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懷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

2018-12-10 01:01:18
應用心理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意義實驗研究

(1.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系,桂林 541001;2.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武漢 430072)

1 引 言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分享,甚至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犧牲的一切有助于社會和諧的行為及趨向,是維持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建立公正、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Xiao,Zheng,& Chen,2014)。如何增強個體親社會行為引發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的研究尤為重要,也積累了許多研究成果。比如在社會層面的研究發現,社會階層(Piff,Kraus,Cté,Cheng,& Keltner,2010)、社會排斥(姚小雪,2015)、群體認同(陳陽,2014)和社會創傷事件(Frazier,et al.,2013)等影響親社會行為,也有研究發現權力(蔡頠,吳嵩,寇彧,2016)能夠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如高權力、高道德認同的個體會在獨裁者游戲中給他人分配更多的錢,在工作中犧牲更多的個人時間為公司工作,更少謊報工作時長(DeCelles & DeRue,2012)、花更多的時間幫助研究人員完成額外的實驗(Chen,Lee-Chai,& Bargh,2001);再如,人格特質層面的研究發現,自戀可以負向預測親社會行為(丁如一,周暉,張豹,陳曉,2016)。

本研究擬提出影響親社會行為的一個新的因素:懷舊。懷舊(Nostalgia)指的是從情感上渴望過去,跟自我相關的一種社會情感(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 Feng,2012)。近年來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懷舊可以作為積極情感的儲存庫(Li,2015),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身體上的接近性(Stephan,Wildschut,Sedikides,Zhou,He,& Routledge,2014,Study 4)、助人(Stephan et al.,2014,Study 5)、捐款(Ford & Merchant,2010)、慈善意愿(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 Feng,2012)。實驗研究也發現,相比回憶普通事件的被試,回憶懷舊事件的被試報告更大程度上感覺到“愛”和“保護”(Wildschut,Sedikides,Arndt,& Routledge,2006)。懷舊還可以改善對特殊群體的態度,如減輕體重污名(Turner,Wildschut,Sedikides,& Gheorghiu,2012),降低精神疾病污名(Turner,Wildschut,Sedikides,& Gheorghiu,2013),降低對老年人的歧視(Wildschut,Sedikides,& Turner,2017)、控制和降低偏見(Cheung,Sedikides,& Wildschut,2017)。組織領域的研究表明,懷舊還可以緩沖低程序公平在合作上的不良影響(Dijke,Wildschut,Leunissen,& Sedikides,2015)。以往這些對懷舊和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主要涉及利他行為、公益性和社會規則、關系親社會行為(Li,2015)。根據恐懼管理理論,當人們被誘發起懷舊時,他們就會提高對群體的心理投入(Sani,Herrera,& Bowe,2009)。實證研究證據表明,緊隨著死亡提醒物,懷舊條件下的人們傾向于表現出更多的群體偏好和認同(Castano,Yzerbyt,Paladino,& Sacchi,2002),增加了朝向群體成員的親社會行為(Jonas,Schimel,Greenberg,& Pyszczynski,2010)。基于此,提出本研究假設1:懷舊可以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

