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百色市右江區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胃痛又名胃脘痛,西醫學中慢性胃炎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均屬于中醫學胃痛范疇[1]。目前西醫藥物治療,雖可收到一定效果,但長期服用易產生不良反應,且患者依從性較差[2]。西醫推崇的個性化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al)方興未艾,與我國中醫辨證施治“治未病”的理念不謀而合。2015年國醫大師王琦提出中國式精準醫學其中包括九種體質的特征、辨識及調理等。研究顯示根據患者正確的體質分型結合科學的方式調整飲食結構,或可防治易感疾病[3]。調查顯示胃脘痛患者中陽虛體質者達53.6%,通過改善體質,可降低其對病邪的敏感性,有望從病因上防治胃脘痛[4]。故筆者篩出60例陽虛體質的胃脘痛患者予藥線點灸聯合壯醫藥膳治療,并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陽虛質胃脘痛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5例,女2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26.4±3.3)歲;病程0.6~7年,平均病程(3.2±1.5)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27.1±3.7)歲;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3±1.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慢性胃炎的診斷參考第6版《內科學》的相關診斷標準[5]。②中醫診斷標準:胃痛參考第2版《中醫內科學》[6]。③體質分類方法:依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為準則[7],應用道生牌DSA-01四診儀對患者進行檢測,篩選出陽虛型患者。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胃炎;②符合陽虛質胃脘痛的患者;③年齡18~65歲;④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③伴有嚴重的危及性命或者傳染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43021416,規格20 mg)20 mg/次,2次/d;囑清淡飲食。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藥線點灸法聯合壯藥藥膳進行干預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劑量與對照組同;使用0.7 mm藥線(由廣西壯醫醫院提供)點灸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每日一次;白術豬肚粥,即炒白術(廣西張益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批號1606103,規格0.5 kg/袋)30 g,豬肚一只,粳米100 g,生姜油鹽適量,煮熟后即可做主餐食用,分2~3次服完。
14天為1療程,對照組及觀察組均予治療1個療程。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不相關藥物。療程結束后不服用其他相關藥物,隨訪4周觀察其改善情況。
1.5 體質判定與療效判定
1.5.1 體質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7]中陽虛體質癥狀分級量化表,見表1,原始分=各個條目數分值相加;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該患者的偏頗體質越嚴重。

表1 陽虛型體質分級量化表
1.5.2 疾病證候療效評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①疾病療效:治愈:胃脘痛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黏膜基本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病變明顯改善;有效:癥狀減輕,胃鏡檢查病變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 例數/總例數×100%。②證候療效: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6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療效和治療前、后中醫體質積分分數變化及經治療結束后4周隨訪復發率。

2.1 兩組治療的效果及療效比較 經1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中醫癥候療效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陽虛質體質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陽虛質體質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陽虛質體質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陽虛質體質積分比較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隨診4周后復發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率,兩組經治療結束后4周隨訪,對照組復發14例,觀察組復發5例,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隨訪4周后復發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胃脘痛”病位在胃,飲食不當等諸多因素皆可導致疾病的發生[9]。西醫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針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酸分泌過度等病因,采用根除Hp、抑酸、護胃等方法。目前西藥治療,近期雖可收到一定效果,但服用后易產生眾多不良反應,如肝腎功能損害等;且遠期效果較差,多數患者停藥后復發,甚至加重病情[10]。西醫針對慢性病精準治療尚處于假說狀態,傳統中醫個性化精準檢測和精準調理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精準醫療上的優勢,精準診斷更是中醫治未病、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11]。
調查顯示,胃脘痛患者陽虛質超過半數[4],而該型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或重病、久病導致氣血虛弱,胃失溫養而成。故通過中醫四診儀篩出陽虛質胃脘痛患者然后予干預治療,具有精準檢測的重要意義。依據病機及易患體質,治療應予溫中健脾、理氣止痛、補益氣血為治則。在本研究中所行藥線點灸療法具有溫經通絡、理氣止痛、健體補虛等功效。相關臨床研究亦證明該療法通過點燃藥線刺激人體穴位,以經絡傳導為軸,調整人體氣血使機體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12];此外還通“皮部—絡脈—經脈—臟腑”的調節作用,激發人體經氣,推動氣血運行,溫補五臟六腑之陽氣[13],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本研究中觀察組藥線點灸選取脾俞及胃俞穴,該背腧穴是脾胃之氣輸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故兩穴同用具有溫中健脾之功效。點灸所選中脘為“胃經之募穴”,對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起到調控作用。而內關在本研究中的妙用在于理氣止痛。足三里,歸屬于足陽明胃經,有補中益氣、調理脾胃之功效。故觀察組點灸中脘、內關、足三里三穴取其溫中健脾、補益氣血、行氣止痛之功效。更有研究證明藥線點灸于脾虛證常見主癥的治療有效[14]。傳統中醫藥遵循“醫食同源”的原則,《備急千金要方·食治》曾載:“食能排邪而安臟腑”。針對陽虛型胃脘患者的病因病機及癥候規律,觀察組在藥線點灸的基礎上聯合壯醫藥膳治療,予白術豬肚粥服用,實現“醫食同源”、“藥膳同功”的效果。白術能除濕益氣溫中。豬肚,為補脾之要品。白術豬肚制成膳粥,可溫補脾胃。《實用壯醫藥膳》[15]一書中亦載道白術豬肚粥具有調補脾胃,補氣血之功效。本研究的干預效果和上述文獻及專著的結論基本相同,更進一步證實了其較高的臨床價值及可行性。基于體質辨識的陽虛質胃脘痛患者予藥線點灸聯合壯醫藥膳治療方案,起于精準體質檢測,治于西藥抑酸結合中醫穴位藥線點灸,續于精準藥膳調理,契合中西醫精準醫學理念,中西醫結合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