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靖
摘要: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逐漸趨于成熟,大學階段也是其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求,是當代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回歸教育本真追求的基本要求,是大學生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 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31-02
一、功利社會造成生命教育普遍追求工具理性
(1)社會集體的主流意識對于生命教育的影響。社會集體的意識能夠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個人意識,社會群體對于生命的看法的主流意識,對于學生的生命意識的形成有著控制和凝聚的功能。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的沉疴存在,社會群體的意識有著間接的影響,也是一種外在的因素。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看,正確的社會意識對于學生的生命看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來說,錯誤的社會意識對于學生的生命意識形成起著消極阻礙作用。從消極方面來看,當代社會主流意識的傳播途徑豐富,使得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大學生對于社會中的信息接收過于雜亂,即使隨著知識積累,大學生有了對于事物的辨別能力,但這并不能阻止社會中消極的生命意識影響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樹立。網絡環境屬于社會中傳播思想和外國的文化滲透的主要途徑,網絡信息傳遞給學生過多的價值觀念,然而學生沒有強大的信息過濾能力,使得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被社會所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現代社會對于生命的重視程度已經慢慢提高,社會群體已經漸漸的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尤其是學生們的生命教育,隨著學生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提高,人們也相對地提升了對于生命質量的需求,追求高質量的生命,成為社會中普遍的目標需要。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存在問題與社會因素有著分不開的聯系。
(2)社會功利化的追求不斷提高從而忽視生命教育。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今,人們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由基本的生存問題提高到生活質量的問題,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而嚴重忽視精神生活。生命這個詞,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面臨死亡時才會想起的詞語。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應當引導大學生直面死亡,向死而生,使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得以完整。
(3)社會競爭壓力過大使得大學生生命教育缺乏時空維度。生活節奏加快,每日每夜奔波于工作與人群之間,每個人對于生命好像并沒有時間和空間來進行徹底的審視。無法對生命進行全面深入的認識也就無法完成生命教育的整體內容。生命教育是長期的滲透式的教育,即使沒有確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專業的生命教育,但是在長期忽視生命教育的后果出現之后,對于生命的惋惜卻是為時已晚。生活壓力的增加,導致身心難以承受,身體健康和心理的健康都難以維持正常水平。
二、學校生命教育在人文和技術方面存在不足
(1)生命教育體系不完善。現代學校教育課程中幾乎沒有生命教育的相關課程,即使在其他學科中對于生命教育有一定的滲透,但是沒有系統的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沒有系統的建構,使得學生在學校期間沒有得到較好的知識性的灌輸和實踐性的體驗。學校教育在生命教育的途徑中屬于主要途徑,因此,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問題的出現,其重要因素是學校因素。
(2)師資力量不足。因為學校并未設置專門的組織管理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所以對于生命教育的專業教師也并沒有專門的配置,大多數學校的生命教育課程是由其他相關專業的老師兼顧的科目。因此,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才是生命教育的關鍵,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保證。除了學校的課程安排之外,學校的主要工作者——教師對于生命的態度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既然學校沒有開設相關的具體課程,那么教育者在生命教育方面都有著不可拋棄的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學生的未來著想。
(3)專業知識不完備。當代高等學府某知名學校的“宿舍飲水機投毒”事件曾是社會熱議的問題,該犯罪學生并不是學術水平不夠,而是對于生命的正確認識不夠完善,對于生命的漠視和踐踏與知識的儲備顯然并不是成反比的。除了學校的課程安排之外,學校的主要工作者——教師對于生命的態度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校園暴力事件、老師毆打學生事件、幼兒園老師虐待兒童事件……一件件觸目驚心令人憤恨的事情,確確實實地發生在教書育人的校園中,教師的不以身作則對于學生的生命教育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既然學校沒有開設相關的具體課程,那么教育者在生命教育方面都有著不可拋棄的責任,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學生的未來著想。
(4)缺乏生命教育實踐。理論脫離實際是不可取的,但在教學實際中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不匹配的。在教育工具化越來越顯著的當代,對于知識的工具性的追求才是目的,然而在工具理性的籠罩下,教育實踐的實效性卻越來越被弱化。學生缺乏對于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是不能真正地認識生命的,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令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而不只是理論知識的增加。生命教育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和諧的生活環境,因此生命教育即使在學校方面也不能脫離生活實踐。
三、家庭中生命教育欠缺
(1)家長并不能正面引導孩子。家長作為學生最親近最熟悉的人,能夠在第一時間察覺到學生對于生命看法的變化,同時也有條件能夠第一時間對于孩子不正確的觀念進行改正。但由于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部分家長忙著賺錢,很少有機會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往往完全寄托于老師的教育。家長教育意識的欠缺,是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出現問題的最直接的因素。
(2)家庭教育的方式傳統。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很難在后期的教育中予以扭轉。家庭環境給學生以影響,制約著學生的活動,是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的形成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家庭環境的特點在于普遍性、長久性、滲透性,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具有感染作用、促進作用和約束作用。但是,當代的家庭教育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家長經常邊責罵邊打孩子,一貫地對孩子進行命令式的說教,并不能有效地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3)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家庭教育容易出現差距。目前社會中家庭的構成越來越多樣化,家庭成員的缺失、家長角色的缺失是很多單親家庭的學生的生命態度出現問題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結構不完善,家庭成員的關系不夠和諧,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完整細心的照顧和關懷,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當代大學生不可能樹立起良好正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信念。相反的,在對孩子視如珍寶的家庭里孩子的地位甚至高于家長自身,對于孩子的要求一呼必應,造成孩子情緒化對待生命,對于生命嚴重缺乏敬畏之心。因此,家庭結構的不完善和家長的關愛程度低都是造成家庭教育的作用無法發揮出效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張素玲.生命教育[M].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
[3]歐巧云.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4]柴志明.大學生命教育論: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命教育高峰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