進一步,懷舊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Stephan等(2014)發現,懷舊條件下的被試(相比控制組)通過趨避動機把自己和將要面談的他人的兩把椅子放置得更近;Li(2015)發現,懷舊可以通過幫助個體建立認同,增加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從而增加親社會行為,如高組織認同的被試更可能從事志愿活動和捐助非營利組織(Tidwell,2005),高組織認同的大學校友更可能經常代表母校參與親社會行為(Mael & Ashforth,1992)。Zhou等(2012)把移情—利他假說引進研究,發現移情有資格作為懷舊和親社會行為關系中的中介變量;也有研究者發現,童年記憶引發了道德純潔感,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Gino & Desai,2011)。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人際層面研究,鮮有從個體層面進行考察的,比如生命意義。本研究認為,懷舊激起的生命意義感可以增加個體的親社會行為。生命意義感是指“人們領會、理解或看到他們生活意義的程度,并伴隨他們覺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標的程度”(Steger,Bundick,& Yeager,2009)。根據恐懼管理理論(TMT;Pyszczynki,Greenberg,Solomon,Arndt,& Schimel,2004),生活充滿著可能逐漸損害生命意義感的各種經歷(如死亡提醒物、被重要他人、社會排斥),而懷舊作為一個廣闊的存在性資源,不僅幫助人們坦然面對與死亡有關的問題,還可以通過灌輸生命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共享文化價值觀,緩解存在威脅(Routledge,Arndt,Wildschut,Sedikides,Hart,& Juhl,et al.,2011),如研究發現,懷舊提升存在意義感、減緩被試意義缺失的壓力(Routledge,Wildschut,Sedikides,Juhl,& Arndt,2012)。懷舊條件下的被試認為生活更有意義(Tilburg,Igou,& Sedikides,2013);Routledge等(2010,2012)研究發現,當死亡被凸顯時,懷舊提升了意義感,高懷舊傾向(相對于低的)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死亡凸顯對生命意義感產生的有害影響,更少激活與死亡相關的認知體驗。回憶懷舊事件(相比渴望的未來事件或最近積極體驗事件)被試增加了意義擁有感,降低了意義尋求感(Routledge et al.2012);類似地,來自荷蘭的調查表明,被暴露在懷舊抒情歌曲中的被試(相比對照組)報告增強了的意義感(Routledge et al.,2011)。此外,源自恐懼管理理論的研究表明,懷舊的三種心理功能自尊(Greenberg,Solomon,& Arndt,2008)、親密關系(mikulincer,Florian,& Hischberger,2003)和歸屬感(Hicks,Schlegel,& King,2010)有助于提升生命意義感。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懷舊能夠通過一個或更多途徑提升生命意義感。

此外,楊慊等人(2016)認為,生命意義具有動機作用,影響個體當下的行為選擇方式。根據恐懼管理理論,擁有生命意義可以避免各種現實和潛在威脅,為了追求生命意義,個體更傾向于去從事親社會行為。柯維和史密斯(2010)認為,有意義的生活與給予有關,對于意義取向的個體來說,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就是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過程。Baumeister等(2013)也提出,重視生命意義的人,相比起成為一個接受者,他們更愿意作為一個付出者去照顧和幫助他人,也更可能為社會做出有益貢獻。對于意義取向的個體來說,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就是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過程。換句話說,擁有生命意義和追求意義的人會從事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對生命意義的威脅激發了懷舊,懷舊可以通過使人們相信自己過著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緩解意識到人類必死性帶來的威脅,為保持這種生命充滿意義的文化價值觀,人們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Routledge,Sedikides,Wildschut,& Juhl,2013)。有實證研究提供了支持,如研究發現,懷舊條件下的被試評估意義威脅文章及作者更消極,評價無意義威脅文章及作者更積極(Routledge et al.,2011)。綜上,提出研究假設2:懷舊可以通過生命意義感影響親社會行為。

懷舊,研究者提到它兼具個人特質性和狀態可變性(Li,2015),對其進行問卷測量和實驗操縱也都很普遍。因此研究1擬對懷舊采用相關法加以測量,研究2進行實驗操縱,以此互為驗證。

2 研究1 問卷調查

2.1 方法

2.1.1 研究對象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湖北、河南和廣西三所普通高校學生中現場發放問卷500份,當場回收有效問卷481份,有效率為96.2%;其中男生172人,女生309人;來自城市的學生253人,農村的238人;獨生子女245人,非獨生子女236人;被試平均年齡20.30歲(SD=0.92)。

2.1.2 研究工具

(1)懷舊問卷

采用薛婧(2012)修訂中文版南安普頓懷舊問卷(Southampton nostalgia scale:SNS;Routledge,Arndt,& Sedikides,2008),共5題,采用Likert 7點計分。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23,CFI=0.85,NFI=0.86,RMSEA=0.21。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

