩斜塔和比薩大教堂等主要景點都在其沿線,我們不如漫步前往,以便欣賞一下小城風貌。”好友之言正合我意,我連聲稱“好!”。
一路上我們不緊不慢,邊走邊看,感覺到處都散發著悠悠古韻。小城的道路,很多仍保留著古老的青石路面,有的地方經過歲月的磨礪已經不那么平整,行走在上面,腳下的凹凸感,引起我陣陣聯想,我仿佛看到了這座當年經濟發達的小城,客商云集、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這些原本平整的青石路經過人踩馬踏、風雨洗禮所留下的坑洼印痕,正是這曾經的輝煌的無聲記錄。小城中的房屋大都是五層以下的建筑,它們樣式各異,五顏六色,一座座刷成淺粉、絳紅、淡黃、土褐、灰白等顏色的房屋,遠遠望去,宛如一件件漂亮的藝術品。有些房屋雖然看上去年事已高,墻皮不少地方已斑駁陸離,給人一種滄桑感,但房前那氣派的圓形、方形、六角形立柱,房檐下那精心制作的雕塑、技藝精湛的繪畫,卻難掩當年的恢弘,反而把建筑的美襯托的更加深沉,它們矗立在已充滿現代化生活氣息的小城中,顯得更加古色古香。慢慢走、細細觀,望著這些老建筑,我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俄國著名文學家果戈里曾說過的一段話:“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還依舊訴說”。品味著這經典之言,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態能如同建筑一樣,超越時間的長河,歷經時代的變遷,長久而直觀地留下前輩能工巧匠的佳作,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震撼!
行走中,不時有載著人的馬車從身邊經過,這些馬車不像有些城市中專在旅游景點附近轉悠,為吸引游客,刻意馬掛鑾鈴、裝飾的非常華麗的馬車,而是仍保持著原始風貌,作為交通工具行駛在小城大馬路上,每當有小汽車與它們擦肩而過,那馬蹄踏在青石路面上發出的滴答聲與汽車馬達的轟鳴聲混合在一起,猶如一首奇妙的交響曲,給人留下別樣的視聽感受。
比薩大教堂,納入世遺名錄的建筑佳作
比薩大教堂是小城比薩最古老、著名的建筑,坐落在城中奇跡廣場。它始建于1063年,是比薩人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圣母瑪麗亞,特地聘請著名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設計修建的。從空中俯瞰,大教堂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象征基督教信仰的意義十分明顯。大教堂總長95米,外墻用以白為主,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莊重而和諧,教堂縱向有4排68根漂亮的科林斯式圓柱,這種柱型柱頭部分的形狀很像裝滿鮮花的花籃,充滿美感,從古希臘時期誕生至今仍盛行于建筑界。關于它的出現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當年雅典雕刻家卡利馬斯一次外出時,偶然看見一個被磚瓦壓住的草編籃子,里面裝著女孩穿的衣物等東西,從衣物的款式來看,是一位生活在科林斯的窮苦女孩的遺留物,籃子周圍長滿綠植,懸垂下來的部分呈卷曲狀。卡利馬斯看著籃子和綠植這不經意的組合,忽然來了靈感,覺得可以運用到雕刻中,于是拿出畫筆繪制下來,回去立即刻在石頭上,結果果然特別漂亮,于是他將這種形狀命名為科林斯式,運用到建筑雕飾中。后來這種款式被廣泛應用于建筑中的圓柱造型,其技法也成為建筑學語匯。
大教堂正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是三扇寬大厚重的銅門,門上鑄有描寫圣母與耶穌生平的大小雕像,件件雕刻精美,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大門上方共4層,自下而上排列著數十根柱廊,第一層為長方形,第二層為梯形,第三層仍為成方形,最后第四層為三角形,這層層疊加變換的外觀設計,將大教堂正面裝飾的氣派非凡,肅穆而又不失美感,第四層三角形頂端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圣母像,她低頭下望,慈祥的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蕓蕓眾生。在大教堂幽深的中堂和寬闊的耳堂交匯處有一大圓頂,凸顯在教堂最高處,它與長方形教堂一方一圓,完美組合在一起,堪稱教堂一大亮點。
比薩大教堂作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筑,與意大利乃至歐洲許多著名羅馬式教堂一樣,其內部裝飾除了大量繪畫外,也大量使用了雕刻藝術,浮雕等眾多雕刻作品取材十分廣泛,有圣經故事、歷史傳說、民間寓言等等,雕刻技法大多是象征、寓意、夸張類非寫實性的,這種技法創作出的作品,形象、生動,感染力大大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縱深近百米、寬闊的教堂里沒有一扇大窗,全部采用小窗口設計,這種設計在空曠的內部空間中營造出一種神秘氛圍,特別是每當陽光從教堂上方各個狹窄的小窗灑進教堂中時,那縷縷白光影影綽綽,隨著太陽的移動,時濃時淡,更加重了教堂的神秘感。
