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珊
【摘 要】日本電影是世界影壇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成員。電影作為文化的鏡子,映射出文化中四季變化里的生死觀。巖井俊二是日本影壇以文藝片見長的最具代表性和先導性的著名導演。其代表作《情書》、《花與愛麗絲》、《四月物語》等都體現出對四季、生死的思考。
【關鍵詞】日本電影;巖井俊二;生死觀;四季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100-01
一、東方式的生死觀
在巖井俊二的電影里,對于“死亡”這樣沉重主題是毫不避諱地直接表現。在他的電影里,“生”與“死”甚至存在著某種互動的關系。在東方文化中,生死觀的思想體系復雜對立,既有孔子所謂“殺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義”;也有莊子那樣通達的生死觀,同屬中華文化圈影響的日本,顯然更為青睞莊子式的自然通達的哲學。
巖井俊二的《情書》以懷念逝去的生命為開始,博子對未婚夫念念不忘,無法正確地正視屬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然而,在與女藤井樹的書信往來和身邊朋友、愛慕者的愛護下,也可以松掉腦海中緊繃的感情的線,可以放下已經過去的情感,勇敢地接受現實的生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對著雪山喊出:“你好嗎?我很好!”對于別人和自己,都得到了釋懷。
日本文化素來有“死亡崇拜”的特殊傳統,在最美的時刻凋零,也成為了詠嘆青春的經典手段。而在巖井俊二的影片中,他并沒有完全選擇傳統日式對于櫻花般剎那芳華的迷戀表達,而是選擇了對于生者的鼓勵和關懷。《情書》中男藤井樹的遇難,女藤井樹父親的去世被淡化為一種哀思和懷念。渡邊博子在對愛人的懷念和追思中,終于下定決心把握秋葉茂的愛情,走出曾經的陰影,開始屬于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人看來,人與自然之間沒有絕對的距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個人從生到死不過是簡單輪回。許多的藝術作品中都出現尚死的情結。巖井俊二的后期成熟作品顯然利用敘事手法和故事題材將自然的生死觀做了淡化處理,在前期的許多作品中多數都受到這種生死觀的一定影響。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不必過于悲哀”,這種冷眼看生死的思想,似乎淡化了生與死的尖銳對立關系,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面對死亡,即使在殘忍,也最終會以一個直面的方式來面對。這種生死觀的表達,也表現了巖井俊二力求影像風格真實性和現實性的態度,這樣的電影,純粹卻真實。
二、變換的四季
巖井俊二的電影總是看上去美感十足,功底深厚的鏡頭控制力總能把觀眾帶入他們所創造的影像世界中去,而在美輪美奐的電影畫面里,四季的變換,給鏡頭增添了許多美感和真實感。
《情書》發生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以綿延的皚皚白雪為背景,主人公身穿黑色大衣由近及遠漸漸消失,對比之中產生了很強的感染力,契合了博子剛開始時憂傷的思念之情。而回憶中呈現的是一派暖色調的春色,女藤井樹是帶著輕松的心情面對回憶。其中一場少年男藤井樹在圖書館的窗邊看書的情境,除了橘黃色的陽光外,還有純白色的窗簾,微風吹過,白色窗簾不停地反光、飄逸,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似乎也和女藤井樹一樣,看見了男藤井樹在窗簾后若隱若現的情境。這種大膽的創意設計,帶來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在博子了解了女藤井樹的回憶,又感受到秋葉茂和朋友們的關愛后,周圍的景色雖然還是冬天,卻全然沒有了以前偏暗藍色的光色,而是迎來了象征希望和新生的亮色。活著的人們因為一位逝者,更加了解了生活的意義,勇敢堅韌地生活下去。
《四月物語》則從頭到尾都呈現的是春天的色彩,影片中對季節的隱喻也頗多。女主人公卯月來自常年冬天的北海道,卻取名叫“卯月”,而卯月在日語中就是四月的意思,四月是日本人最喜歡的櫻花盛開的季節,影片中東京街頭雪白粉嫩的櫻花漫天飛舞,女主人公卯月也是在櫻花盛開的季節來到武藏野大學。四月是希望的開始,在影片前半段看似無趣的大學生活后,卯月戰戰兢兢地在書店與心儀已久的師兄相遇,即使是個沒有過程、結局的單戀故事,在結尾雨季的來臨,也是象征著卯月心中情感酣暢淋漓的抒發。
回顧他的影片可以發現,《情書》是純白寧靜的,《夢旅人》是天藍夢幻的,《燕尾蝶》是絳紫神秘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墨綠自由的,《四月物語》是透明簡單的,《花與愛麗絲》是鵝黃溫暖的。這一切無不帶著季節的色彩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他不吝嗇對于色彩的運用,并將色彩融于整個影調結構之中,充分反映出影片中人物的某種精神傾向。
三、結語
電影中四季的描寫,把生命周期,因為物種的不同,顯得更為短暫而紛繁,由此審視“四季原型”所展現的人與自然關系:春季的美麗與哀愁,夏季的繾綣與思念,秋季的孤寂與無悔,冬季的毀滅與重生,悲喜交集的身心調適模式,可見生活經驗的累積;而互相激蕩出有無相生、死生變化的生命法則,更映出“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匯聚成了人類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神雨丹.埃里克·羅麥爾電影劇作元素分析——《四季故事》系列“家”的空間意象[J].大眾文藝,2015.
[2]高笛.基于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品讀柴可斯基鋼琴套曲《四季》[J].黃河之聲,2014.
[3]廖美玉.樂府《四時歌》所形塑的“四季原型”及其意義[J].樂府學(第十三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