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爽
摘要: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中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和科技工作者恪守學術規范,維護學術尊嚴的同時,嚴格規范自身的學術行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通過規范自身營造良好的學術道德,維護學術領域優良學術風氣,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關鍵詞:科學道德 學術研究 問題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239-02
社會轉型時期,科學道德的問題表現較為突出。深入研究轉型期科學道德存在的問題產生的機理和治理對策,是建設誠信、高效、廉潔政府,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強學術領域的道德素養和學風建設,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對于我國科技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意義深遠。更為關鍵的是,面對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迫切需求,應該大力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對于后續相關工作開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科學道德的定義
道德是一種優良品質,主要是強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中包括以善和惡、公正和自私、正義和非正義等相關內容,在道德理念下評價和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降低社會個體矛盾沖突。而科學道德正是在科學中更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科學不能只是單純地研究新的東西而摒棄了調節社會基本關系的道德。所以,科學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結構之上的。學術不端行為和科學活動中的不正之風正是違反科學道德的惡劣行為,所以我們通過分析學術不端行為來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的重要性。
基于前人研究達成的共識,就科學道德定義來看,科學道德主要是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完善到一定時期衍生而來,指的是以科學技術活動為職業,具有共同價值、行為規范和共同信念的社會群體則是科學道德的主體所在,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均屬于科學道德主體范疇,對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當前科學道德發展現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事業本身的發展,科學研究的現狀與之前存在較大差別,違背科學道德的事件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科學研究工作有序開展,依靠科學共同體自律的體制無法順利落到實處,執行力度不足。在此大背景之下,主體的科學道德信念和科學道德行為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系列矛盾和沖突,從而出現了科學道德問題的現象。近幾年來,部分科研人員為了謀求私利,私自篡改、盜取原始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出現學術抄襲、剽竊行為,或是對成果進行夸張評價和宣傳、同行評議中某些評議人弄虛作假、成果運用中的失范行為等學術不端事件,阻礙職業學術領域發展的同時,在社會上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科研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僅僅依靠自律已經不能保證科學的正常發展。
(1)科學立法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科技法制建設是科學道德建設的法律保證,科學研究不僅需要科學精神的引領,而且還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指導。當前科學立法及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如下;首先,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監管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科研不端行為判罰的條款內容滯后,司法解釋不合理,實際可操作性不足等問題存在。給我國的科研誠信建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對于違背科學道德的行為應該予以揭露和嚴厲懲處,規范化科學道德主體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其次,在科學研究和科研行為的監督方面缺少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極大地影響了科學體系的持續發展。故此,應該立足實際情況持續推動科研體制改革,對于科研領域誠信問題予以高度重視,明確道德范疇和法律范疇的誠信問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最后,目前我國科學評價體制不健全,缺乏公平、公正性,對于科學不端行為缺少規范的法律制度予以嚴厲懲處,導致科研不端行為屢見不鮮。
(2)社會輿論監督和宣傳力度不夠。在科學道德和行為習慣規范化發展中,社會輿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較為突出,主要是通過科研人員對科學道德的內化和社會輿論來實現的。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束縛和影響,導致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念深深扎根于社會群體,仍然占據主導。部分科研人員為了謀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追逐名利行為屢見不鮮,導致領域氛圍較差。當下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轉型期間,科技工作者社會價值標準和個人的價值取向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變化,受到不良價值觀念影響,部分科技工作者將經濟利益作為唯一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科研工作者原有目標發生偏離,過分急功近利,導致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的形成。在我國,科技活動主體創新文化理念不強,科技活動主體的競爭動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風險意識薄弱。
(3)機構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科學道德是科學體系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當前科學領域在發展中,由于種種客觀因素影響缺乏完善的科學道德監督機制,科技信用體系不健全。首先,科學不端行為缺乏合理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沒有建立良好的監督機制。其次,對違背科學道德的行為主體沒及時進行監督和處理,得不到應有的懲處,使影響不斷擴大。最后,學術內部機構監督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學術評審應遵循公開公正原則,評審專家庫和隨機遴選制也應完善。我國科學信用意識沒有具體體現到制度層面,保持科學的公正與純潔使命。
(4)部分科技工作者道德自律性不足。我們在科學道德建設時,加強科學道德“自律”是必然選擇。結合行業發展需要,著重培養科研人員的自律意識,以科學道德為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主要標準,針對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素養,為個人行為規范提供支持。故此,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品德是科學道德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科研工作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并要認真履行尊重科學道德責任。其次,科研工作者須遵守學術規范的準則,推動科研創新和發展。再次,加強科研工作者自省意識培養,堅持誠信原則,在無形中規范科研工作者的行為習慣。最后,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備較強的科學責任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研創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結語
顧秉林院士曾說過,“科學道德是人類一般道德規范在科研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規范科研工作者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關鍵所在。在科學道德環境中,保證科學家相互信任,相互協作,才能確保研究結果真實可靠,對于科研事業健康持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只有在良好的誠信環境中,科學道德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促使科學研究結果的準確、合理,獲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為科研事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科學道德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科學道德自身重要性;另一方面,從科學領域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加強科學道德建設是我國科學領域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大量實踐可以了解到,加強科學道德理論和實證研究,有助于深刻認識到中國科學道德中的缺陷和不足,把握社會轉型期我國科學共同體在科學道德方面的轉變問題,在相關理論知識基礎上,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科學道德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2]余謀昌.高科技挑戰道德[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楊信禮.科學的道德意蘊與道德規約[J].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3):1-6.
[4]李真真.轉型中的中國科學:科研不端行為及其誘因分析[J].科研管理,2004(3).
[5]張海輝.現代化視域下的當代中國職業道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6]吳善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科學道德學風問題[J].中國科學基金,2003.
[7]余三定.新時期學術規范討論的歷時性評述[J].云夢學刊,2005(1):5.
[8]吳善超.關于科學道德問題的若干思考[J],科學道德論壇,2004(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