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云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知識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如何讓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概念在學生心中得到完美內化?美國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見解頗深。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經歷背景,感悟特點
數學概念是有形成背景的,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產生的原因和特點,有利于學生理解新概念。在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不重視這一環節的設計,而是采用直白式教學。如認識扇形統計圖,教師采用告訴式教學:表中要統計的是部分數與總數的關系,選用扇形統計圖比較合適。雖然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但很多學生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可以增設概念背景教學環節,向學生提出問題:要畫出部分數所占總數的百分比,可以用什么方法?學生通常會想出三種方案:畫線段圖表示、畫正方形或長方形方格表示、畫扇形圖表示。讓學生進行畫圖對比,他們會發現,如果要比較精確地表示百分比,就要把線段平均分成100份,把正方形或長方形平均分成100小格,畫圖時間太長且不容易做到精確。用線段圖時,所占百分比是與原線段重疊的一部分線段,不直觀;用方格圖時,相對直觀,但圖形顯得不完整;而使用扇形圖表示百分比時,以圓形表示總數,無論圓的直徑多大,只要用360度乘以部分數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扇形圓心角,不必把圓周均分為100份,且由于扇形是圓的一部分,總數與部分數的關系可以呈現得非常直觀并美觀。可見,增加概念背景的教學,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
二、交流認識,深化理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首次接觸新概念,學生的第一印象最深刻。讓學生嘗試說一說自己對概念的理解,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同齡人的語言交流使學生能聽得更明白,更易于理解新概念,并使學生在交流中認識概念的屬性;二是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訓練邏輯思維。
例如教授百分數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為什么是特殊的分數”。學生的理解是多樣化的:有的說“特殊在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不表示具體的數量”;有的說“特殊在它的寫法上有特殊的符號%,不用約成最簡分數”;有的說“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任何數,小數、整數均可,可以分子大于分母或小于分母”;有的說“正因為百分數是表示兩個數比較的結果,標準始終是100份,與它比較的量就可能是這樣的1份、0.8份、236.1份……所以分子可以是任意數”。可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概念的定義或者解釋某一數學原理,說出自己的思考或表述自己的發現,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智力活動更活躍,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透過表面看實質,發展求同和求異思維。
三、直觀凸質,豐富表象
“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無用的,沒有直觀的概念是盲目的。”數學概念教學中,運用直觀手段是豐富學生表象積累最有效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直觀手段應該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到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上去。”
例如二年級教授“觀察物體”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從正前方看過去,圓柱體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學生很難建立這一表象,總認為所觀察到的上方與下方是曲線,不是一條直線,所以直接觀察是模糊的。要怎樣改進呢?可借助光的影像原理。教師可開啟手機中的手電筒功能,用手電筒分別對著圓柱體的上面與下面、左面與右面照射,使學生看到它在黑板上的投影是一條直線而不是曲線,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印象。
又如三年級認識“倍”時,觀察比較2個蘋果與6個梨的數量關系,可以進行差比,差比是一一對應關系,梨比蘋果多4個。還可以把2個蘋果看作一份,6個梨就可以分成3份(一份與一份間可稍微隔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3份是怎么來的。這時大數與小數關系不是差比關系,而是大數里包含幾份這樣的小數。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到“幾倍”這一概念的關鍵點,就是除法概念的拓展。借助有效的觀察思考,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促進數學概念的內化。
四、拓展延伸,完善建構
以問題驅動,讓學生帶著思辨進行探究,伴隨著質疑、判斷、分析、綜合、概括,從外顯走向內隱,從而建構出清晰的數學概念,形成知識體系。例如教授“循環小數”時,教材中提出問題:兩個數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呢?學生各自列出許多算式計算,發現所得的商不是有限小數就是循環小數。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之后課程就結束。這個教學過程只是對兩個數相除的結果進行分析,沒有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認真觀察兩數相除的結果,此時學生就會產生很多疑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學生會提出問題:什么時候所得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數?為什么除不盡時,商一定是循環小數而不會出現無限不循環的情況呢?并會針對此問題展開探究。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發現一個數如果除以10、100、1000……這樣的數,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而10、100……這樣的數總是可以分解成只有2、5或2和5相乘的形式,由此獲得數的共同規律:通過商的變化規律能把除數變成只有整數因數2或者5,這個除法算式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數。運用這個規律可以很快發現“4÷25、14÷20、19÷8、29÷125、12÷15(被除數與除數同時除以3變為4÷5)”等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數。
那么為什么除不盡時,商一定是循環小數而不會出現無限不循環的情況呢?是因為除不盡時余數出現了重復,商也就隨之出現重復,就產生了循環。那么余數有可能不重復嗎?答案是不可能,因為余數總是比除數小。比如除以7,余數當然只可能是1、2、3、4、5、6這6種情況,所以至多除到7次,余數必定會出現重復,所得的商就出現循環。因此,如果除不盡時,不可能出現不循環的現象。
以上探究過程把循環小數的來龍去脈探索得清清楚楚,把循環小數、小數意義、商不變的性質、余數的知識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總之,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使概念完美地內化為學生腦中的知識建構。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