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寅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也在發生改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教思路、教拓展、教規范,學生要善思考、能創新、會表達。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卻陷入了迷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閱讀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
一、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
閱讀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思維活動中,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分析問題解決應具備的前提條件;二是要在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選定閱讀材料和設計方案對應問題,是閱讀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人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都是通過思維活動來完成的,而思維活動也是在人面臨問題時才開始的。隨著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學習內容的增多,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課堂教學方面,可通過議題式教學和話題式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閱讀資料,培養學生搜集、提煉信息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二、三種閱讀訓練的實際應用
1.時事閱讀訓練
隨著教材不再是課堂唯一的學習資源,政治學科需要在整合教材的基礎上增加時事內容,在豐富課堂的同時,體現出理論聯系實際。時事閱讀需要圍繞話題或議題,在內容上要將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融入主題、語境、細節和價值滲透中,在學習方式上要通過閱讀材料的整合和關聯,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學習,指向學科核心素養。
以時事新聞閱讀為例。一方面,時事新聞具有廣泛性、及時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在閱讀時事新聞的過程中,能接觸到語境更豐富、撰寫更專業的材料,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時事新聞的選擇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德育價值取向,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生活,加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實現政治課程的德育意義。
除了選擇內容豐富、重點突出的時事閱讀材料外,設計能夠引發思考的問題,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至關重要。比如,筆者在落實公共參與和法治意識素養的教學設計時,以煙花禁放條例為話題,給學生提供了北京有關煙花禁放令三次變化的閱讀材料,并把禁放令的前因后果有意識地編輯在三次變化的內容中。而在問題設計方面,則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將三次禁放令的主要內容和制定原因補充完整,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去找變化、找原因。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了解了煙花禁放令的來龍去脈,產生了政治認同,而且通過表格的對比填寫,將閱讀精力集中在材料關鍵信息的識別與分析,鍛煉了提煉信息的能力。
2.概念閱讀訓練
現在的中學生雖然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卻未必能夠找到恰當的解決問題所需的相關資源與信息。這是因為他們閱歷不足,實際生活經驗匱乏,甚至對書本理論的理解也缺乏必要的認識,這些都將成為阻礙其有效閱讀的原因。概念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對中學生來說,閱讀可以有效彌補實際經驗的不足,通過實際案例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理論知識,懂得區分概念和定義,知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越成熟,就越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平時的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也會對某些知識點不理解,這是因為學生缺少相關的知識背景。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書本的閱讀,接觸更多學科概念、案例和知識。
思想政治課的鮮明特點之一就是概念較多。為此,筆者經常從邏輯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認知概念,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例如,政府、行政機關、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現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也存在著一般和個別的包含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從黨的主體、黨的作用和黨的地位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如我國政府是行政機關、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指出了政府的地位和性質,而我國政府的宗旨、原則、職能等又分別是不同的概念。當然,在閱讀和理解這些概念的過程中,還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佐證和實例。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認真閱讀和領會教材的相關內容,要讓學生能用口語或書寫的方式來表達和鞏固這些內容。
3.情境閱讀訓練
政治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閱讀的主體也是學生。只有將閱讀任務和課堂教學任務進行整合,閱讀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發揮閱讀活動對思維培養的價值。
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學科內容采取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呈現,即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這就說明,活動任務是活動性課程的引擎,無論是議題還是課堂情境,都需要給學生設計階梯式問題,讓學生通過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情境的探究、議題的選擇既要符合學生的能力需要,也要為學生提供有一定指導意義的閱讀文本和問題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出層層遞進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課題時,可通過讓學生閱讀對比不同年代中美外交中的具體事件,思考中美之間存在哪些關系,思考這些事件有哪些背景原因,為什么會有合作、競爭或者沖突共存的現象,思考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中美關系的親疏遠近,最終歸納總結出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讓學生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料,通過精選梳理后在課堂上展示。這些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閱讀內容,還能鍛煉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能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讀書、讀題、讀材料,是學生走向理性思考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學生很怕主觀題、害怕閱讀,這其實就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缺乏的體現。因此,只要是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就要大膽嘗試。隨著時代發展,教育也需砥礪前行,超越課堂。而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更要為學生搭建各種閱讀平臺,提供各種閱讀機會,創設各種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閱讀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