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
【摘 要】1934年至1942年,莊學本在當時地圖沒有標示的“白地”和人稱“險地”的中國西部地區,考察了羌、藏、蒙古、土、彝、納西、撒拉等民族,并拍攝了大量照片,內容涉及了當地的地理環境、人體體質、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一系列的民族民俗事象,這些基于強烈國家民族意識的民族志攝影作品,使莊學本成為中國影視人類學的先驅。
【關鍵詞】莊學本;民族志攝影;影視人類學;西部民族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140-02
1934年至1942年,莊學本(1909-1984)懷揣著走進圣地西藏的夢想,深入邊地長達十年,最終他未能踏足西藏。在此期間,莊學本輾轉深入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歷經艱難曲折,用人類學的方法進行民族考察。將近十年的時間,羌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彝族、納西族、撒拉族等部分地區都留下了這位獨行者的深刻印跡。①
這是莊學本一生最輝煌的時期。在這期間,進入邊地考察的中國年輕學者并不在少數,使用人類學方法進行科學記錄的考察著作也難以計數。這一切都是在邊疆危機和科學主義的驅策下形成的時代動向。時代鞭策著這位年輕的沙龍攝影愛好者走向科學考察的田野;時代更輝耀著這位精力充沛的年輕愛國者,使他成為立足于20世紀的一位視覺大師。
一、淺析莊學本西部民族攝影產生的背景
(一)影視人類學的學術背景
人類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學科。從這個定義出發,關于人類學影像起源的研究從廣義上說起源于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尼埃普斯和達蓋爾發明了攝影技術,當時的攝影內容主要是記錄人類的日常生活起居和生產勞動,具有內容、方法、角度的同一性。后來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手持相機的人們開始由室內延伸到戶外,帶著相機旅行、冒險攝影、戰爭一線攝影的形式應運而生。因此,廣義的人類學影像是從照相機的發明起源開始拉開序幕的。但如果從影視人類學學科創立的維度,則只能上推至1973年的第九屆芝加哥世界民族學與人類學大會,與會者以通過宣言的方式,宣告了這一將影像創作為研究方法的分支學科在人類學體系當中的初步確立。②
具體而言,影視人類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分支,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一門學科。文化人類學家以田野調查為搜集資料的主要手段,田野調查是根據調查目的擬好調查提綱,訪問調查對象,并進行實地觀察,將調查對象的口述資料和人類學家的所見所聞系統地筆錄下來。早期的人類學家中多有善于素描的,對田野調查中的人和物的形象描繪下來,作為文字記錄的補充,成為形象資料。照相機和電影攝影機發明以后,照相機和電影攝影機逐漸取代了繪畫。影視人類學就是人類學家將影視手段應用于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中逐步形成的,它以影視(包括照片)為手段,表現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并對其載體的影片、照片的拍攝方法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
(二)中國西部民族攝影的時代背景
說起中國早期人類學家的西部田野調查攝影的誕生,不得不提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特殊歷史背景。抗日戰爭即將爆發,整個民族面臨深重的災難和危機,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萌生。迫于國家形勢,勇于開拓的學者們走向風光旖旎、自然資源與人文寶藏富有的祖國西部,他們不顧不測的危險,不怕面對艱辛,試圖將國難當頭的憂憤化為力量。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幅員遼闊,邊緣荒地極多,對于居于中原的人們來說邊疆少數民族是一片從未涉足的空白之地,存在很多無法預期的危險。當時進行的西部考察的人類學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組織,委派其完成任務,按時完成考察任務;另一種是出于個人行為,以求知內驅力為動力。社會動蕩不安,軍閥林立,盜匪遍布給田野調查帶來相當困難。人類學家們面對不測的危險,不怕艱辛克服萬難搜集了很多寶貴的人類學資料。很多學者討論中國最早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工作開始的時間,最終達成共識——在20世紀20年代末蔡元培先生率先將社會人類學和民族學理論引入中國,在此影響之下,中國人類學家開始嘗試用近代意義上的科學手段投入田野調查。
而認為莊學本是中國影視人類學的先驅,主要是因為他是第一位運用一種全新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影像記錄法來闡釋和還原少數民族地區生活面貌的人類學家。除了莊學本以外,當時的攝影記者王小亭也做過少數民族紀實攝影的專題性報道,但是從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專一性角度而言,莊學本是無人能比的。莊學本的兒子莊文駿回憶父親的邊地十年,說其父親這十年是不停地行走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并用鏡頭記錄下將近5000多幅珍貴的紀實攝影照片。這些照片對于當今研究七八十年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風光、社會結構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二、莊學本西部民族攝影的影視人類學價值
