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摘 要】隨著高校擴招的總體趨勢變化,加之舞蹈編導專業(yè)作為藝術類專業(yè)、對文化課成績的要求相對較低的特殊性,使得舞蹈編導專業(yè)學生的生源構成相對復雜。一方面,根據(jù)學生入校前的教育經歷,可將學生分為藝校生和普高生兩種。另一方面,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學生來自于全國各省,各省的教育情況和民俗風情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舞蹈編導;生源;優(yōu)劣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172-02
舞蹈專業(yè)是最強調具備“童子功”的專業(yè)之一,盡管在我國舞蹈界,很多優(yōu)秀的舞者和舞蹈家都擁有高超的技藝和優(yōu)秀的條件,但是他們并非全部都是從小不間斷地接受著舞蹈專業(yè)訓練。舞蹈編導專業(yè),并非只適合于那些前期基礎較好的同學進行學習,那些前期積累較少,但后天肯于努力的學生,也并不一定會輸在起跑線上。
一、優(yōu)勢分析
所謂“普高生”,指的是那些入校前未以舞蹈作為專業(yè)訓練進行培養(yǎng),而是以初、高中文化課學習作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是小時候接受過非職業(yè)舞蹈訓練,后因種種原因間斷或不間斷進行訓練的人。有的是小時候沒有接受過任何舞蹈訓練,因為高考文化課成績不夠理想,繼而轉為學習舞蹈專業(yè)的學生。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藝術類高考分數(shù)線相對較低,進而選擇舞蹈專業(yè)作為高考專業(yè),使得各高校的舞蹈相關專業(yè)承受著更大的教學壓力。
(一)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普高生所接受的文化知識教育,較藝校生而言,更為全面和系統(tǒng),對各科目的掌握程度也更高。盡管舞蹈編導專業(yè)更加強調技能運用,但是對文學素養(yǎng)、歷史知識、空間認知、動力結構、語言溝通和交流等等,也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幫助普高生在后期藝術創(chuàng)作和對學術以及相關文字性的理論研究中提供很大的基礎保障,使其占有優(yōu)勢。
(二)上升空間大。在專業(yè)技能方面,雖然普高生和藝校生的起點不同,但是終點卻是一致的。我們以從0到10為整個學習進程為例,假設普高生的起點為0,藝校生的起點為5,所有學生的終點都要到10。那么普高生的上升空間,遠比藝校生的上升空間大一倍。也就是說,普高生的努力更容易得到實際效果,也更容易被老師所關注。這對于提高普高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了尤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白紙一張。普高生的專業(yè)能力基礎雖然較為薄弱,但是不像藝校生那樣,有難以更改的動力定型。而是像一張白紙一樣,任憑老師在上面作畫。只要認真努力,跟上老師教學的步伐,普高生在學習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理論課程時,能夠記憶更深刻、更牢固、更扎實。老師教成什么樣,就能變成什么樣。
(四)未形成審美范式。同樣由于前期接受的舞蹈專業(yè)訓練較為薄弱,因此未對舞蹈審美產生一定的固定認知。普高生對于舞蹈語匯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更強,尤其體現(xiàn)在編導課程中,表現(xiàn)為對于動作風格的開發(fā)和動作的創(chuàng)新更為豐富和勇敢,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更加自由和開放,編創(chuàng)出來的動作也更為新穎和獨特。
(五)把控能力較強。由于邏輯思維能力經過多年的文化知識學習后,相對更為縝密和細致,因此在進行舞蹈作品編創(chuàng)的時候,對于作品整體結構的把握,會更為周到和合理,容易出現(xiàn)獨到的見解。此外,在語言表達方面,普高生通常更擅長于組織語言,有理有據(jù)地講出自己的想法。
二、劣勢分析
(一)專業(yè)基礎較弱。由于入學前所受的專業(yè)訓練有限,體現(xiàn)在教學體系不夠系統(tǒng)、教學內容不夠廣泛、教學深度不夠充分等方面。尤其是為了高考突擊學習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入學后發(fā)現(xiàn)那一部分同學,除了會跳自己高考時為參與考試而準備的舞蹈劇目之外,其他一無所知。進入到大學之后,要和那些已經接受多年舞蹈專業(yè)教育的學生共同學習,所要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本科教材相對于大、中專教材而言,難度更高。所以,普高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在課上和課下,才能追趕上正常前進的步伐。
