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安徽省高等級公路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2000
基礎工程是基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樁基是基礎工程的常見形式,其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到后續工程的整體質量。因此,施工單位應正確認識樁基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施工人員需要對樁基施工技術特點、技術要求、應用范圍等進行準確掌握,推動樁基施工向著高效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一般孔深較淺樁基有著鮮明的特征,對其特征進行了解,有助于其水下混凝土灌注工作的開展。淺孔樁基的主要特點為樁基直徑小于2.5m大于 0.8m,常見的有1.2m、1.5m、1.6m、1.8m、2.0m、2.2m等;淺孔樁基長度小于30m大于10m,常見的長度在12-20m之間。該類型的樁基在沒有溶洞的平原微丘區有著廣泛的應用,成孔作業常采用旋挖鉆機進行作業,成孔時間一般為1-5小時;當現場條件不適合旋挖作業時,可采用沖擊式鉆機鉆孔作業或人工挖孔作業,當采用沖擊式鉆機進行鉆孔作業,成孔時間一般為3-15日,采用人工挖孔樁進行挖孔作業,一般是一天一米,成孔時間由挖孔孔深決定。淺孔樁基經成孔、清孔檢測合格后便可下放鋼筋籠安裝就位,隨即下導管進行泥漿比重調節,待泥漿比重符合要求便可進行樁基水下混凝土灌注[1]。
一般孔深較淺樁基混凝土澆筑過程雖不復雜,但也需要結合所處項目特征因地制宜組織施工,確保樁基完工的質量。首先淺孔樁基的灌注,最大影響因素就是混凝土到場的質量;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時間不得超過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水下混凝土的到場坍落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方可澆筑。其次就是混凝土供應的及時性,要保證混凝土運輸道路的暢通;當混凝土拌合站或混凝土運輸車輛出現故障不能及時排除,必須進行混凝土重新調配時,需要嚴格把控重新調配的混凝土到場時間,同時仍要確認到場混凝土質量是否滿足要求。最后要盡量做到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相關的輔助機械設備如挖掘機、吊車、發電機等能及時進場就位,積極配合現場緊急情況處置。
在淺孔樁基灌注過程中,現場實際操作會存在混凝土連續澆筑時導管埋深超過6m的問題:因為樁徑D=1.2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為1.13m3;樁徑D=1.5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為1.77m3;樁徑D=1.6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2.01m3;樁徑D=1.8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為2.54m3;樁徑D=2.0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為3.14m3;樁徑D=2.2m每米的混凝土方量約為3.78m3;現場作業人員往往等一車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才進行灌注過程中孔深檢測,正常情況下,混凝土灌車的運輸方量一般不小于10m3,所以一車混凝土澆筑后樁徑D=1.2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8.85m;樁徑D=1.5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5.66m;樁徑D=1.6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4.98m;樁徑D=1.8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3.93m;樁徑D=2.0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3.18m;樁徑D=2.2m樁基混凝土面上升約2.63m;故對于樁徑大于1.8m的樁基影響不大,但對于樁徑小于1.6m的樁基十分不利,不能滿足橋規8.2.11.5條“導管的埋深宜控制在2-6m”的要求。因此需加強對樁徑較小樁基混凝土灌注過程的管控。
根據《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樁基檢測的主要方法有:靜載試驗、鉆芯法、低應變法、高應變法、等幾種。目前淺孔樁基檢測均采用聲波透射法,該方法一般不受場地限制,測試精度高,在缺陷的判斷上較其他方法更全面,檢測范圍可覆蓋全樁長的各個橫截面。當然,對檢測結果若存疑,可采用鉆芯取樣法進行檢測。
鋼筋籠浮籠事故在施工過程中很常見,特別是孔深較淺樁徑較小的樁基,它們鋼筋籠重量往往較輕,若混凝土灌注速度控制不當可導致混凝土面上升過快,則更是有可能發生,所以在灌注過程中如何預防鋼筋籠上浮是重要的控制指標。因為鋼筋籠一旦上浮,一般要重新計算內彎矩是否超標,若上浮較多導致內彎矩超標,則需要采取加樁補強措施[2]。
灌注過程中若發生堵管,首先應判斷是真性堵管還是假性堵管。假性堵管一般只要將導管向上提高一些,或進行小幅度提擲即可疏通。當提擲導管配合一些輔助措施,如混凝土振搗棒振搗或吊鋼軌沖擊都無法疏通時,可確認為真性堵管。這時應結合現場情況及時采取最佳方案進行處理。
導致樁基檢測結果不合格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樁長不足、混凝土強度不足、斷樁、灌注過程中導管漏漿等,由于樁基孔深較淺,可采取原位重打,或重新進行計算,考慮采取加樁補強措施。
綜上所述,基礎建設工程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人們對基建工程施工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基建工程建設過程中,淺孔樁基應用是廣泛存在的,需要采取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方案組織施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淺孔樁基施工技術也越來越完善,施工單位應認真研究各類樁基施工技術特點、流程、適用范圍及優缺點,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施工技術,以確保基建工程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