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摘 要】在當代,音樂人類學已經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本文通過對音樂人類學的綜述,從而闡明了諸如音樂人類學的交叉性學科的研究,是音樂學科發展進程中不容小覷的前沿問題。
【關鍵詞】音樂學科;音樂人類學;前沿問題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071-01
音樂學科的前沿問題,是指對音樂的理論與實踐產生影響的,具有發展意義的問題。隨著人類音樂思想發展,研究各個與音樂有關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注重與本學科理論研究的結合而產生的與音樂息息相關的交叉學科開始出現,并受到了音樂學界的關注與肯定。
音樂人類學作為音樂學的一個分支,它便是音樂與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鏈接,從而促進音樂研究。這種具有開闊的全球文化視野和人類學視野的研究方法,對于不同音樂專業的學習都是很有意義的。目前,關于音樂人類學的研究已經在音樂學界掀起巨浪,是音樂學者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音樂學科前沿問題。
一、什么是音樂人類學
音樂人類學是將音樂知識和人類學知識相結合或交叉運用所形成的學科。主要運用人類學理論和方法,兼用音樂中的譯譜和音樂分析的技術手段,將音樂置于文化背景中,音樂家通過分析理解他們田野調查中所記錄的聲音,進而分析人類音樂活動中的人、行為和觀念,研究與其相關的社會與文化。因為音樂必然是在某種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人為了他人而創造的,音樂產品是人類行為的結果,人類行為是有他們的社會與文化決定的。
研究音樂人類學的學者既要掌握人類學的基礎知識也要具備記譜和分析音樂的能力。學科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促使建構具有濃厚文化性質的音樂研究。研究范圍從主要研究非西方藝術音樂和口頭存活的民間音樂發展到探討人類所有音樂事像。
二、音樂人類學溯源
音樂人類學起源于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德國和美國,當時,研究民族音樂的普里查德民族學派,以研究音樂文化的交叉性和差異性來說明人類的統一性。英國語言學家誒里斯,在普里查德民族學派創始人恩格爾的“民族音樂”的理論基礎上,建立了比較音樂學。音樂人類學,最初被稱為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20世紀中葉,荷蘭學者亞普·孔斯特在1950年提出“Ethno-musicology”一詞,加入前綴“Ethno”,指民族的,用來區分固有的西方音樂學。繼之,去除了分割線,“Ethnomusicology”正式成為學科稱謂,研究對象是人類所有文化層面上的傳統音樂和樂器,從原始人群到文明民族。研究所有的部落音樂、民間音樂以及各種非西方的藝術音樂。在這之后,“Ethnomusicology”學科的學者迭現,主要有馬里烏斯·施耐德、內特爾曼特爾·胡德、梅里亞姆等。梅利亞姆的觀點與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音樂人類學的發展①。
中國的“Ethnomusicology”,源于中國音樂學者王光祈留德,二三十年代時就比較音樂學在國內做過一些介紹。“Ethnomusicology”一詞,由我國學者羅傳開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引入,譯為“民族音樂學”,1980年南京召開首屆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研討會成為“Ethnomusicology”登陸中國的標志。②
三、音樂人類學的發展趨勢
目前,音樂人類學從主要研究非西方藝術音樂和口頭存活的民間音樂發展到探討人類所有音樂事像。2001版的新格羅夫的音樂學條目中,論述了“Ethnomusicology”及其他人文學科對音樂學的影響,并提及了哈里森等學者提出的,“事實上,音樂學的整個功能將應該是音樂人類學的。③”換言之,音樂人類學的思想和方法將成為音樂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其未來將以整個人類的音樂文化背景為范圍,以研究人、研究社會、研究文化作為其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世界音樂教育已經趨向于將音樂教育中的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界定,這顯然是比原來對“音樂”教育的界定更完整的人的教育,而非簡單的音樂“技術”的教育。德國音樂教育界有學者指出:音樂教育學科理論如果不以文化人類學作為基礎,那么,音樂教育這一學科的地位將面臨地位降低或者邊緣化問題。因此,要加強音樂學者對音樂人類學的學習,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對中國音樂的科學化研究,更為深入和全面地認識音樂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音樂人類學是音樂學科發展過程的必由之路,音樂學科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在音樂人類學的促使下,建構起具有濃厚文化性質的音樂研究。所以,從音樂學科的發展眼光來看,音樂人類學以及諸如此類與音樂相關的交叉性學科的研究,是具有前瞻性意義的,是音樂學科發展進程中不容小覷的前沿問題。
注釋:
①梅利亞姆.音樂人類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4.
②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3.
③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3:67.
參考文獻:
[1]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