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 潘俊蘭 鄧偉
摘? ?要:文獻調查國內外信息共享空間研究內容及進展,發現綜合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實踐類文獻較多,醫學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踐類文獻比較少。在分析我館空間管理與目前醫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需要之間矛盾的基礎上,參考任樹懷IC三層結構模型,總結廣西醫科大學圖書館舊館三樓改造構建IC的建設經驗,為醫學類高校圖書館構IC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G250.7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6.002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16-0006-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sig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in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YI Juan1,PAN Jun-lan2,DENG Wei3
(1.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Nanning 530021,Guangxi,China;2.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
3.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 530000,Guangxi,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survey of information common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s that there are more practical literature on information common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braries.and less practical literature in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of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mmons management of our library and the need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present,referring to Ren Shu-huai IC three-storey structure mode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IC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floor of the old library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C in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Learning commons;Research commons;Design
隨著網絡技術和搜索引擎技術發展,讀者足不出戶即可獲取信息,圖書館對讀者吸引力在下降,讀者到館率在下滑,圖書流通率、電子閱覽室使用率等指標在下降,有些圖書館基至出現了館舍空間閑置的現象。為了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圖書館開始仔細審視自身的優勢。國外圖書館界開始了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理論探討和實踐工作,建立IC目的是促進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勵人們在討論中學習、思考和實踐,它大概分為三層,即物理空間層、虛擬空間層和支持層。自1992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開放的“信息走廊”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IC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創新,依據服務目標與建設理念差異,相繼出現了學習共享空間[1]、研究共享空間[2]、知識共享空間[3]等概念。
1醫學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實踐現狀
在中國知網選擇博碩論文庫和期刊庫,輸入“學習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知識共享空間”和“高校圖書館”檢索,檢索字段用主題,專輯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共檢出文獻734條(到2017年3月28日為止)。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是發文量較多的研究機構,2015年筆者實地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的IC共享空間,這兩個館依托IC開展了人文拓展計劃,上海交通大學的IC還包括了創新社區。目前國內綜合性大學有較多關于IC構建和服務的研究文獻報道,封潔等[4]調查結果顯示,100%院校建立了文獻資源室、電子閱覽室和綜合咨詢中心。但醫學類圖書館研究構建IC的實踐文獻較少,孫璐[5]從理論上探討了浙江省腫瘤醫院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方案。研究醫學類高校圖書館IC構建的文獻,如蘇宏權等[6]提出中醫藥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應從實體環境、虛擬空間、支持層方面進行,從而使中醫藥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成為全校的學習和信息中心。焦玲霞[7]在進行調研和讀者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參考任樹懷IC三層結構模型,構建該館新館學習共享空間方案。而2014年陳斯斯[8]運用網絡調查方法對其圖書館的共享空間服務是否實施以及實施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入選的17家高校醫學圖書館均未開通共享空間服務。