(2)生命意義感量表

采用王鑫強(2013)修訂生命意義感量表(Meaning in life,MLQ,Steger et al.,2009)中文版。共10題,采用Likert 7點計分。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3.47,CFI=0.80,NFI=0.83,RMSEA=0.12。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

(3)親社會行為量表

采用寇彧等人(2007)修訂的親社會行為量表(PTM),共26題。采用總均分,分數越高表明被試的親社會傾向就越高,采用Likert 5點計分。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4.14,CFI=0.86,NFI=0.83,RMSEA=0.11。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2.3 數據收集與分析

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2.4 結果

2.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common method variance,CMV)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收集數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數據施測過程中強調匿名性,部分項目反向計分等措施進行事前程序控制。數據回收后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事后統計控制。結果表明,未旋轉的10個因子特征根大于1,其累積貢獻率為63.76%,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為22.08%,遠小于臨界值40%,表明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4.2 各變量的相關分析

如表1所示,懷舊與生命意義感(r=0.20,p<0.01)、與親社會傾向(r=0.21,p<0.001)顯著正相關。生命意義感與親社會傾向顯著正相關(r=0.37,p<0.001)。該結果表明可進行下一步中介作用檢驗。

表1 各變量的相關分析矩陣

注:分類變量虛擬化,變量編碼:男=1,女=0;獨生子女=1,非獨生子女=0;城市=1,農村=0。

2.5 中介效應檢驗

對所有預測變量進行均值中心化后,使用分層回歸法、Sobel檢驗法和Bootstrapping程序檢驗生命意義感在懷舊與親社會行為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表2 生命意義感在懷舊與親社會傾向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注:(1)表中的β值為標準化回歸系數;(2)用于估算偏差矯正置信區間的拔靴重抽樣樣本(bootstrap samples)數為5000。

表2分層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在控制了性別的影響之后,生命意義感在懷舊與親社會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31.52%。Bootstrapping程序分析表明,懷舊顯著預測生命意義感(β=0.16,SE=0.05,t=2.71,p=0.0070,95%CI=[0.04,0.27]。生命意義感顯著預測親社會行為(β=0.24,SE=0.04,t=5.72,p<0.001,95%CI=[0.15,0.32]),在控制了生命意義感的效應之后,懷舊對親社會行為的直接效應依然顯著但有所降低(β=0.09,SE=0.03,t=2.35,p=0.0195,95%CI=[0.01,0.16])。構成5000個樣本的一個Bootstrapping程序提供了額外的證據,即懷舊的直接效應在95%的置信區間上為[0.01,0.16],不包括0,在間接效應中是[0.01,0.07],也不包括0。進一步的Sobel檢驗也支持了這一結論(Z=3.52,p<0.001)。

2.6 小結

研究1采用問卷法證實了研究假設,即懷舊與生命意義感、親社會行為的正相關關系,生命意義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兩個假設得到證實。但相關研究難以得出因果關系的推論,且橫斷研究設計對中介效應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Maxwell & Cole,2007)。為克服該局限性,研究2通過實驗室實驗方法進行驗證。

3 研究2 實驗室實驗

3.1 方法

3.1.1 被試

從廣西某高校招募在校大一新生,他們參與實驗換取學分。得到有效數據82份,其中男生28人,女生54人;城市31人,農村51人;獨生子女18人,非獨生子女64人;平均年齡18.73(SD=0.77)。

3.1.2 研究程序和研究工具

使用實驗方法啟動自變量懷舊。被試來到實驗室之后,首先將被試隨機分入實驗組和控制組,通過寫作任務,操縱其產生懷舊(vs非懷舊),然后完成生命意義感量表(中介變量);再次做獨裁者游戲(因變量);最后填寫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資料。全部完成后,給被試小禮品并解釋研究目的。

