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楊永春
【摘 要】全球化給各個國家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這里主要談談筆者在文言文的翻譯過程中遇到的三類問題:第一類是生僻字詞,翻譯此類不常見的字詞需要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及進行大量的查閱工作;第二類是熟詞生義,此類詞匯平時出現頻率較高,但在特定文本中,擁有不同含義;第三類則是官職的翻譯,中華文化中官職文化為翻譯增加了復雜性。但由于文言文本身文體的特殊性,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難題。本文,將就此作一個探討,望對文言文的翻譯有所裨益。
【關鍵詞】生僻字詞;熟詞生義;官職;文言文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235-01
文言文是一種特殊文體,其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筆者在翻譯時,首先是通讀全文,了解其大概脈絡。后將文言文譯成白話文,再進行漢英翻譯。由于過程涉及兩個翻譯過程,故對文言文本身的理解就是重要的一環,不容出錯。在翻譯過程中,我們需查閱所遇到的詞是否有特定的文化或歷史背景知識,避免產生誤解,找到最合適的表達。
一、生僻字詞
譯文接受者是沒有中華文化背景知識的群體,故我們在翻譯一些具有古代語言特色的文字時,應該考慮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礎上,再將其清晰地表達出來。
例:“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徙于他,則為之旌節而行之。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內之。”筆者對此句中的“旌節”、“授”以及“圜土”進行了查閱。“旌節”是指古代使者所持的節,以為憑信,故將其譯為tally即可。而“授”是指個人的身份證明,此處直接譯為personal identification即可。至于“圜土”一詞,是指監獄。但其有特定的背景知識,不宜直接譯為prison。因其原專指夏王朝囚禁之地,后商、周兩朝亦沿用,故成為夏、商、周三代普通監獄的通稱。筆者認為此處應保留其特色,并加上注釋。
在翻譯中,對于直譯與意譯的選擇,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兩種方法皆有所長,而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應采取何種方法,這取決于我們所需翻譯的內容及比較采用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效果。
例:“……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此段為《周禮》中的一段話,筆者在翻譯“辯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時,采取的是直譯的方式。因為此處我們皆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找到相對應的詞來表達,且不會產生誤解。但“衍、原、隰”都有其特定的意思,如“衍”在此是指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我們可以將其譯為low and flat land,但此種譯法并無特色。故此處可采取音譯加注法,用拼音標出,再加以注釋。如此一來,既保留其特色,又翻譯出其本身所代表含義。
二、熟詞生義
除了第一類生僻字詞外,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字詞,即熟悉但意義不同的詞語。由于文字所處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含義也大不相同。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經過小心求證,弄明白其在特定語言環境下是何種含義,再進行翻譯。
例:“通過這種自下而上的鄉遂制,國人和野人被較好地組織起來。”若我們將此句中的“國人”簡單地譯為countrymen,將“野人”譯為savages,只會讓人貽笑大方。因為此處的“國人”是指居住在都城之內的平民,而“野人”則是指居住在國城之郊野的平民。故筆者將其處理成Guoren和Yeren,并加上注釋予以解釋。此外,這句話中還有一處也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鄉遂制”。在這個詞語中,“鄉”與“遂”都有其特定含義,“鄉”是指上文“國人”居住之所,而“遂”則指“野人”居住之所。所以這里的翻譯不能簡單地譯為字面意思,而要結合其本來含義,給出合適的譯文。
三、官銜
此外,筆者在翻譯時還遇到了另一類詞——那就是官銜。中國朝代的更迭,也讓官銜系統變得十分復雜,同一官銜在不同朝代中的職能也不盡相同。由于筆者所翻譯的材料多是描寫周代,故筆者在翻譯時就考慮周代官銜系統的分布。
例:“在他們領導之下,還有鄉師、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和比長等不同等級的行政管理者。”借譯在此處并不受用,而意譯也很難實現。這句話中的“黨正”是指鄉以下的行政區,每黨有五百家,而“閭胥”和其他詞一樣,也是周代官名,是指掌管一閭政事的小吏,每閭有二十五家。筆者在此處采取了音譯加注的方式,即保留漢語拼音,并加上文內注。這樣既保留文化特色,又表達了其含義。
四、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來看,筆者認為,針對文言文中生僻字詞的翻譯,翻譯者首先要做的是對這類字詞的分析,弄清其在當時特定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含義;其次,應在不改變原文信息的基礎上,盡量保持原文的風格和形式。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原文真正想表達的信息,不能降低其藝術性和創造性,才能譯出合適的譯文;最后就是對背景知識的補充,正如前文所探討的一樣,單單一個詞,并不足以讓讀者了解其含義,適量的背景補充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李遠東.從目的論角度看中國古代官銜翻譯[J].探索爭鳴學周刊,2017(28).
[2]楊艷.淺析文言文英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4).
[3]葉超.體國經野:中國城鄉關系發展的理論與歷史[M].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4]周會碧.文言文翻譯因素探討[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