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萍
數學歷史、數學美感、數學智慧、數學體驗和數學應用,均透視著熠熠生輝的育人特質,因而使數學這門學科與眾不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必備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培育其核心素養,而且應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和浸潤,讓數學這門學科以特有的風韻展現在學科林立的育人大道上。在多年的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既注重數學教學研究,也重視學生品行的培育,積極探索數學德育一體化,于教學實踐中自然而然地進行德育滲透。
(1)深入課堂教學,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向真、向美、向善的道德情感。青島地區在十多年前進行了小學數學教材改編,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情境串”引出“問題串”,從引發數學問題達到學科學習的目標。在教學中,我發現教材中幾乎所有的“情境串”都具有較高的德育“成分”,就以此為拓展,在課堂上解決數學問題時,還常常引發“德育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和共鳴。
(2)編寫校本教材,開展數學閱讀,發現數學之美,感受數學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和學生們一起整理數學界的名人軼事、數學傳奇、勵志故事,如數學王子高斯、陳景潤、華羅庚的故事等,并根據學習的內容整理數的起源、小數的產生、圓周率的計算、勾股定理等,從而讓學生認識數學的歷史淵源,感受數學魅力之光。
小學數學閱讀是整個閱讀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下恰恰忽略或缺少這部分。為此,我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網絡資源和社會資源(圖書館等),通過查找、篩選、推薦,多措施為學生呈現數學故事和數學叢書。“齊魯名師”李懷源老師編寫了一套《好有趣的數學》小學數學課外叢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蘊涵了大量的育人營養。如“方向的由來”中以“買東西”而非“買南北”的由來,讓學生認識四個方位的同時,也明白了其中的由來;“奇妙的圓形”中介紹了對圓的發現,中國古代墨子比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早一百年的歷史;“數字詩”中“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支花”數字之美;“數學家的嚴謹”中通過數學家與詩人的用詞比較,透視出數學的嚴謹。我把這套書推薦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數學精神,享受數學之美。
(3)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實用性,培養數學情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感知、于實踐中學習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不但能學習數學知識,而且能深刻直觀地了解數學歷史,感受數學之用,從而讓學生懂數學、愛數學。一是積極走到戶外,尋找數學。我帶領學生搜集過各種圖形的圖例,讓學生領略了圓、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正三角形等數學的對稱美,觀賞到了弧線、直線、折線的變化美;組織學生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調查車行數量,發現祖國變化之快同時,對環境惡化產生憂患意識;到建筑工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與周長、面積等數學知識的演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之用,感受了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巨大變化。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小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二是開展活動,“改造”數學。我曾多次組織趣味數學活動,通過互聯網、手抄報、小征文等形式,搜集數學歷史、數學名人、數學故事,活動因形式自由而深受喜愛,學生們踴躍參與,積極傳播;在學習“百分數”時,讓學生親自去銀行存錢,認識利率、利息、本金的同時,學生也初具理財意識和節約意識;學習扇形統計圖時,讓學生制作“成功”扇形圖,把成功分為“責任、天賦、努力”三個指標,讓學生自由賦值并畫圖,引發學生們熱烈討論,讓學生體會到責任和努力的重要。根據所學知識,適時組織相應活動,既關注數學知識的學習,又注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塑,從而靈活運用“一種媒介”“一個活動”“一段故事”來達到數學學科育人的目標。
小學是為孩子們“打底色”的重要成長階段,小學數學是獨具魅力的育人學科。我將不斷探索和研究,挖掘和豐富數學育人元素,用數學之筆為孩子們的成長涂寫更飽滿的色彩,讓更多信念之光、智慧之光和人文之光閃耀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