正因為建造精美,作為意大利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和歷史上對意大利建筑藝術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比薩大教堂,1987年經過嚴格評選被聯合國教科組織納入世界遺產名錄。
比薩斜塔,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一
最早知道比薩斜塔的大名,是來自小時候上學時的課本,這次到了比薩才知道,它只是比薩大教堂附屬物——鐘樓,它之所以名揚海內外,并不在于其設計的精美、建筑藝術的高超,而是源于它的“歪斜”以及意大利著名物理科學家伽利略曾在塔上做過自由落體實驗,也正是因為它的“歪斜”,久而久之其比薩大教堂鐘樓的名字被“比薩斜塔”取代,現在比薩斜塔已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傳奇之作,意大利人引以為傲的國寶,更是比薩古城的地標性建筑。
比薩斜塔為一座圓柱體建筑,從地基到塔頂高約58.5米,底層寬約4.1米,塔頂寬約2.5米,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2.5米。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鐘樓,它于1173年動工建設,10年后當建到第3層時,建筑者發現南面地基下沉了近40厘米,一測量塔身竟傾斜了5厘米,施工只好暫停。據史料記載,當時鐘樓盡管已經傾斜,但樓內還是安裝上了一口撞鐘,實現了其作為教堂鐘樓之初衷。這工程一停就是102年,直到1275年才重新啟建,1284年建到第7層,這時斜塔傾斜已達143厘米,數年后加蓋頂層,建造時經專家測量,塔身的傾斜程度只是略有增加,因此建造者經認真研究,決定暫不進行刻意修正。然而1838年的一次維修施工,卻不慎導致比薩斜塔加速傾斜了20厘米,此后斜塔傾斜程度雖然微小,但并未停止,1990年斜塔的傾斜程度超出了安全范圍,為防止繼續傾斜引發意外,斜塔停止對外開放,開始進行拯救性維修,拯修工程歷時11年,先是在斜塔地基下放置了600噸鉛錠,同時用液態氮將地基周圍土壤凍結起來,使斜塔的重心在重力作用下慢慢移向北側,以降低塔身北側高度。2年后上述措施穩定后,又在地基里打入10根支撐物,并在塔身下面加上了一條鋼箍,最后于1999年采取在斜塔北側斜向鉆孔的方法,從北側地基中慢慢向外抽出部分土壤。經過這一系列努力,2001年斜塔傾斜程度又回到安全范圍,整個工程耗資高達2500萬美元,同年6月關閉了長達11年的斜塔又重新對外開放。
“比薩斜塔為什么會傾斜呢,又為什么斜而不倒呢?”沒來比薩之前我腦海中一直有這樣的疑問。這次在參觀中我了解到,比薩斜塔之所以會發生傾斜,是因為它地基下面是好幾層結構不同的土壤,且大約一米深之處便是地下水層,而前幾年的最新挖掘表明,斜塔實際是建造在了古代比薩城海岸邊緣,因此建造之初地基下的土質已經沙化,故而下沉早已成為必然。而比薩斜塔之所以斜而不倒,相關專家研究發現,其奧秘在于當年建塔的每一塊石磚都是精心打磨過的石雕上品,石磚與石磚之間的粘合則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材料和巧妙堅固的粘合技術,這才防止了因塔身傾斜而導致的整塔斷裂、倒塌的發生。
現在這座被意大利人視為國寶的比薩斜塔,經整修重新開放后,管理者一改過去只要買了門票即可排隊登塔參觀的方式,開始嚴格控制參觀人數和時間,參觀實行分組、定時管理,參觀者購買的門票上明確標明持票者屬于哪個小組,登塔時間是幾點鐘。到時持票者按照提示,先到一個地方集合,將隨身攜帶的全部手提物品寄存在那里,隨后由工作人員帶到斜塔入口處進塔參觀。每組登塔者限定為15人,在塔內逗留時間嚴格控制在30分鐘以內,此舉對斜塔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或許正是當年建造者獨具匠心的設計、精益求精的施工和歷代管理者細心的呵護,比薩斜塔才近千年屹立不倒,它的斜而不倒,創造了建筑史上一個傳奇,也因此與中國萬里長城、土耳其圣索菲亞大教堂等一起成為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享譽全球。
參觀游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告別比薩時,小城那悠悠古韻的風貌、納入世遺名錄的建筑佳作的比薩大教堂、近千年斜而不倒成為世界中古奇跡的比薩斜塔,隨著我的目光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成為永遠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