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信息中心,哈爾濱150000)
《2015年全國旅游業投資報告》顯示,全國旅游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逐步改善,投資熱點從傳統制造業、房地產業向現代旅游業轉變。到2020年,將實現旅游投資總額比2015年翻一番,達到2萬億元。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旅游業發展趨勢看,與現代農業相融合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與養老有關的養生養老旅游產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旅游特色小鎮、與新型工業化相結合的大型旅游裝備制造業等方面都將成為旅游投資的熱點領域和未來旅游投資新的增長點。
“十三五”期間旅游業將實施“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編制全國旅游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提升旅游人才隊伍水平的關鍵舉措。實施旅游業青年專家的遴選與培養,開展旅游行業重點人才培訓;加強旅游學科體系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實施“國家萬名旅游英才計劃”,設立旅游專業獎學金和旅游行業發展研究基金,鼓勵高校學子和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旅游事業。旅游產業的人才隊伍建設將為旅游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
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已經明確將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特別是通過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有效整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十三五”時期旅游業面臨對外開放和合作中的新特點、新趨勢,以及新要求和新規則,將進一步展現對外開放的主動性、系統性和前瞻性,著力推動旅游市場開放向制度開放轉變,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
一是創新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旅游資源的整合機制。創新土地、資本、人才、技術、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政策支撐,出臺擴大旅游產業規模、規范旅游市場管理秩序的新舉措,打造一批國家級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示范區。二是改革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管理體制,根據旅游景區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每年年初科學制定門票價格,充分保障游客合法權益,建立旅游景區門票價格信息公開平臺,供廣大游客實時查詢,一年內原則上不得上調門票價格,加大對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的監督力度,同時將景區門票價格納入景區質量評級的指標體系,實行一票否決制。三是推動跨境旅游合作,抓住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這一有利時機,加強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跨境旅游合作,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
一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立分工協作、上下游高效銜接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引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圍繞旅游消費需求,拓展接待、餐飲、農產品加工、商貿運輸、傳統手工藝等產業鏈條,形成農、工、貿、游有機結合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效益。二是大力發展工業旅游,用好用巧“旅游+工業”的二重屬性,實現產業輻射多重利好。充分利用工業旅游新業態、新動能的旅游屬性,實現對兩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是以京津冀、長江旅游經濟帶、浙閩贛皖、粵港澳等旅游經濟圈為重點,統籌規劃系列跨行政區劃的大區域、次區域旅游經濟帶,加強區域間和區域內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旅游產品和路線互聯互通、旅游市場監管經驗共享等,實現旅游產業空間布局一體化。四是大力開發旅游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旅游消費轉型升級。將傳統旅游產品升級和豐富新產品新業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旅游產品結構由單一觀光型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養老、醫療等多元化發展轉型,由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充分利用氣候優勢,融合養老和旅游等產業,積極發展夏季黑龍江、冬季海南等“候鳥式”養老等新業態,創建全國北方夏季、南方冬季健康養老基地,滿足高端、中端、低端旅游消費市場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旅游供給品質。
一是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旅游業創新能力。依托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建設一批國家旅游產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心,通過組織旅游創新創意產業競賽、設立旅游創新創意產業基金、建立旅游科技創新孵化園等途徑,打造旅游科技創新新高地。二是積極主動融入互聯網時代,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運用大數據技術整合旅游部門官方網站、旅游企業官網、旅游企業微博、旅游景點景區價格信息網、旅游網絡輿情監測分析網等多個平臺,構建我國旅游經濟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平臺,實時監測我國旅游經濟運行狀況,提高監測預測預警水平。三是深度挖掘旅游資源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挖掘釋放森林、濕地、江河、海洋、湖泊、冰雪等旅游資源潛力和經濟、生態、文化功能潛力,大力發展冰雪、森林、低空和邊境等休閑度假旅游,創新旅游經濟增長供給產品新體系。四是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旅游人力資本水平。優化旅游教育結構,加大對旅游職業技術教育資金投入的傾斜力度,滿足旅游經濟發展各環節所需的多層次人才供給;推動退休制度改革,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并根據旅游行業特殊性對賓館、景點、飯店等勞動力密集部門實行男女同齡退休,擴大旅游技能型勞動力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