2我館以往安靜空間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醫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需要
醫學生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需要與傳統圖書館服務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物理空間需求與管理上,高校醫學圖書館在傳統服務模式下,物理空間管理以安靜為主,安靜的空間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學習環境,但是絕對要求安靜必然忽略了部分讀者對喧鬧空間的需求。如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醫學生模式和教育資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醫學生大學教育越來越強調交流與協作,無論是由教師主導的標準化病人教學、病例教學還是角色扮演教學,還是由學生自主學習的MOOC和翻轉課堂,醫學教育方式已經由傳統的大班式教育向小班式甚至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教育,更加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醫學生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完成課后作業,小組協作學習效果都優于個人學習效果,但是協作學習需要一個可以進行自由討論的空間。2017年以前廣西醫科大學圖書館空間管理主要采用借藏閱一體化的大開間管理方式,為讀者學習提供了安靜的空間和氛圍,但讀者之間基本不能進行交流和討論,也沒有針對小組協作學習提供討論空間;圖書館以往為科研提供服務,主要體現在為科研人員提供文獻傳遞和查新報告,注重個別科研人員與館員之間的交流,主要提供一對一服務,對于科研團隊成員協作研究沒有提供服務,而科研團隊成員協作研究是科研成敗的重要影響因素,科研人員往往是跨部門甚至于跨學??绲貐^合作,由于進行課題研討時在校內找不到合適場所,他們不得不花費時間和金錢到校外租借研討場所。另外,我校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在擴大,不是每個導師都有獨立的辦公室,這部分博導和碩導在學生們做開題報告時往往為場所煩惱。我校辦學定位是教學研究型大學,我館的任務則是為教學與科研提供服務,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要切實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需考慮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不同層次和不同群體的實際需要,空間管理上要更加靈活,以讀者需求為向導,整合圖書館空間以滿足讀者多層次讀者需求是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延伸圖書館價值的重要途徑。
3基于國內高校圖書館IC實踐經驗及廣西醫科大學圖書館的實際需求并考慮服務的擴展性
廣西醫科大學圖書IC建設思路和內容包括:
3.1通過文獻調查學習和實地考察國內外高校圖書館構建IC的實踐經驗?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圖書館利用影像發聲法調研用戶空間需求[9]:①舒適安靜的自習空間;②協作化的學術空間;③社交活動空間;④覆蓋面廣的基本輔助設施,如充電插座、鼠標、移動存儲設備出借服務等。這四個方面的需求與工作中觀察到的讀者需求相一致的。實地考查國內高校圖書館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和浙江大學圖書館IC建設情況。浙江大學的IC建設空間按功能進行區隔,建有研究、文化、創新、體驗、學習及知識空間,如學習空間提供相對獨立的個人學習環境,文化空間展示了國立浙江大學時期藏書,研究空間可為團隊研討及項目演示和發布提供場所。上海交通大學的IC服務按功能分,有小組學習室、影音欣賞室、培訓教室、展覽服務區和高科技體驗室。
3.2以我館十三五規劃中的服務創新、管理水平創新要求為依據,結合醫學高校圖書館服務學校人才培養、教學和科研的內在要求,參考任樹懷IC三層結構模型,實體層、虛擬層和服務支持層,在三層結構模型的基礎上構建我館構建信息共享空間,改變本館三樓原來的大開間設計,重新區隔和裝修,建立一個IC服務中心、7個功能室,并開發一個空間預約管理系統,并依托IC項目建設,建立圖書館館員業務培訓制度為信息共享空間提供服務支持。
3.3為項目實施爭取資金支持? 我館通過參加校內重大項目建設項目立項,獲得學校資金支持。
4廣西醫科大學圖書館IC建設結果
2015年向學校提交信息共享空間建設項目規劃書并最終獲得立項,2016年經費到位后進行設計和施工招標,施工3個月項目完成,信息共享空間于2017年9月正式向讀者開放使用。廣西醫科大學圖書館IC包括實體層、虛擬層和服務支持層。
4.1實體層物理空間的區隔和設計,充分考慮光線、隔音、室內環境和功能等因素,把圖書館三樓由原來大開間區隔建成一個IC服務中心和7個功能室。針對本科研究生和教師不同層次讀者需要,同時兼顧讀者體驗,建成3個針對研究生博士生和導師們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團體室、2個針本科大專生的團體協作學習室、1個由學生主導的學習方法與活動交流室、1個高科技體驗室。
4.2空間預約管理系統? 讀者可以通過網絡預約使用學術交流研究室、協作學習室和活動室。
