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小說家約翰.溫德姆的筆下,有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植物,它們能走能跑,有思考能力,能夠協同作戰,共同捕殺人類。這就是溫德姆末日小說《三尖樹時代》中的三尖樹,它們最特別的能力在于能夠相互溝通。因為能夠溝通,所以它們能夠合作,制定作戰計劃。這看起來很科幻,然而科學家卻證實了,植物確實有自己的“語言”,能夠相互交流。
當你漫步于一片森林中,深吸一口氣,就可以聞到植物的“語言”。沒錯,植物的“語言”是帶有揮發性的化學物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花香、草香等,比如β-蒎烯,這是一種聞起來很清新,有松樹味道的物質,大量存在于針葉植物如松樹、杉樹和菊科植物中。
科學家將植物所釋放的化學物質視作它們的“語言”,當一株植物釋放揮發性化學物質時,那是它在“說話”,而其他接受到這些化學物質的植物則是在“傾聽”,并會根據所“聽”到的內容做出相應的反應。它們的“語言”主要用于群體內的相互交流,如在受到昆蟲攻擊時發出警報。例如,一棵西紅柿植株在受到切根蟲的猛烈攻擊時,它就會向空氣中釋放出一種特殊的揮發性物質,告訴同伴們“敵襲!敵襲”,“聽到”警報的附近的西紅柿們就會釋放糖苷,合成對害蟲有毒的核苷生物堿,防止害蟲對西紅柿的進一步傷害。
植物的“語言”不僅用于內部交流,還可以用于“外交”。授粉者可以“聽”得懂植物的“語言”,根據花香,它們能夠判斷出哪一朵花需要傳粉了。另外,關鍵時刻,植物的“語言”還能夠搬救兵。當大豆植株受到蚜蟲的攻擊,會釋放某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大喊:“救命!救命!”援軍——瓢蟲聽到后,便立即趕來,拯救大豆于水火之中。
然而,目前植物的“語言”正遭受威脅,空氣污染干擾了它們的“語言”,植物開始“說臟話”了。
授粉者不喜歡“說臟話”的植物。芬蘭東芬蘭大學的生態學家把大黃蜂放在一個小室里,里面放著模仿黑芥制成的紙花。他們分別收集了生長于干凈環境下和污染環境下黑芥植株所釋放的揮發性物質,并注入小室中。當注入的是干凈環境下黑芥釋放的物質時,大黃蜂能迅速反應,快速地找到紙花。而注入污染環境下產生的物質時,大黃蜂是迷茫的,它們漫無目的,到處亂竄。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被污染的大氣中含有臭氧和氮氧化物,這些皆能與植物所釋放的揮發性物質反應,破壞了原來的氣味。比如檸檬烯,與臭氧反應后會生成大約1200種不同的物質,這讓授粉者如何能“聽懂”?
并且,這種反應的進行是迅速的。英國雷丁大學生態學家用不同花朵釋放的8種物質與柴油機廢氣反應,他們發現,在一分鐘內,這8種物質與柴油機廢氣會迅速發生反應,這個速度是驚人的。
這樣快速被污染的“語言”不僅為授粉者所不喜,遠處同伴們也無法接收到了,因為這導致污染環境下的“語言”的傳播距離比潔凈環境下傳播的距離要近得多。
研究人員用計算機模擬了不同時期植物“語言”的傳播范圍,結果發現,曾經在潔凈空氣中能夠傳播幾千米的“語言”如今只能夠傳播200多米。如果說曾經的植物交流是在唱山歌,現在只能和鄰居竊竊私語了。同一時期,植物“語言”的傳播距離在潔凈環境下與在污染環境下也明顯不同。比如,一株利馬豆遭受了葉螨的攻擊,它便會釋放出化學信號,讓其他利馬豆植株產生含糖的花蜜,以吸引葉螨的天敵——捕食螨。研究人員發現,正常情況下,利馬豆最遠能夠與70厘米以外的植株交換信息,而當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達到80ppb,則利馬豆的“語言”只能傳播20厘米遠。城市中的臭氧濃度一般達到100ppb,有時候甚至達到200ppb,能傳遞信息的距離則更短。
花兒不再香了,也許以后“折得蔬梅香滿袖,暗喜春紅依舊”、“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之類的詩詞變得難以理解,因為未曾聞過花香。昆蟲的數量也逐漸減少了,到2017年止,德國的昆蟲數量比27年前減少了75%。
若想拯救植物的“語言”,該怎么辦呢?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種樹種花。種植更多的花草樹木,不僅能夠消耗污染物,還能夠幫助植物們進行交流。植物少的時候交流,就好比教室里第一桌和最后一桌的同學要講話,既費力又費時,種多一點植物,讓它們靠近一點,交流起來就沒那么困難。
許多城市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并行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城市建起了垂直花園和綠化墻。例如,英國倫敦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有一個20米高的綠化墻,共有10000多株植物。2014年,第一座森林摩天大樓在意大利米蘭建成,這座摩天大樓有800棵樹和2000多株其他植物。在我國,南京綠色森林塔正在建造中,預計將有1100棵樹和上千種其他植物,另外,廣西柳州正籌備建造一座森林城市。
那么在農村地區呢?農村地區的空氣一般比城市里要清潔得多,但這里種植的經濟作物同樣會受到污染的大氣的影響,受污染的經濟作物所釋放的揮發性化學物質無法被授粉者接收到,影響產量。生態學家建議,在這些經濟作物的旁邊種上花朵,最好是牽牛花等對授粉者有強大吸引力的花朵。花香既能吸引授粉者促進自身生長,又能讓授粉者有蜜可采,還能使我們的鼻子愉悅,一舉三得。
少一點排放,多種一株花,讓植物不再“說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