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龍
(1.山南市水利局,西藏 山南 856000; 2.長江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5)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的總體部署,2017年4月西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西藏自治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充分考慮西藏自治區區情、社情、水情,在每項任務中從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明確西藏自治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各項具體工作。結合西藏自治區實際,提出了加大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對三江源頭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加強“一江四河”流域、藏東“三江流域”和易貢湖綜合治理,保持江河湖庫水系完整,恢復生態功能等具體內容[1]。部署在全區大力推進河長制,全面提升河湖管理與保護水平。
雅魯藏布江(以下簡稱“雅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是西藏主要淡水來源,也是我國水能水資源重要戰略儲備[2]。雅江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杰馬央宗冰川,從源頭自西向東流,橫貫西藏南部[3],在帕隆藏布匯入后驟然向南流,后又轉為南偏西流,形成下游河道“U”字形大拐彎。雅江流域位于東經82°00′~97°07′、北緯28°00′~31°16′之間,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海拔差異大,我國境內干流長2 057 km,流域面積24.20萬km2[4]。雅江橫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山南地區的大部分和阿里、那曲、昌都地區的小部分,涉及西藏 41 個縣(市),是西藏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且流經我國西南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5],其管理保護對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雅江流經山南地區境內的河長337 km,流域面積1.69萬km2,為中游段。雅江山南段起始斷面為仁布縣切定鎮,終止斷面為加查縣冷達鄉尼塘村,由西向東橫穿浪卡子、貢嘎、扎囊、乃東、桑日、曲松、加查7縣區,兩側支流近似對稱排列,左岸多發源于岡底斯山脈海拔5 800 m左右的高原雪山,主要支流有溫曲河、增久曲、絲波絨曲、壩曲;右岸主要有四曲那瑪河、扎塘村曲、雅礱河、達龍曲、杰德秀曲等,共有一級支流41條和部分小型支溝。雅江水系如圖1所示。

圖1 雅江山南段水系
2016年西藏自治區給山南市下達的用水總量目標值為5.65億m3,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目標值為234 m3/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指標為0.414,主要江河湖泊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目標值為90%。2016年山南市全市實際用水量為4.978億m3,工業增加值用水量86 m3/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18,主要江河湖泊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7.5%。通過多措并舉、合理推進,極大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用水效率,重點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除了主要江河湖泊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外,較好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指標。
(1)國控斷面水質狀況。雅江山南段共設有 2 個國控地表水河流水質監測斷面,分別為貢嘎縣凍薩斷面、桑日縣雅江與比巴河交匯口上游1 km斷面,監測頻次為每月一次,監測項目包括水溫、pH值、電導率、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揮發酚、汞、鉛、銅、鋅、氟化物、硒、砷、鎘、六價鉻、氰化物、陰離子表面活性、硫化物等22項。根據 2016~2018 年逐月監測結果,雅江干流山南段總體水環境質量良好,枯水期和平水期各斷面水質參數指標均可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Ⅰ類和Ⅱ類標準,豐水期水質滿足Ⅲ類標準。其結果見表1。

表1 雅江干流山南段國控斷面水質類別現狀
注:監測資料來源于山南市環保局國控地表水河流水質報告。水質評價采用單因子評價法(最差的項目賦全權),評價標準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2)水功能區水質狀況。雅江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保留區的起始斷面為仁布縣切定鎮,終止斷面為加查縣冷達鄉尼塘村,河長為 337 km,水質管理目標為Ⅱ類。
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質量公報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逐月監測數據,雅江山南段水功能區內總體水環境質量良好,24 個監測數據中僅 2016 年7 月和 2017 年 7 月水質監測指標為Ⅲ類,超標項目為總磷和氨氮,其余月份水質均滿足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水質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雅江干流山南段水功能區水質類別現狀
注:監測資料來源于長江流域水資源質量公報。水質評價采用單因子評價法(最差的項目賦全權),評價標準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3)水源地水質現狀。山南市雅江流經縣集中飲用水水源多采用從地下抽水,17個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中,僅有 5 個水源地從地表取水,其余13個均為地下水水源。對 17個縣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進行統計,結果表明縣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水質現狀見表3。