4.3依托IC項目建設,組建文化拓展團隊,建立學習制度,提高館員綜合業務水平。我館IC服務支持層以館員為主,同時招聘部分學生助理幫忙管理。館員是實施服務的根本因素,館員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圖書館服務質量,圖書館要依托IC服務中心向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需要一批具有綜合業務水平的館員,而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分散在多個業務部門,各業務部門彼此獨立,不利于培養館員綜合業務水平,依托IC空間,構建館員與館員交流平臺,有利于彼此學習共享提高綜合業務水平。為了提高館員綜合業務水平,我館建立館內業務培訓和學習制度并在年終由相關部門考核個人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館員的學習計劃包括:①聽取館內業務培訓講座,由各部門輪流主持業務工作講座。②圖書館專業最新研究動態學習,由館內高職稱或高學歷館員輪流主講。③制定自我閱讀計劃,每年完成至少2本讀者閱讀推薦計劃。④爭取師資培訓資金支持,到先進圖書館學習或進修。IC空間服務館員來自館內流通、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部,負責管理IC空間和設備,解答讀者問題。服務館員來自不同部門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資源建設部負責維護IC中心的電腦、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等設備,管理各室根據功能配備電腦、交互電子白板、投影儀、XBOX體感機等,流通部館員負責組織推廣學生活動,如讀書會、讀書征文和圖書館微信網文寫作,信息服務部的館員主要負責參考咨詢工作。依托IC服務中心館員,組建廣西醫科大學閱讀推廣小組,組織策劃了每年的閱讀書單推薦、圖書飄流、閱讀量評比、名師主題導讀和書友會,從線下及線上多個角度進行閱讀推廣活動,2017年我館的紙質書閱讀借閱量高于2016年的借閱讀量。
5如何真正發揮IC共享空間的作用
宋廷旺[10]發現用戶對于信息共享空間的認識度不足、用戶使用信息共享空間進行知識利用活動的效率不高。如何充分發揮IC空間學術交流研究室、協作學習室和活動室的功能,避免IC空間變成自習室,離不開高頻度的宣傳和高質量服務。我館通過多種途徑宣傳IC空間、網絡預約管理IC空間和提高館員服務質量等方法提高IC空間的利用率。首先多渠道宣傳圖書館提供IC空間服務:在校園網上發新聞,在IC空間內組織學生讀書活動,請圖委會成員在QQ和微信上轉發圖書IC開通公告,在圖書館、辦公樓甚至館堂的布告欄張貼宣傳廣告等,充分宣傳圖書館IC空間。其次讓IC空間好用和易用是提高利用率的重要手段,空間的好用性和易用性通過空間設計實現,如輕便可移動的家具可根據用戶需要自由組合,足夠電源插口、良好的WIFI信號和方便的網絡預約方式等。IC空間的易用性還與館員的服務質量相關,IC空間館員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用戶是否再次使用IC空間,如及時的電腦維護、交互電子白板和投影儀的使用指導、豐富的參考咨詢業務能力等。
6結論
高校醫學圖書館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滿足讀者的需要是圖書館提供服務的主要任務。傳統的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自主式學習社區和討論式醫學教學需要以及協作科研需要,因此,醫學高校圖書館建設IC空間意義重大。IC既能滿足協作學習和科研的需要,其一站式的服務方式更是大大節約了讀者解決問題時間,也能吸引更多讀者走進圖書館,傳統的醫學高校圖書館還可以依托IC項目建設建立文化拓展團隊及館員培訓制度,通過IC建設創新了圖書館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圖書館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艷華.學習共享空間構建探究——以圖書館咖啡廳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17(07):67-68.
[2]李旭芬.高校圖書館研究共享空間概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23(06):155-157.
[3]杜鷥.基于信息組織的數字圖書館知識共享空間構建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29(04):33-36.
[4]封潔,鄧瑩婷,李秋實.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分析——基于“985”高校圖書館實證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26(1):123-126.
[5]孫璐.醫院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研究——以浙江省腫瘤醫院圖書館為例[D].安徽大學,2014.
[6]蘇宏權,楊繼紅.中醫藥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構建[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07):65-68,72.
[7]焦玲霞,宗紅俠,譚世芬.以讀者為中心的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研究——以河北醫科大學新館建設為例[J].河北科技圖苑,2017,30(02):38-41.
[8]陳斯斯,邱宇紅,郭繼軍.醫學高校圖書館的新型服務模式[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24(6):42-46.
[9]柳青.美國高校圖書館用戶空間需求調研的實踐和啟示[J].圖書館學刊,2015(8):136-139.
[10]宋廷旺.信息共享空間中用戶知識利用行為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02):75-80.
收稿日期:2018-1-31;修回日期:2018-3-19
編輯/張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