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忱
色彩是光在自然中的一種魔術。每個人感受到的客觀色彩是不一樣的,人們都有一個自己的色彩體系,不同的人之間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差異,所以觀者對同一色彩具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油畫大師柯羅說:“我畫畫,畫準形,畫對顏色,然后調整好關系,就結束了”。其實他說的“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是否成立是油畫色彩調和論中有關色彩是否“和”的依據,也是畫面成功的關鍵所在。油畫的“和”除了形以外主要取決于畫面的總色調給人的視覺作用是否調和,也就是常說的畫面色彩氣氛是否調和或“色彩關系”是否到位。組織畫面色調是畫家把握色彩語言的一項重大挑戰。色彩的變調,即是客觀事物不同的色調自然表現,也可以說是作畫者對色彩的主觀“重構”,這一點對油畫色彩的研究意義深遠。不同的色調表現的畫面形象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如果說“藍色海洋給人清冷的感覺,紅色象征火焰給人溫暖的感受”就是色調調和的話,那么對色調變調的認識就簡單化了。其實色彩的冷暖,不同色相之間的變化帶給人們普遍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在此基礎上談論色調調和與變調才具有意義。色調實際給人的感受力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就油畫形體、畫幅、肌理、環境等諸多因素之中色調給人的感受最是神秘,也是極為重要的。
有色彩魔術師之稱的納比畫派維亞爾、博那爾留世的數千張色彩作品,色調的運用和顏色的搭配所呈現給人的色彩感受是神奇的,作品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繪畫信息的傳遞功效奇高(圖1)。好的畫家首先是一個對色彩色調有超強認知和表現能力的人,西方油畫史中突顯出的大師都是色彩色調的高級操控者,色調的掌控也是油畫家們所追求的一種較難駕馭的高級技巧。
印象派畫家莫奈同時畫十幾幅寫生作品,隨著日光的變化更換面前的畫幅,他的作品《樹林》《麥垛》《大教堂》都存在著同一構圖的十幾張、二十幾張作品。同一構圖下作品的色調隨著日光的變化而變化(圖2),畫家在有意的追求著色調的變化從而訓練自己對色調的認知。
寫生的特點提供了色調客觀的形成條件。油畫風景的寫生為畫家畫面色調形成提供了依據(圖3)。
首先寫生面對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藍色的海面,綠色的森林,金色的麥田,灰色的戈壁,白色的沙石,黑色的土地……色調就在繪畫對象中,客觀物質的性質特征形成畫面獨特色調,是一種天然之美。只要“準確”表達出自然的色彩,畫面就會形成自己的色調,是符合自然之美,也是寫生對象賦予畫面的形式美。因此自然本來就有色調。
其次,在天光下寫生,面對同一事物,不同時間的變化也會形成色調的變化,莫奈的《麥垛》《大教堂》等系列作品,都是在追趕著時間,畫出不同時間的不同色調,也說明天光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色調。(光源色的變化是形成色調的重要因素,通常傍晚陽光偏暖,中午陽光偏冷,但在大師手中陽光的微妙變化都對畫面形成非凡色調具有影響。)
第三,季節的色調,四季也有自己的色彩:冬季的蒼白,秋季的濃烈紅色,春天的清淡,夏天的的翠綠。常出門寫生的畫家在做出門寫生準備時,都會為不同季節的大自然風景帶上不同的油彩。因為一年中大自然會披上不同的服裝迎接來訪者,這也是自然客觀世界呈現給人的色調印象。
最后,地域的不同自然景觀也會不同。依照《黃帝內經》五行與五色的搭配關系指出方位的色彩:東方木,在色為蒼;南方火,在色為赤;中央土,在色為黃;西方金,在色為白,北方水,在色黑。方位地域都在畫面中形成相應的色調。大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老師。作品是畫家與自然的對話。
自然千姿百態,本身有著無窮盡的色調。不過做為畫家,每個人在心中都有一個世界。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不同的人對世界的認識不同,每個人內心也有自己的色調,除去人的生理感受差異形成不同的色調差異外,更重要的是畫家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價值的不同認識才是藝術寫生方式各異的真實源頭。畫家不是自然的奴隸,作為創造者會有不同的藝術認識和創造角度。不把自然作為憑借而重在表達自己的觀念的畫家,在其作品中畫面色調往往與自然的差距很大,但其作品還是有自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