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東 王思宇
解決三農問題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安居和樂業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美好生活家園”項目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從小城鎮建設入手,發起鄉村振興戰略新嘗試,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夢想小鎮,筑就“人人買得起,人人住得起,人人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家園,實現更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鄉村振興戰略為美好生活家園項目落地建設提供了豐沃的發展土壤,美好生活家園項目將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走向全國走向實踐,走向和諧美好的大同社會。
鄉村振興戰略——重中之重的國家戰略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為農業謀發展,為農村謀出路,為農民謀幸福,立足于變革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在實現鄉村振興的漫長征程中,小城鎮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在落實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承上啟下的地位與作用。
小城鎮建設——城鄉融合的發展樞紐
小城鎮是一個介于城鄉之間的地位特殊的地域范疇,與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鄉、鎮、縣城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從廣義上來看,小城鎮是指除設市以外的建制鎮,包括縣城以及農村中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社會和生產活動中心。小城鎮被稱為“鄉之首,城之尾”,是城與鄉之間過渡的社會綜合體,即傳統意義上的“城鄉接合部”,它是一定范圍內的農村社區經濟、文化甚至是政治中心,具有向上聯系中心城市,成為農村區域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載體,向下聯結周邊鄉村,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引領鄉村振興步伐的紐帶作用,發揮著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功能。小城鎮的建設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有著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小城鎮的發展有助于相對集中農村人口,促進農業現代化、機械化和精簡化發展,同時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鎮村企業,提高鄉鎮企業市場競爭力,實現城鄉資源的統籌有效利用。簡而言之,建設小城鎮是建設新型城鎮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所在。
小城鎮建設必須遵循“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指導原則,明確小城鎮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發展特色城鎮體系,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系。
美好生活家園——小城鎮建設的創新模式
為深入落實十九大會議精神: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由天福集團等企業帶頭提出的一種小城鎮建設的創新模式——“天福·美好生活家園”。其主要建設模式為鼓勵當地社會公信度高的企業作為合作建房承接單位和產業培育管理單位,負責項目審批、房屋建設、產業培育等專業環節,保障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各方面的需求,社員也共同參與社區建設與管理,形成政府、企業、居民協力打造美好生活家園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圖景。
美好生活家園不同于傳統城市房地產開發的創新點在于其主要服務對象是目前居住在農村及剛到城市生活的農民等低收入階層,并在關注居住生活條件、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質量的同時也注重打造適農新產業,為城鄉低收入階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就業、創業機會,推動縮小城鄉二元差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天福·美好生活家園”積極探索小城鎮就業安居模式,推動小城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其發展路徑的創新之處可以概括如下:
一、創新經濟組織模式,明確小城鎮功能定位
“天福·美好生活家園”項目可以分為住房和產業兩個部分。
住房方面:作為中國特色住房合作首批試點項目的“天福·美好生活家園”5個試點已經逐步投入建設,項目由天福集團等企業牽頭發起倡議,政府政策大力扶持,社員自愿自發參與。美好生活家園建設的根本宗旨是讓更多小城鎮居民和農民買得起房子,真正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美好生活家園在房地產公司主導拿地等專業環節以盡量獲取較低地價的基礎上,鼓勵社區居民通過參加工作、志愿勞動等獲得積分來兌換房價,激發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和建設的熱情。其次是提供完善的配套設施和齊全的公共服務,滿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長。社區管理和建設也積極呼吁社區居民參與,以“共建共管共贏共享”的社區理念,重塑中國傳統睦鄰友好的和諧社區氛圍,增強社區凝聚力,提升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滿足了人民“安居”的基礎上,“天福·美好生活家園”將目光集中到推動城鄉職住平衡和產城融合發展以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目標。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發展趨勢下,從事農業耕作的人數必將大幅下降,傳統農業將向社會釋放大量適齡勞動力,如何妥善安置這些“無業農民”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和國家建設的重要議題。國家政策為農業創業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例如中國農業銀行降低涉農貸款營業稅率等優惠政策,而美好生活家園項目一方面社區建設自身可以提供服務類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它具備成熟的創業就業平臺,企業通過向上招商引資吸引城市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向下整合鄉鎮企業資源,連城帶鄉推動規模化農業、現代化工業、旅游服務業等產業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可供選擇的多種類型的工作崗位,實現居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推動實現職住平衡,做到壯有所用,人人樂業。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家園”立足小城鎮處于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關鍵節點這一重要區位特征,利用創新的經濟合作組織方式,明確小城鎮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核心功能定位——優化整合小城鎮的功能布局,激活小城鎮生活成本較低、生活環境較好的發展優勢,以小城鎮承上啟下帶動引導形成區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優勢格局。
二、創新優化發展環境,帶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創新優化發展環境,改善城鎮環境是其中的關鍵。“天福·美好生活家園”基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進行開發建設,社區內部規劃包含大面積的公園綠化,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睦鄰生活空間,社區外圍由永久農田環繞,作為社區的生態屏障和后花園、菜市場,是一個真正的“田園中的社區”,產業規劃中也著重突出“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傳統農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注重城鎮的保護開發,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設生態宜居、綠色健康的社區環境。項目建設通過優化人居環境,滿足城市居民尋找鄉愁和農民就地城鎮化的生活需求,增強居住吸引力,相對的集中人口,煥發城鎮活力,盤活城鄉資源,推動實現區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城鎮建設作為振興鄉村的中流砥柱,要時刻明確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發展同時保護生態,不再走以環境破壞為發展代價的老路,科學建設綠色家園、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