3.3 預實驗

遵照之前學者(Shepherd,Kay,Landau,& Keefer,2011)建議,研究通過預實驗來考察操縱效果。43名大一學生(與正式實驗樣本不同),其中女生30人,男生13人,平均年齡18.66歲(SD=0.69),被隨機分配到這兩個啟動組。核查條目如“此刻,我感到非常懷念過去”等三個條目,7點計分,其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0。結果顯示:懷舊組的懷舊(M=5.07,SD=1.35)顯著高于非懷舊組(M=3.95,SD=1.61,t(40)=-5.52,p<0.001,|Cohen’sd|=0.81),差異顯著,證明該實驗操縱有效。

3.4 正式實驗

3.4.1 懷舊啟動

使用實驗操縱的方法,將被試隨機分配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參照以往研究(Wildschut et al.,2006,Study 5;Zhou et al.,2008)寫作任務,首先介紹懷舊的概念,然后讓被試回憶并寫下值得懷念的過去經歷事件/普通事件,越詳細越好,再寫下跟懷舊事件/普通事件相關的四個關鍵詞,從而操縱其產生懷舊和非懷舊情緒。

3.4.2 生命意義感量表

采用與研究1相同的生命意義感量表(MLQ)中文修訂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χ2/df=4.35,CFI=0.85,IFI=0.83,NFI=0.87,TLI=0.77,RMSEA=0.15。該量表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0。

3.4.3 親社會行為量表

研究1測量了外顯親社會行為,借鑒以往研究,研究2使用獨裁者游戲來測量被試的內隱親社會行為(Fowler & Kam,2007),在獨裁者游戲中,被試有10個代幣(10點計分),較高的分配(被試分配5個或5個以上代幣給對方)反映了被試較高水平的利他行為,代表著被試樂意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而有利于他人的福利(實驗材料見附錄)。

3.5 統計與分析

通過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使用Bootstrap程序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

3.6 結果

3.6.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與預期的一樣,操作懷舊組的懷舊與生命意義感(r=0.26,p=0.02),與利他行為(r=0.13,p=0.26)顯著相關。此外,懷舊組的生命意義感均分(M=5.16,SD=0.70)顯著高于非懷舊組(M=4.83,SD=0.82),t(80)=-1.96,p=0.05,|Cohen’sd|=0.45,95%CI=[-0.67,-0.004]不包括0。懷舊組的利他傾向(M=5.50,SD=1.62)顯著高于非懷舊組的利他傾向(M=4.34,SD=1.19),t(80)=-4.43,p<0.001,|Cohen’sd|=0.82,95%CI=[-2.03,-0.83]。這些結果表明實驗啟動的懷舊在生命意義感和利他行為上有正效應。

3.6.2 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

編碼懷舊組和非懷舊組分別為+1和0,通過Bootstrapping程序進一步探索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分析表明懷舊組啟動的懷舊顯著預測利他行為(β=0.21,SE=0.09,t=2.10,p=0.04),懷舊顯著預測生命意義感(β=0.15,SE=0.05,t=2.51,p=0.02),生命意義感顯著預測利他行為(β=0.25,SE=0.21,t=2.15,p=0.02)。在控制了生命意義感的作用之后,懷舊在利他行為上的直接效應變得不再顯著(β=0.14,SE=0.09,t=1.46,p=0.15)。5000樣本的Bootstrapping程序提供了額外的證據:懷舊通過生命意義感在利他行為上的間接效應為[0.01,0.21],不包括0。直接效應是[-0.05,0.33],包括0。這表明生命意義感完全中介了懷舊與利他行為之間的關系。

3.7 小結

研究2通過實驗法操縱懷舊(vs非懷舊情緒),對中介模型進行因果驗證。結果表明,與控制組相比,懷舊更能增強生命意義感,進而促進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兩個假設得以證實。

