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春霞
【摘 要】農產品收購發票由于其特殊性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人為操控的問題。本文從農產品收購企業角度出發,分析了農產品收購企業在農產品收購發票使用中存在的稅收風險,并探討了在不違反稅法規定前提下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收購企業;收購發票;稅收風險
農產品收購發票作為我國增值稅發票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力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同時也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但由于農產品收購發票是農產品收購企業自行開具的,各地區稅務機關對農產品收購政策尺度不一,執行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因此導致幾乎所有的農產品收購企業均是依據當地稅務機關的具體辦法而非嚴格依照稅法要求來操作,雖然短期內沒有被查處違規操作行為,但確使企業的經營處于違反稅收法規政策的巨大風險中,一旦嚴格按照稅法要求進行檢查,企業將面臨被查處和巨額罰款的風險。
一、企業在農產品收購發票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生產者的身份難以確定,稅務管理手段有限
關于農業生產者身份的確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的第十六條涉及的免稅項目第一項有明確的表述“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是指直接從事植物的種植、收割和動物的飼養、捕撈的單位和個人銷售的注釋所列的自產農業產品”。然而,農產品收購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對農業生產者的區分和確定卻是一項復雜、困難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農業生產者在銷售其農副產品時沒有辦法提供是自產或非自產的證明材料。
第二,企業開具的農副產品收購發票上有詳細填寫出售人的身份證號碼、姓名和地址,但并不能憑此準確確定身份,農產品收購企業對于銷售者是農業生產者還是販賣貿易的經營者很難做到明確劃分。
第三,稅務機關根據國稅發[2004]13號《關于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通知》這個文件的要求,對農產品的經營者和其經營的農產品,如果沒有充足證據證明銷售者不是農民或者不是銷售自產自銷農產品的,應該按照農民銷售自產農產品的相關規定來執行政策。對于類似這種舉證稅務機關的核查手段很有限,人力物力的投入也較大,要詳細的核實銷售者的真實身份較為困難。
2.稅務管理部門對農產品收購發票管理制度因地而異,可操作性不強
我國現行農產品收購政策規定,農產品收購發票只能用于收購農業生產者自產自銷的初級農產品,農產品收購企業應該向所有出售農產品的生產者一一開具收購發票。農產品收購具有季節性強、農產品分布零散、數量大金額小等特征,如果農產品收購企業直接從農業生產者手中收購農產品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較高且收購過程中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在企業的實際經營中,絕大部分的農產品收購企業并非是從農業生產者個人手中直接收購,而是從中間商販手中收購農產品,最后再匯總整理后開具收農產品購發票。目前的現行稅收政策及管理辦法脫離了實際,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政策可操作性差、難于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
二、農產品收購企業虛開發票的形式
1.虛構收購業務,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
這種方式主要是在實現應納稅額時,納稅人通過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增加進項稅額,以實現少繳或不繳增值稅款的目的,或者向其他一般納稅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從中謀取非法所得。
2.以高于實際收購價的價格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
部分農產品收購企業通過提高農產品等級,按高于實際收購單價的價格虛開農產品發票。有些企業則將發生的不應計入農產品買價的支出計入農產品價格,比如某些納稅人將收購時發生的運輸費用、裝卸費用、收購人員工資以及其他在收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支出等計入農產品買價。
3.向小規模納稅人購入農產品時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
農產品收購企業在向小規模納稅人企業收購企業經營所需的農產品時,按照稅法小規模納稅人需交納增值稅,若收購企業不向小規模納稅人索要普通發票,小規模納稅人便可以實現偷稅漏稅行為。部分農產品收購企業一方面在向小規模納稅人購入農產品時,壓低收購價格按照不含稅的價格采購;另一方面自己開具相應數量和金額農產品收購發票進行稅款抵扣,農產品收購企業降低了采購成本,小規模納稅人實現了少繳稅款。