表3 水源地水質類別狀況
因雅江地勢較低,兩岸工業、城鎮生活用水多開采地下水,較少從雅江干流直接取水。經現場核查,雅江干流山南段存在農業用水取水口,取水規模較小,多為提灌站提水用于農業灌溉。取水口主要分布在貢嘎、扎囊、加查縣內。其中貢嘎縣共設有19個取水口,采用提水方式從雅江干流取水,年總取水量約為275.34萬t;扎囊縣共設有3個取水口,采用提水方式從雅江干流取水,年總取水量約為116.7萬t;加查縣僅有1個取水口,位于冷達鄉的莫熱提灌站,年取水量約為393.984萬t,是雅江山南境內最大的取水口。雅江山南段年總取水量為786.024萬t,取水規模較小,不會對雅江干流水量造成影響。
根據《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雅江中游段劃分為“雅魯藏布江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保留區”,《西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將該河段劃為“雅江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保留區”。在2017年8月份批復的《山南市水功能區劃》中,雅江干流山南段屬于“雅江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保留區”,起始斷面為仁布縣切定鎮,終止斷面為加查縣冷達鄉尼塘村,河長為337 km,水質管理目標為Ⅱ類。
雅江山南段重要支流溫曲河、增久曲、絲波絨曲、角不朗、扎塘村曲、雅礱河、四曲那瑪、達龍曲等8條河流劃分水功能一級區15個,規劃河長466.2 km,其中保護區8個,保留區5個,開發利用區2個,水質管理目標均為為Ⅱ類。雅礱河和溫曲河劃分了2個開發利用區,開發利用區總河長19.5 km。其中飲用、工、農業用水區2個,區劃河長7.2 km;景觀娛樂用水區2個,區劃河長8.5 km;排污控制區1個,區劃河長1 km;過渡區2個,區劃河長2.8 km。
山南市2017年10月對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了劃定,對乃東區、貢嘎縣、扎囊縣、曲松縣、加查縣、桑日縣等地集中式飲用水源區進行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的劃定,并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加大資金投入,規范化建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健全水環境監測與污染源監督環境管理體系,制定完善的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有效防止飲用水水源地污染,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山南市中心城區水廠規模為7萬m3/d,規劃市域中心城鎮、縣域中心城鎮、重點鄉鎮自建水廠供給鎮區及周邊用。
雅江山南段流域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存在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水環境質量監測能力薄弱、入河排污口管理有待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近年來,山南市用水效率整體上有很大提高,但與國內節水先進地區相比,用水效率總體不高,提高用水效率仍有較大潛力。山南市城區供水管網漏損率較高,需要進行更新改造。山南市城鎮管網建設比較滯后,普及率不高。已經建設的供水管網運行效果不理想,2016年山南市中心城區供水管網漏損率為18%,高于國家規定的“城市供水企業管網基本漏損率不應大于12%”的基本要求,供水管網的改造升級任務重大。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城鎮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普遍存在。雅江山南段流域農業灌溉設施陳舊,節水潛力大,但目前尚無配套規劃。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18,遠低于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值0.542。
雅江山南段干流沿岸縣城目前共建設完成2座污水處理廠,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能力和投入存在不足。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 B 標準甚至更低,排放標準普遍較低,提標改造工作推進較慢。雅江山南段干流沿岸各縣目前無雨污分離處理設施,雨、污合流就近排入水體,對周邊環境影響很大。中心城區周邊農村居民產生的污水主要為散排,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伴隨未來城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和旅游業增長勢頭強勁,對環境的影響將可能進一步加劇,急需修建污水處理廠。

表4 雅江山南段干流主要入河排污口信息統計
雅江作為國際河流,其水質監測工作十分重要,但雅江山南段僅設置2個國控地表水河流水質監測斷面,未設省控監測斷面,在重要支流的匯入口也無監測斷面。水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滯后,污染物監測體系尚未建立,導致不能全面準確地進行水質安全評價。根據《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水功能區劃報告》要求,應盡快啟動山南市水功能區內水質監測工作。
據初步排查,雅江干流共設有排污口5處,均為規模以上排污口(年廢污水排放量10萬t以上)且均未開展在線監控監測。其余排污口排入雅江支流雅礱河及曲松河等。現有的排污口大部分為生活污水排污口,除乃東區澤當鎮入河排污口獲得了排污許可證以外,其余排污口僅進行了入河排污口登記,未獲得排污許可證,在入河排污口管理上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監測體系不完善、管理制度未落實等問題。雅江干流主要排污口基本信息見表4。
雅江山南段流域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滯后,水源防護設施滯后,需要健全應急保障機制,亟待形成水源地保護與管理的長效機制。
(1)水源防護設施不足。山南市已劃定保護區的水源地基本的界碑、界樁、界牌等水源防護設施不足,部分鄉鎮完全沒有防護設施。
(2)水源保護區農業源、生活源污染等環境問題突出。應急取水點等水源受農業面源污染、上游居民生活污染現象較為嚴重,主要有害水源水質的活動為畜禽養殖,部分保護區內有耕地、居民點。