4 總討論

4.1 懷舊、生命意義感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本研究1用問卷測量方法,研究2使用實驗方法,都證實了研究假設1,即懷舊條件下的被試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這與以往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如最近研究也證實,懷舊可以削弱人對金錢的欲望,懷舊組被試更傾向于把錢捐給陌生人(Lasaleta,Sedikides,& Vohs,2014)。

生命意義感理論認為維持意義和追求意義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們在生命意義受到威脅時,就會有尋求生命意義的強烈動機,更可能通過從事親社會行為來保持意義(Frankl,1992)。此外,尋求意義感作為一種積極的應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人類必死性的意識和社會排斥所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的激發。為此,在對生命意義的積極尋求的過程中,個體也會出現更多的親社會行為(Skaggs & Baron,2006)。有實驗研究提供了支持,如被誘發了生命意義感的被試(相對控制組)有更多的親社會傾向(Tilburg & Igou,2017)。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人類尋求持久的生命意義的原因是他們意識到死亡困境,通過懷舊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防御,以對抗不可避免的、絕對的、物理的毀滅威脅,從而緩解了意義焦慮,提升了生命意義感(Becker,1973)。實證研究提供了支持,如在死亡突顯情景中,高懷舊傾向的被試體會到更多的生命意義,這也表明懷舊不僅增加了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感知,并且能夠提供一種重要的資源來緩沖現存的危險(Routledge et al.,2011);Hepper等人(2012,Study 7)使用原型調查發現,不同年齡的被試思考一個以懷舊的中心特質(而不是外圍)為特征的事件,他們體驗到更多的意義感。

4.2 生命意義感在懷舊和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一個重要發現,生命意義感中介了懷舊在親社會行為上的效應。即懷舊越高,被試的生命意義感越強,生命意義感越強,個體更可能從事親社會行為。有研究者認為,被標簽為“文化-生活-腳本”的懷舊事件是確保個體的生命意義體驗的平臺(Berntsen & Rubin,2004)。同時,懷舊也支持一種觀念,即認為生活是有意義的(Juhl & Routledge,2014)等;有研究發現,懷舊過濾掉不愉快的因素來保持或強化生命意義感(姚小雪,2015)。實驗研究也提供了支持,如研究發現懷舊組的被試對他人的痛苦表現出更多的移情(Zhou et al.,2012)、知覺到更多的社會支持(Zhou,Sedikides,Wildschut,& Gao,2008)。生命意義感中介了懷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實際生活中可以通過激發大學生懷舊,比如看懷舊電影,購買懷舊物品等,增加其親社會傾向。也可以通過開展生命意義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以便在觸發其懷舊的情境下增加親社會傾向。

本研究使用兩個互為補充的研究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提供了一定實證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懷舊的測量方法比較單一,后續研究可以采用多種方法誘發懷舊情緒,借鑒廣告領域的方法啟動懷舊情緒,比如音樂,氣味和視覺廣告等(李斌,馬紅宇,李愛梅,凌文輇,2015)。其次,完善親社會行為的調查,使用更真實的測試方法代替行為意圖的測量,比如社會善念(social mindfulness)。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大學生被試,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老年人應該更容易懷舊,后續研究可以擴展到老年人等其他群體來檢驗懷舊的年齡效應。

5 結 論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狀態懷舊和特質懷舊,均可以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2)懷舊既可以直接影響親社會行為,又可以通過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

猜你喜歡
意義實驗研究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有意義的一天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做個怪怪長實驗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NO與NO2相互轉化實驗的改進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黄色高清|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91丝袜|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欧美v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免费成人网| 欧美日韩动态图|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类av怡春院|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无码aaa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91在线丝袜|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你懂得|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第一页亚洲| 亚洲动漫h|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影院| 日韩av在线直播|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三级欧美在线|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色首页AV在线|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毛片网站在线看|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99热| 亚洲无码不卡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91精选国产大片| 亚洲另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