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燕 盛曉莉
【摘 要】近5年來,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由1032.43億元增加到1522.62 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在贛州市實現了較快速度增長,在全市工業企業的地位、對全市的經濟社會貢獻越來越高。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整體實力不強,龍頭骨干企業不多;經營管理模式跟不上時代發展,獲取資金渠道不多等。并提出專業化、精細化提升整體實力,大力培養龍頭骨干企業;轉變非公有制經濟經營管理模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金融扶持力度,構建公平的競爭平臺等相應措施。
【關鍵詞】贛州;非公有制;中小微企業;經濟發展
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摸索后確立的大政方針。改革開放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迅速地發展起來,顯示出日益突出的作用,成為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重要。贛州地處贛粵閩湘四省交匯處,是江西的南大門,在全省的地級市中占地面積最大、人口也最多。非公有制經濟在贛州的發展非常活躍,已經成為了贛州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贛州市2017年全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GDP)2524.01億元,這其中的1522.62 億元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因而,研究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特點對其后續發展的研究就顯的很有必要。
一、贛州市的非公有制經濟在若干意見出臺后快速增長
贛州地處四省交匯之處,交通不發達,作為革命老區,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領導的正確帶領下,在贛州人民的積極努力下,贛州市的經濟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由于先前的經濟基礎過于薄弱,經濟落后的狀況還是沒有能從根本上發生變化。因此,國務院在2012年制定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在全方位、多領域的推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振興發展,贛州作為贛南蘇區的主要地域,其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贛州也因此成為了首個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的中部城市。在此之后,贛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時期。2013年,1032.43億元的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據了全市GDP比重的61.7%。2014年,1152.8億元的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據了全市GDP的62.53%;2015年,1166.6億元的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也占了全市GDP的59.1%;2016年,1298.86億元的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59.2%。2017年非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較上年又增加200多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的60.3%,如圖1a所示,從以上5年數據可明顯發現,贛州市的非公有制經濟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的整體現狀及發展特點
2013年,贛州市中小微(個私)企業總戶數達到300285戶,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有1018戶,規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達到534.91億元,非公有制經濟上繳了186.12億元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77.82%、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6.42%;2014年,全市實有中小微企業的數量為337234戶,規模以上的非公有制工業企業有1002戶,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增加值643.6億元,規模工業占全市比重的85.6%。非公有制經濟上繳了208.1億元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77.85%,占全市財政收入的63.35%。有295萬人在非公有制企業就業;2015年,中小微企業的戶數在贛州達到了38.2萬戶,規模以上的有1171戶,其中非公有制企業規模以上的增加值為653.2億元,規模工業占全市比重的86.7%,如圖1b所示;上繳了204億元稅收,占全市的71.8%、占全市財政總收入57.7%。310多萬人在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就業;2016年6月底(2016年企業數只統計到6月底),全市中小微企業總戶數達39.58萬戶;2017年,中小微企業總戶數為47.57萬戶,占全市90%的企業總量,如圖2所示非公有制經濟貢獻了全市GDP的六成、稅收的近七成、城鎮就業的八成、出口創匯的九成。
以上數據可發現,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在近年來實現了較快速度增長,經濟總量持續加大, 60%左右的全市GDP由非公有制經濟貢獻,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非公有制經濟數量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升,內涵不斷豐富,已是贛州市投資中重要的主體,在全市工業企業的地位越來越高;隨著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發展成為贛州稅收和財政的重要保障;大力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有力吸納了當地社會的公民就業渠道,提高了人民物質文化的生活水平,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贛州市的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了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增長點、最廣泛的基礎性力量和很強創新的驅動力。
三、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難題及解決措施
雖然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取得了驕人業績,為當地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由于基礎薄弱,與發達地區相比,贛州市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中仍然面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制約其后續發展。因而,深入剖析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將為贛州市的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鋪平道路。
1.專業化、精細化提升整體實力,大力培養龍頭骨干企業
