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山東濟南 250031
在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工作中,給予了建筑工程主體結構檢測足夠的重視,可以更有效的保證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隨著建筑行業發展速度,對于建筑工程質量標準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需要重視建筑主體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工作,全面提高檢測過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確保建筑主體結構質量的提升,為人們打造安全可靠的建筑工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鋼筋及混凝土是最主要、最常見的施工材料。由其澆筑而成的承重構件質量如何,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應對其進行檢測,確保在建筑工程使用性能上達到質量標準要求。在建設工程中主體結構的檢測是其重中之重的部分,關系到整個工程的安危。目前,在工程建設中常見的主體結構檢測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①相關監督行政部門及相關標準要求進行的工程質量檢測;②對施工質量有爭議的,發生工程質量事故的,需要進行工程質量檢測;③試件、試塊及相關材料送檢數量不足或不送檢的結構構件,及抽檢不符合要求的結構構件,需要進行工程質量檢測;④主要結構受火災、化學侵蝕、凍融等災害影響,需要進行結構性能檢測;⑤結構用途變更、改建擴建等,需要進行結構性能檢測。
進行建筑工程主體結構質量檢測工作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地方的法規與制度以及技術的標準。但是我國當前很多地方的法規與政策還不夠完善,法規制度不僅僅缺乏有效的連續性,變動的范圍也比較大,這就非常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質量檢測工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在建筑工程項目中開始引進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技術,但是短期內無法出臺與這些新東西相對應的法規制度及技術標準,這對于建筑工程的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工作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相關的單位沒有明確規定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工作的主要內容,這就很容易讓工程質量的監管人員無法正確認識到工作的輕重緩急,在對工程主體結構進行質量檢測時很容易出現疏忽,這樣不僅會使降低檢測工作的效率,還會使影響工程檢測工作的質量。
(1)混凝土抗壓強度檢測。混凝土材料目前使用越來越廣泛,混凝土抗壓強度的檢測方法也越來越規范。在檢測混凝土強度時,可首先采用非破損檢測的方法,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回彈法及超聲回彈綜合法。非破損檢測方法不會對結構造成破壞,但檢驗過程有嚴格要求,回彈法檢測存在一定誤差,采用超聲回彈綜合法可以提高檢測結果的精度。另外還可以采用鉆芯法及拔出法等方法對混凝土抗壓強度進行半破損檢測,鉆芯法檢測結果可靠、直觀,但檢測過程效率較低。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回彈及鉆芯相結合的方法應用較為普遍。
(2)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尺寸檢測。在具體開展施工作業的過程中,建筑工程質量管理辦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到建筑物主體結構的檢測方法,對建筑工程項目混凝土構件的尺寸以及結構外觀質量而言,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并不困難,但為了避免在此環節出現問題,需要仔細核對檢測項目,檢測過程需按照對應檢測項目按部就班的進行,同時對于檢測的結果,檢測人員應該簽字確認。
(3)鋼筋檢測。鋼筋和混凝土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鋼筋的檢測主要涉及到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鋼筋的數量及鋼筋的間距等。鋼筋工程是隱蔽工程,若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無法直接判斷是否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所以不僅要保證隱蔽工程驗收過程的規范,還需要檢測人員檢測過程的規范。采用剔鑿等方法,檢測過程繁瑣,無法大規模開展,可以首先采用鋼筋位置測定儀進行無損檢測,再用剔鑿等方法進行驗證,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檢測結果,需滿足規范要求的合格率及允許偏差的要求。
(4)砌筑砂漿質量的檢測。在砌體結構工程中,可采用非破損檢測方法及局部破損的檢測方法,既可以檢測砌體的抗壓強度,又可以檢測砌筑砂漿及砌筑塊體的抗壓強度,各類檢測方法所采用的儀器、檢測的條件及操作過程都存在較大差異。砌體的抗壓強度檢測主要采用的檢測方法包括原位軸壓法及扁頂法等,可以綜合反映砌體的施工質量,但是會對結構造成一定破壞。砌筑砂漿的抗壓強度可以采用回彈法、貫入法及點荷法等。其中,回彈法對于砌體工程的雖然破壞程度較低,并且操作簡便,但試驗數據的離散型較大,不適宜進行有爭議的工程質量檢測,貫入法對結構的破壞較小,允許檢測的強度范圍較大,也是一種常用的非破損檢測方法,點荷法需在原結構中進行取樣的檢測方法,測試方法較為簡便,但不適用于砂漿強度小于2MPa的墻體。砌體塊材的檢測,燒結磚通常采用回彈法進行抗壓強度的檢測,其他材料塊材可采用現場直接取樣的方法,通過該方法所得出的數據真實可靠,但會對結構造成破壞。
當進行建筑工程結構檢測時,如發現達不到設計要求和規范,需交由建設單位進行設計和監理,采用對應的措施進行改正,當改正之后一定要由設計人員進行確認,不然無法進行主體結構驗收。建設單位需表明造成各種問題的責任因素、單位、內容等,并積極運用各種措施將其匯成書面報告,送至相關監管部門。
總之,近年來,建筑項目的不斷增加、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業主對工程的整體質量也有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建設企業嚴格做好質量檢測工作,完善人員管理機制,切實提升施工人員的工作標準,確保主體結構的穩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