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150001)
1.1.1 組織機構不健全,人才隊伍建設薄弱
作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力軍,基層黨組織在組織機構建設上的不健全和人才隊伍建設薄弱是制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主要問題?;鶎狱h組織是黨對人民進行政治教育和理論宣傳的機構,從目前的部門設置來看,其在組織、宣傳、監督方面的機構建設較薄弱,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和村民監督委員會的職位空缺,履行職責能力弱,工作很不到位。即使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由于專業性人才的缺失和教育培訓的落后,農村思政工作者的理論水平較低下,對思政理論和思政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也存在問題,機構職能得不到有效發揮。
1.1.2 形式主義、主觀主義盛行
當前一些農村思政工作者文化水平低、思政功底差,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具有隨意性,不遵守工作準則和行為規范,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形式,告示廣播一陣風,不注重實際效果,對農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沒有評估,片面追求完成任務而不忽略任務質量。依據個人情感對群眾進行有區別的對待,部分黨員干部在人才選拔上不考慮實際工作能力,使得農村思政隊伍越來越弱,思政效果也越來越差。
1.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陳舊,內容淺顯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仍沿用上世紀的老方法,教育內容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未適時革新,思政工作難以發揮出應有效能,嚴重制約了思政工作的開展。由于農村發展較為落后,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形式在當前仍占較大比重,張貼告示、“我講你聽”集體課堂、全村廣播等方式廣泛存在;在思政教育的內容方面較為淺顯,缺乏理論性,對于農民的理解程度不做要求。這與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發展狀況極不相符,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覺悟已達到一定水平,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高思政理論深度勢在必行。
1.2.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經濟形勢總體向好。受新經濟因素影響,農村經濟呈現突破式發展,廣大農民的人均收入和實際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農民的生產方式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向“農+工”的方式轉變,農業的經營方式經土地流轉后向集體化、合作化經營模式轉變。與此同時,人口流動日趨頻繁,東西間、城鄉間的人口遷移使農村的對外聯系更加密切,農村受到外界的影響更大,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沖擊著傳統的價值行為體系,這些變化使農村發展面臨新的抉擇。
1.2.2 西方的和平演變和錯誤思潮的傳播
從長期的斗爭來看,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和平演變從未停止,“虛無歷史、腐蝕青年、瓦解制度”的活動一直存在。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西方國家更是通過書籍、網絡等媒體進行反動宣傳,自由化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虛無主義思潮此起彼伏,危及國家政權穩固。而農村發展相對落后,農民對于錯誤思想的抵御力不足,極易被其蠱惑站到國家的對立面,作為我國社會中占大多數的群體,農民階層的政治影響相當大,這對于國家安全有巨大威脅。極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探索農村思政工作新方法、新路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1.2.3 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全新定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既肯定了我國前一階段的經濟進步,又指明了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改革的領域將由經濟領域逐漸拓展到政治、文化領域,著力推進東西、南北、城鄉之間均衡發展,加快解決不同產業間均衡問題,穩步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脫貧致富,這是改革的下一步目標。但從目前來看,不均衡發展使社會矛盾不斷積聚,這對思政工作提出新要求,統一社會思想,激發全民熱情,維持意識形態領域和平安定,為黨中央集合全民之力共渡難關服務。
新時代,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提升農村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黨的十九大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分別作出重要指示,“鄉村振興戰略”正式成為進行時。農村發展應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思政工作積極與黨和國家政策接軌,農村思政工作在充分總結前一階段發展經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家的各種資源投入,以經濟發展為背景,針對新時代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的問題。
建立健全相應部門,培養引進優秀理論人才和實踐人才,有利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提高。作為黨的基層代表,農村黨支部應參照上級黨組織的部門構成,結合本地區實際需要進行部門設置,著重強化組織、宣傳和檢查監督方面的職能,吸引群眾參與到思政宣傳全過程,思政宣傳的效果由群眾打分。在人才引進方面采取長短期引進計劃,與高校協作舉行項目合作和優秀本碩博學生社會實踐。積極促進“土人才”進修,提升本土思政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探索運用能力,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逐漸困境,提升實際的工作水平。
基層黨組織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提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緊密聯系人民群眾,了解群眾生活,體味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問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農村思政工作者應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作風,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到鄉間田野,做好黨的理論政策的宣傳,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督,防止基層貪污腐敗問題,避免濫作為、不作為的現象,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全面開展農村思政工作的關鍵問題在于創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法,根據農民群體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農民對黨的政策的理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同。相較于其他階層,農民群體在知識水平方面仍顯不足,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夠,通過自身的修習和灌輸式的教育很難達成效果。在農技進村讓農民真正感到實惠的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村落新聞式的傳播,通過鄉村影院、民俗生活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建構,用通俗性的話語對理論進行解釋,講“農民話”,將思政工作開展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程度。
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明確為誰服務的問題,這是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果的關鍵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思政工作中的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話語權,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在我國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在思想和行動上對其充分認識的同時又要加以理性批判,堅信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
農村思政工作的另一關鍵問題是如何促進農民自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認同馬克思主義,文化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限制,其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是由物質原因造成的,并未從思想深處認識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文化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政治性,對于人的三觀和思維具有很大的影響,文化教育的開展既能提高人口文化素質,人民群眾的理解力也相應提高,能夠自主的進行政治學習,提高個人的政治素養,文化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的重要依托。
第五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信息傳遞獲取的途徑更加多樣,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基本實現,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但由于監管不力,網絡不安定因素仍較為活躍,網絡信息的片面性和人民的錯誤理解使得網絡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全面發揮。嚴格網絡監管,加大對破壞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宣傳中的指導,發揮網絡在政治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