從贛州市2013年到2017年非公有制企業數量的數據中可發現,相關企業總數量從30多萬戶增加到40多萬戶,企業數量增加的非常明顯。然而,規模以上工業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卻始終維持在1000-1100之間。所以,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贛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的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總數少;另一方面,規模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工業企業在這高速發展的5年時間里總數量增加卻不多。如何提高贛州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經濟的工業企業數量成為了贛州市今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因而,充分利用贛州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是其實現趕超的前提。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旅游等是贛州的優勢產業,需加強對其的整體規劃與部署,把非公有制經濟引導到各相關聯產業上,強化并集聚的發展。提高它們專業化和精細化的水平,實現特色化的趕超,進而實現其競爭力的提高,發展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招商引資,使一些有較高實力的企業進駐贛州,帶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
2.轉變非公有制經濟經營管理模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相對比較粗放,大多數非公有制企業因為規模小、其靈活的管理也容易使其競爭力偏弱,常常處于淘汰的邊緣。這樣的處境使其自然盯著的是眼前或短期利益,很難去部署長遠發展。如不少非公有制企業在經營方面缺乏科學的發展觀,投資和發展有一定的盲目性,產出的效益相對較低,發展規模偏小,經濟增長不快、較難發展成為規模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往往從事的是原料或初級產品的加工,而從事深加工或精深加工的行業相對少,產業的結構與層次都比較低,自我的創新能力不強,生產產品的科技含量低,更新產品的時間長、市場競爭力不足。
因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制度、現代化的產權所有制度;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從而建立全面的適合自身發展的生產、經營及管理體系;吃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有效統籌國外、國內兩個市場,將經營管理從粗放轉變到現代化模式,提升自身實力。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進行技術升級與產業改造、開展企業重組或兼并、加大高素質人才引進等手段,提高這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產、學、研、政相結合的支持體系,通過聯合創新的模式,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耗費較多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情況下向“專、特、精、新”的方向發展,全面提升自身的創新水平和能力,從而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促使非公有制中小微企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發展。
3.加強金融扶持力度,構建公平的競爭平臺
非公有制中小微企業的私有屬性,決定了它對市場具有敏銳的嗅覺,而在企業擴張的過程中,需要充足的資本鋪路。當前國家的金融管理體制導致依舊存在“企業難貸款、銀行貸款難”的問題,民間及其它非政府渠道等高利率的借貸又會加大企業經營的風險。因而,非公有制中的中小微企業對資金的強烈需求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另外,在當前的狀態下,由于中小微企業相對于實力雄厚的公有制經濟又使其在同等競爭環境下處于弱勢,“船小好掉頭”的天生優勢可能在這樣的平臺下無法施展,靈活應變開拓市場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發揮,可能會造成其越小、越弱直至更小更弱的怪圈。
因而,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部門可通過放寬準入條件、構建信用擔保服務、便捷的投融資體系、落實優惠稅收政策、對稱信息服務、推進市場開拓等領域的社會服務體系,為中小微企業在金融扶持、減輕負擔,推進公平的競爭平臺等方面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另外,作為中小微企業自身也應有組織、有計劃地參加專題學習與培訓,組織考察和交流,擴大自己的視野。積極多方溝通聯絡,達到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為自身尋找合適的發展機會、努力將自己的生產效益提高,進而在各種政策的扶持下獲得最快的發展。
四、結語
贛州市的非公有制經濟在2012年后快速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刷新,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就業人數不斷提高,己占據了贛州市工業企業的主導地位,成為了全市的主要稅收來源,為贛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整體實力不強,龍頭骨干企業不多;經營管理模式跟不上時代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依舊不強;獲取資金渠道不多,缺乏公平的競爭平臺。因而,非公有制經濟在后繼的工作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實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長抵御市場的風險,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贛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鴻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J].求是雜志,2013(23): 9-12.
[2]蔣欽.甘肅省非公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縱橫,2014(1):78-79.
[3]閆曉紅.黨的十八大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統戰政策的創新與發展[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3):48-53.
[4]贛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劃.[2018-02-12].http://www. ganzhou.gov.cn/c100146/2018-02/12/content_c60d03cb3d2f4059b900c4f 4e35b2c79.shtml.
[5]江西統計局.2017年各設區市、各直管縣主要經濟指標.[2018-02-14].http://www.jxstj.gov.cn/id_bssj201803120105181070/column.shtml.
[6]許亞萍,胡宗洪.解放思想是革命老區擺脫貧困的關鍵-以原贛南中央蘇區贛州市為例[J].學理論,2017(1):13-14.
[7] 鄺先元.扎實推進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范區建設[J].老區建設,2014(17):48-50.
[8]中華人民共各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2012-07-02]. http:// www.gov.cn/zwgk/2012-07/02/content_2174947.htm.
[9]中國統計信息網.贛州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04-9].http://www.tjcn.org/tjgb/14jx/35389.html.
[10]王保忠,何煉成,李忠民,劉陽.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提升路徑與對策研究[J]. 經濟縱橫,2016(10):33-39.
[11]金丹,蔣利和.“一帶一路”與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倡議下廣西非公有制經濟統戰工作創新發展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43-47.
[12]趙艷波.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戰工作[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88-91.
作者簡介:
胡英燕(1981—),女,漢族,江西贛州,江西理工大學黨委統戰部,經濟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非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