(二)未形成動作思維。學數(shù)學的人通常對數(shù)字比較敏感,學美術的人通常對線條和色彩比較敏感,學設計的人通常對時尚元素比較敏感……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學一行更要專一行。舞蹈編導專業(yè)的學生,必須要對舞蹈動作非常敏感。很多普高生,對舞蹈動作的接受能力較弱,沒有形成舞蹈動作思維,就是未能對動作特點的捕捉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而學習進度較慢、學習效果不佳。
(三)基本功提升艱難。舞蹈藝術絕對是一門與年齡緊密結合的藝術門類。之所以從12歲左右就開始舞蹈中專教育,就是因為要抓住“童子功”訓練的最佳時機。普高生考入大學的年齡通常已經在成年之后,身體各機能趨于穩(wěn)定,生長發(fā)育放緩,身體的肌肉、韌帶和關節(jié)的伸展能力相對降低,因此,身體柔韌性和軟開度的提升,更為艱難。此外,技術技巧性動作的訓練也并非易事。由于柔韌性和軟開度受到限制,使得與肢體柔韌性相關的技術技巧性動作的訓練受到阻礙。而技術技巧性動作的訓練并非在短期內就能見到效果,它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穩(wěn)扎穩(wěn)打地進行基礎鋪墊。它非常枯燥、乏味,需要超強的耐心和恒心,同時還需要堅韌的毅力作為支撐。然而,技術技巧性動作卻能夠充分體現(xiàn)每一個專業(yè)舞者必備的專業(yè)素質,也是在重要表演和賽事中的點睛之筆。因此在基本功訓練方面,幾乎是普高生所面臨并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因為這一部分的內容,容易使普高生放棄和退縮,從而停滯不前。
(四)風格把控更易混淆。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有些民族的不同支系和不同地區(qū)所呈現(xiàn)出來的舞蹈風格和形態(tài)也相差甚遠。單看漢族民間舞蹈,其中推廣較為廣泛、教材相對系統(tǒng)的有東北秧歌、膠州秧歌、鼓子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等。那么同是漢族民間舞蹈,其風格肯定各有千秋,才有逐一學習和傳承的價值。例如,云南花燈和安徽花鼓燈,相同點是舞者通常都手持一把扇子和一個手絹,穿平底鞋跳舞。舞蹈風格上的不同是,云南花燈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崴”的動律和豐富多樣的扇花;安徽花鼓燈強調具有擰傾特點的體態(tài)和腳步梗著走的律動。因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此部分內容專業(yè)訓練有所缺失的同學,對于這兩種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的把握,就很容易出現(xiàn)混淆,從而影響學習質量。
(五)自主學習方法掌握不佳。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常有同學非常勤奮,希望能在課下積極練習,彌補前期學習經歷的缺失,但是卻總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經過了解調查,原來是因為不了解專業(yè)特點,自主學習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例如,課上老師教授了大跳動作,同學們在課堂上可能只學會了手腳配合的方法,知道如何準備、如何助跑、如何起跳、如何落地等等,卻怎么跳都不標準、不美觀、不優(yōu)雅。課下練習時,盡管老師所要求的要點都牢記于心,努力做到老師所要求的樣子,但也進步不大。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沒有掌握完成大跳動作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首先,“大跳”動作想要標準,就要將地面豎叉動作達到標準。也就是說,前腿的柔韌性和后腿的柔韌性是基礎。其次,所謂“大跳”想要美觀,需要舞者在空中進行舞姿展示的時間要盡量延長,也就是說,跳得要又高、又遠。這就需要舞者具備一定的騰空跳躍能力,才能起跳后更為得心應手的完成動作。然而跳躍動作的高低,依靠的是胯部的提起。一個人的身體高度,是由胯的高度來決定的,所以很多老師在練習跳躍類動作時,都會不斷地強調“提胯”。最后,盡管要用肢體發(fā)力到達我們希望到達的極限高度,但如此用力的同時,還需要使動作讓觀眾看上去感覺很優(yōu)雅,這就需要肢體的舒長和延展。此時需要配合的肢體部位有膝蓋伸直、腳背繃緊、腰立直、胸腰提拔、雙肩略展、手臂舒展、手指延伸、脖子伸長、頭微抬、視線遠眺、表情放松。由此可見,完成一個動作,需要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練習,而非單純練習那些看似重要的肢體銜接動作,使其具備協(xié)調性。教學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很認真地在錯,究其原因是“身在錯中不知錯”。因此,學會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才能在舞蹈訓練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