真實性是影視人類學在拍攝方面堅持的原則之一,是人類學影片和照片的生命和靈魂。在拍攝時不允許拍攝者干涉被拍攝者的自然狀態。在真實性與藝術性發生矛盾時,前者是第一位的。莊學本的攝影作品絕大多數是自然拍攝的,如生產和生活類照片、藏族牧區的放牧者、農區的“二牛抬杠”的耕地方式、土筐積肥、牽牛飲水、收割青稞、打鏈枷脫粒、風力揚青稞雜質、羊角耙扒草、手工捻羊毛線、原始織機織氆氌等一系列照片,都很自然,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藏區的生產生活水平和傳統習俗。
學術性是影視人類學在拍攝方面堅持的原則之二,是人類學影片和照片的價值所在。學術是系統的知識組成的,拍攝要有系統性。一般情況下,孤立的一個鏡頭、一張照片學術價值不大。莊學本的作品,成組的照片較多,從糧食的播種、收割、揚場的全過程,到羊毛生產、銷售的過程,天葬過程,等等,都是一組一組的照片作詳盡的記錄,顯現出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令人獲得系統知識。莊學本在籌辦西康影展中,是這樣說明自己的攝影理念和選編照片的準則:“因為攝影是藝術,所以每一幅照片須要有成功的技巧,換言之照片的圖面必須美化,方能引起閱覽者的欣賞。同時尤須注意照片的內容要有豐富的學術價值。如果照片已臻美化而內容貧乏,則不過一件普通的美術作品;或內容已臻豐富而技巧平凡,也只是一件枯燥的科學標本。”③由此可見,莊學本西部民族攝影作品的確有著很高的藝術和學術價值。
三、結語
人類學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終究應該為人服務,要理順人類的利益沖突,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護人們的安全不受“侵犯”。人類學影像的獲得應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不能以凌辱他人的尊嚴為前提,人類學者不等同于殖民者的入侵,二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人類學家在進行人類學影像拍攝時要充分取得被拍攝者的信任和理解,尊重被拍攝者的人格尊嚴,持有這樣的學術態度,震撼靈魂又具有生命活力的影像才會在人們的鏡頭下誕生,才有廣泛傳播的價值。這就需要人類學家立足于民族的文化土壤,深入研究族群人文特性,在原生態文化構建、民族形象構建中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在影像中反觀人性和具有人文關懷。只有這樣,人們在與影像對視時,才會自覺地自發地進行自我反思,反省自身的文化特性,用影像關照自身族群和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如此這般才可謂具有較高的人類學精神和倫理。舊中國,漢人入關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對遙遠的邊地少數民族稱為蠻夷,將之與野蠻、暴力相掛鉤,人類學精神的倡導就顯得尤為可貴和值得倡導。莊學本在戰爭爆發、殖民者入侵、弱勢群體被邊緣化的歷史年代背景下,進行邊地十年的西部民族影像考察,堅持平等的對話精神顯得尤為可貴,這是出于良心的叩問和學術道德的回歸。他西行十年進行民族考察時所拍攝的照片,再現了莊學本作為一位攝影師、一位人類學者的成就。
注釋:
①莊學本著·攝.李媚,王璜生,莊文俊主編.莊學本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19.
②朱靖江主編.視覺人類學論壇(第1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前言第1頁.
③莊學本著·攝.李媚,王璜生,莊文俊主編.莊學本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657.
參考文獻:
[1]付愛民.非凡的行走與最平凡的融合——對莊學本人類學經典影像的思考[J].中國攝影家,2007(8):42-45.
[2]莊學本,李媚.關于莊學本的肖像[J].中國攝影家,2007(8):14-19.
[3]鄧啟耀.三十年代藏彝走廊的民族志攝影——中國影視人類學先驅莊學本百年誕辰紀念[J].青藏高原論壇,2013(1):19-33.
[4]葛莉.莊學本:被遺忘的大師[J].中國民族,2010(7):48-53.
[5]張江華,王昭武.莊學本早期民族攝影作品的人類學價值[J].中國攝影,2002(2):26.
[6]李媚.追尋失蹤者——關于莊學本的猜想[J].中國攝影,2002(2):43-46.
[7]熊迅.科學民族志的“他者”呈現——略論莊學本的中國西南攝影[J].銅仁學院學報,2010(4):47-49.
[8]金晶.民族的表征——莊學本攝影與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D].上海:復旦大學,2010.
[9]郭茜.莊學本西南民族影像的人類學意義[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4.
[10]莊學本著·攝.李媚,王璜生,莊文俊主編.莊學本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1]孫秋云主編.文化人類學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朱靖江主編.視覺人類學論壇(第1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13]朱靖江著.田野靈光: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歷時性考察與理論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