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 吳 靜
數學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瑰寶。數學思想是數學的精華,對數學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只顧傳授知識,而忽視知識背后數學思想的挖掘,致使學生不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無形中制約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注重挖掘、提煉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具有某種屬性的一些對象看成一個集合,集合思想是現代數學思想向小學數學滲透的重要標志,一般是通過畫集合圖的方法來滲透,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機地滲透集合思想,讓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整體觀念,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等式和方程”時,教師通過創設情境,運用生活中的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所處的狀態,引出了等式的概念:“含有等號的式子叫作等式。”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了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作方程。”在教學完這些知識后,教師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等式、方程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學生們發現,不管是等式還是方程,都是含有等號的式子,只不過方程之中還要有未知數。因此,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要看式子中是否有未知數,等式和方程是一種包含的關系,隨即教師出示了集合圖(如圖)這種直觀的表示方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集合思想的初步觀念。

上述案例,在教學完“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后,因勢利導,讓學生思考它們的聯系和區別,避免在日后的學習中產生知識的混淆,觸及知識的本質,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與“形”是研究數學的最基本的兩個元素,也是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知識體系的基石。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學生的解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加之生活經驗的缺失,在面對抽象的數學問題時,難以把握題目的要領,經常出現思維短板。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將抽象的數量關系變成形象、直觀的圖形,將無形的解題思路形象化。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出示練習:用3個棱長1分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所拼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題目出示后,很多學生就立即投入到了計算中,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學生們大多是這樣算的:1×1×6=6(平方分米),6×3=18(平方分米)。不難發現,學生并沒有把握題目的實質,得出了錯誤的結果,教師此時沒有直接將結論告知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紙上畫圖,將題目中的文字表述轉化成形象的圖形,然后讓學生觀察所畫的圖形,尋找有效的解題思路。很快學生發現,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確的,因為3個正方體拼在一起,減少了4個面,在計算表面積的時候,應該減去4個面的面積,于是學生們列出了正確的算式:1×1×6×3-1×1×4=14(平方分米)。
上述案例,在學生解題出現錯誤時,教師沒有一語道破,而是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復雜的題意變得直觀、可視,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指引了方向。
心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比較是人最珍貴的智力寶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總要通過比較來被人們所認識。”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前后知識點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又有著一定的區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比較思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創造性。

類別 各部分的名稱及聯系 不同點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一種運算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一個數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比較了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學生們經過深入交流,最終完成了下面的表格: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們說道:“除法有商不變規律,分數有基本性質,猜想一下,比會有什么性質呢?”學生依據除法、分數、比之間的聯系,得出初步猜想: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教師追問:“有沒有要補充的呢?” 學生們進入了深思之中,很快想到,在商不變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中,都要強調“0除外”,所以在比的基本性質中也要強調“0除外”,才更加科學、嚴謹。
上述案例,教師從比較入手,幫助學生溝通前后知識點的聯系,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突破了新知,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滲透數學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優化教學策略,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