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元勇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體。”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思想母體”,我們必須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華文化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都是傳統的經典文化名著,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嚴謹的道德規范,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通過開展誦讀活動,有助于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按照規范辦學要求,學校每天要安排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但是大部分農村學校遇到雨天或室外場地濕滑并有積水時就無法開展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這樣安排的大課間就白白浪費掉了。
我校從2015年秋季學期起初步嘗試把 “經典誦讀活動”與”大課間”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以提高德育實效性。這樣,讓學生在讀經誦典中培養德行、學會了做人,不僅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它像絲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地泫潤著學生的心靈,使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育品質也自然形成,同時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否則就是無本之木。黨中央非常重視在青少年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的改進和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德育資源,深入研究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證占有適當分量,努力構建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把中華文化經典列入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精心制訂誦讀計劃,把經典文化編入德育教材《大屯中學學生經典誦讀讀本》,收錄了《論語》《大學》《中庸》《弟子規》等中華文化經典篇目。
(2)每天在大課間中利用做完體操后5~10分鐘時間進行“經典誦讀”,通過經典誦讀強化行為養成教育。若由于氣候原因不能在室外進行體育鍛煉,就讓學生在教室里進行“經典誦讀”活動,并適當增加內容。先由老師或學生領讀,再講解翻譯,最后學生集體誦讀。通過大課間的“經典誦讀”活動,引導青少年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通過文化熏陶引導其確立現代意義的“仁、孝、禮、義、勇、信、廉、恥”等觀念,使廣大青少年首先學會做人、學會接人待物,成為有素養、有品位和人格健全的人,進而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對社會、對學校、對家庭、對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站在中華民族振興的高度講,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德育工程,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才培育工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工程,是團結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工程;對學校來說,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有利于學校增強文化底蘊,有利于形成和諧進取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有利于學校形成獨特的競爭力;對家庭來說,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有利于家庭美德的養成,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利于構建和諧幸福的家庭;對學生來說,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有利于學會做一個講道德的人,有利于增強自己的記憶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有利于增長自己的智慧。由此可見,無論從社會,還是從學校、從家庭、從學生來說,開展誦讀中華文化經典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禮儀規范和做人做事的規矩,延伸到在學校遵守校紀班規、在外遵守法律法規,引導學生與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對照,糾正不當的行為,增強規矩意識和紀律意識,使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有了明顯好轉。
(3)在經典誦讀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古詩詞和課文中的經典名篇不僅文辭優美,而且飽含著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然的濃厚感情。在誦讀中,我們要求教師在誦讀前要簡要地剖析文中思想感情,然后再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反復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精神受到洗禮、情感得到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4)把經典融于校園文化,“育人無聲”。我們把經典教育列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并與制度文化、德育文化、教學文化等有機融合,成為校園文化的新亮點,起到了“育人無聲”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