強化水資源“三條紅線”管控。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以及《西藏自治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藏政辦發〔2014〕72號)等要求,強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控。至2020年,雅江山南段流域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得到有效控制,城鎮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流域全面完成確定的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
加快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6]。全面貫徹《西藏自治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空間布局,以水定產業布局和規模,以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在農業節水上,優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鼓勵種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農作物。規劃建設灌溉試驗站,開展主要作物灌溉定額測定工作,加快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引水渠道輸水、低壓管道輸水等灌溉方式及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工業節水上,推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型工藝和技術,推行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重視節水型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在城鎮節水上,加快公共供水管網改造,對使用超過50 a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減少供水管網“跑冒滴漏”和“爆管”等情況發生;加快市政和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動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探索建立“建管合一”模式,實現“一戶一表”廣泛覆蓋;加快推廣應用節水型器具和產品,加強公共節水管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創建節水型城市、單位和小區。
加強水環境目標管理包括:①加強水環境質量監測、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水環境質量通報等。②制定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③組織開展雅江流域水環境容量核算,核定流域水體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④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強化水環境質量管理。
完善水功能區管理,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流域內市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水功能區監測方案,組織開展省級以上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編制水功能區年度達標評價報告和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月報,發現水功能區水質超標的,向政府及環境保護部門通報。流域內完成縣(區)水功能區劃定,并核定水域納污能力,組織開展水質監測,強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管理。
建立健全轄區內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辦法或政策。組織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建立健全轄區內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辦法或政策,保留的排污口要設置規范的標志牌,公開排污口名稱、編號、地理位置及經緯度坐標、排入的水功能區名稱及水質保護目標、設置單位、設置審批單位及監督電話等信息。
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進行監測,嚴查入河排污口超標排放、偷排漏排。強化新建入河排污口監管,按照《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有關要求,開展設置同意、檔案管理、標志牌設立、監測等工作,逐步建立入河排污口監管的長效機制。
建立和完善水源保護區,實施水源保護工程。為保障飲水水源的水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沒有劃定水源保護區的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保護區,保護區內嚴禁存在可能影響水源水質的污染源。實施飲用水源保護工程,清除保護區內的點污染源,如垃圾、廁所、碼頭、排污口等。在水源保護區內,發展有機農業或種植水源保護林,避免農藥、化肥、畜禽養殖等面源污染,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對于水源保護區外,也應加強點源污染治理,防治采礦等引起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雅江流域具有十分獨特的自然地域,生態系統類型繁多,尤其是物種的多樣化程度在我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水資源保護越來越受重視。
雅江山南段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水環境質量監測能力薄弱、入河排污口管理有待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措施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雅江山南段的河長制推進工作提供支持。
致謝:本研究得到了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總河長辦公室、山南市水利局、發改委、農牧局、氣象局、環保局、林業局、國土局、工信局(國資委)等部門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