三、加強企業內部管控,降低企業稅務風險的措施
1.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納稅意識
農產品收購發票混亂的根源是企業經營者的納稅意識較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者的第一目標,部分企業經營者依法納稅意識淡薄,對違反稅法的法律后果認識不深刻。
根據我國最新修訂的刑法第二百零五條中的規定,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要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虛開數額巨大或情節嚴重的,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沒收財產。因此,收購企業的主要經營者要加強稅法法律法規的學習、了解相關違反稅法案例的警示不斷提高法律意識,認識到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將受到法律的處罰。
2.企業農產品收購發票、銷項發票要和本企業設備生產能力、生產成本、費用與產量之間的關系匹配
對于以收購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生產企業,稅務機關會根據企業產品產量與其設備生產能力、工人工資、燃料、電費以及其他成本、費用之間關系,由企業的設備生產能力及發生的成本、費用估算出企業的產量,再根據生產單位產成品需要的農產品原料數量,推算生產所估算的產品產量需要的農產品原料數量,將推算出需要的農產品原料數量與企業賬面結轉入產成品的農產品原料數量進行比較,若后者與前者相差過多,則納稅人存在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嫌疑。
為避免上述因素引起稅務機關的稽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自覺注意按照企業客觀實際運行進行財務數據的錄入和核算,如果因生產異常導致設備生產能力、人工、電費、燃料及其他成本費用的不匹配,則應及時作出合理的書面情況說明以備稅務相關查證。
3.農產品收購企業要建立農產品收購資金專戶并設立專門的農產品收購臺賬
農產品收購企業要設立一個銀行一般戶作為農產品收購資金結算專用賬戶,企業購進的所有的農產品都必須通過該銀行專用賬戶辦理結算付款,杜絕出現任何形式的現金支付。
農產品收購企業要建立健全農產品收購臺賬。將銷售者的身份證復印留存備查,并將銷售者的地址、身份證號碼、姓名、聯系電話等基本信息準確的錄入企業農產品收購臺賬中。農產品收購臺賬要有專門保管人員,指定嚴格規范的過磅、檢驗、入庫等相關的規章制度,對農產品的購進、出庫要有完整的記錄、簽字,做到賬證一致、賬實相符。
4.農產品收購發票填開要清晰全面規范真實
農產品收購企業應按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收購發票,開具對象應為農業生產者個人自產自銷的農產品,農產品收購企業在開具收購發票時應逐筆開具,不能按照多個銷售對象匯總金額開具,要錄入完整齊全、內容規范真實、不能出現人為涂改痕跡,要如實錄入銷售者的真實姓名、居民身份證號碼、地址、電話等,確保發票和實物物相符、發票金額與支付的貨款金額相符,銷售者要在收購發票上簽名。
5.農產品收購發票金額數量要與實際生產經營一致
農產品收購發票必須與企業生產經營的磅單、入庫單完全相符,銀行存款日記賬顯示的資金流水情況、企業的現金日記賬要和企業的農產品收購業務數量金額完全符合。農產品收購發票必須隨附銀行結算付款憑證,凡是不通過當地稅務機關指定的銀行結算專戶支付或以現金支付的皆不得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
6.農產品收購企業應建立健全財會管理制度
農產品收購企業應建立健全財務會計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檢驗、過磅、出入庫、盤庫等各收購環節必須由專人負責,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接手續要規范明確。對企業收購的全部農產品,由專人按品質等級和種類建立原材料庫存明細賬。此外,農產品收購企業還必須按財務規定建立、設置各類財務報表賬簿,相關原始單證和記賬憑證要規范完整。
7.農產品收購企業應建立健全農產品原料盤庫制度
農產品收購企業應建立健全農產品原料盤庫制度,按照企業自主設定的時間盤庫,每年至少做到盤庫二次,如有需要可以將盤點的明細主動報請稅務機關備案。企業在盤點庫存時,倉庫庫存的農產品、生產線上的半成品、產成品的實際盤存數要與賬面數保持一致。農產品入庫、發出的盤點數要與原材料庫存明細賬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1]沙楓力.淮南市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稅收征管情況及建議[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6): 85-90.
[2]曾建華.淺議三農稅收政策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5,(2):48-50.
[3]劉軍.稅收政策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時代農機2015,(9):68-69.
[4]唐波岐、李瓊. 初級農產品加工企業稅收征管的難點及對策[J].新西部,2016(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