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向銘銘 沈燁東
(1.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2.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3.海寧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 海寧 314410)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產品需求的增加,進而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也成為各城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優化產業切入點和發展特色產業的不二首選。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1]。
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中期黨中央在西南、西北地區以形成國家重要戰略后方基地,以國防科技工業為主的大規模建設,在工業文明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綿陽作為三線建設在西南片區的重要發展區域,保護并加以利用其歷史、技術和科研價值,不僅是對綿陽三線建設文化的延續,更是對國家科技發展的見證及工業文明的傳承。
綿陽三線建設重點產業包括靈通730廠、長虹780廠、九州783廠和華豐196廠。其中華豐鄰近江油市,靈通、長虹及九州集中在涪城區。選擇位于綿陽中心城區的長虹集團和九州集團作為研究對象,因其歷史工業與現代化城市發展矛盾尖銳,遺產遭人為破壞和自然損害嚴重,針對其保護與利用刻不容緩。
1958年:中蘇交惡,中國在中西部發展工業和科研大布局,開始了近20余年的三線建設。
1964年:毛主席提出“靠山、分散、隱蔽布點”的大三線建設,綿陽相繼建設了以西南重機廠、朝陽機械廠為主的重型工業企業,東方絕緣材料廠為主的電子工業企業,江油發電廠為主的后勤服務工業企業近40余個。從根本上改變了綿陽的經濟結構,奠定了綿陽的工業基礎體系,確立了經濟發展方向。
1983年:國防部長張愛萍專程到綿陽考察選址,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部遷至綿陽,新建科學城。指出開發要與綿陽地方經濟相結合,探索出“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的軍民融合模式,為綿陽的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支點。
1991年: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務院三線辦和三委軍轉民等部門決定將綿陽作為“全國軍轉民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綿陽軍轉民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1994年:隨著長虹機器廠轉型家電制造商并改制為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涪江機器廠改制為四川九州電器集團,綿陽三線企業開始了軍轉民的大轉型。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標志著大部分三線企業成功轉型。
4.1.1建筑內部空間
遺址區建筑多為南北朝向,主要為磚混結構,抗震性和耐久性不強。戶型完整性好但形式單一,面積較小,多為60 m2~90 m2。功能分區模糊,存在一室多用的空間。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面積狹小,布局不甚合理,對居住環境的潔污有較大影響。廠區建筑由于工業性質和廠房建筑特征多為低層建筑,開間進深大,空間高,結構穩定性較好。
4.1.2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布局多為行列式,形式單一,色彩較少變化,可識別性不高。部分紅磚房建筑外墻面保留有“毛主席萬歲”“大海航行靠舵手”等宣傳標語(見圖1),極具特色,宜重點保護。平屋頂為主,熱損失大,滲漏嚴重,部分建筑還存在墻面開裂脫皮現象。部分住區老建筑有外置樓梯,出行十分不便,影響建筑外立面效果,存在安全隱患。自發的陽臺改造行為致使外墻形式混亂,門窗雨篷破損情況嚴重。遺址區現狀建筑對比見表1。

表1 遺址區現狀建筑對比

4.1.3基礎設施
市政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由于建筑修建年代差別較大,導致設備管線十分混亂。給排水除建筑勒腳的明渠以外,大部分采用鍍鋅鋼管,但年代久遠,銹蝕和污染情況嚴重。遺址區采用架空管道集中供熱,部分區域還設有橫跨道路的架空廊道布設管線(見圖2),對城市街景影響極大。此外違章建筑和構筑物較多,部分設施閑置,缺少集中停車區域,且管理不善導致居住和生產環境較差。遺址區現狀基礎設施情況對比見表2。

表2 遺址區現狀基礎設施情況對比
4.1.4人居環境
遺址區位于城市中心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通達。但遺址區的老舊與中心區的快速發展格格不入,片區與外部公共交流和活動的空間較少。其中住區內部公共綠地面積少,沒有集中的公共交流區域;廠區內部縱使綠化面積廣闊但不能用于交流。除此,遺址區隔聲性能差,無論室內樓板還是分戶墻體隔聲效果都不甚理想,臨近街道的交通噪聲影響居民生活,且九州集團居住區和廠房僅一墻之隔,工業噪聲干擾也十分嚴重。
4.1.5人口特征
經調查,遺址區老年人比重達60%,呈老齡化現象。由于近年來綿陽三線建設工業大多停產或搬遷,直接導致區域就業人口流失。汶川地震后,建筑修復不善,又因年代久遠,大部分人不愿居住在有安全隱患的住宅里。縱使良好的交通條件,中心區優越的配套設施,也只剩部分退休職工和其孫輩常住于此。也有不少因位置環境和廉價房租選擇暫住的流動人口。
1)缺乏治理和保護。遺址區生活、工作環境已十分惡劣。綿陽對三線建設遺址的重視程度雖達到一定的高度,但實施效果不佳。工業遺產無法通過自身吸引力創造經濟效益,可能造成相關保護經費缺乏,只能將遺產保護工作分攤到企業自身。效益差異直接導致對遺產保護的投入相差甚遠,企業自身遺產保護缺乏可操作性措施,相關利益企業方及職員、居民缺乏保護意識和動力,種種因素造成工業遺產不斷遭到人為破壞和自然風蝕,勢必影響今后綿陽三線建設的經濟效益。
2)缺乏利用與開發。現代化進程推動城市中心區高速發展,相對三線建設工業企業顯得格格不入,由于2008年汶川地震對老朽建筑的打擊,近年來不少三線建設重點工業選擇停產或搬遷。遺留的廠房往往被用于商業開發或房地產建設,如長虹集團廠房舊址已完全被時間洪流所淹沒。
3)歷史文明價值被忽略。歷史沿革上,三線建設為國家軍事服務,其國防和愛國文化內涵的重量已足以成為綿陽文化創意產業的打造亮點,但針對軍事的保密屬性可能對這一發展方向有所阻礙。從現狀本身,綿陽三線建設大多繼續電子科技行業的發展,但舊址規模已不利于繼續開發,遺留的廠房有一定的風貌特色和綠化優勢,有不小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
妥善保護三線建設遺址,是其合理利用再開發的首要前提。
加強政府領導和社會關注: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對保護國家重要歷史遺產及發展文明予以高度重視。當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強有力手段使其切實得到保護。
全面調查,摸清家底:對遺址區廠房、不可移動設備等應按照文物普查標準全面調查,且通過對生產設備、產品、文獻的調查,摸清其數量、存放地點及保存狀況,為后期的保護與開發奠定基礎。
循序漸進,科學保護:綿陽三線建設遺產占地廣、設備多,破損嚴重。針對現狀制定合理的保護計劃,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游則旅游”,讓三線建設遺產在保護中得到再利用,實現遺產的延續性。
保護性再利用是賦予三線建設遺產新生命的一種可行性途徑。
開辟專題博物館:通過專題博物館形式展示綿陽三線建設發展歷史、成就、工藝、生產過程和工廠工人精神風貌等,突出國防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激發群眾參與性和認同感。
打造公共休憩空間:在三線建設遺址區適度適量修建游憩設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體育運動和健身娛樂場所,改善公共交流的不足。
工業與旅游相結合:在遺址區舉辦主題工業博覽會,可結合相關商業、旅游業活動開發。或保持原有遺址特色外加入如健身房、酒吧、咖啡館等現代要素,形成集文化、娛樂、休閑一體的綜合性開發。
開發創意產業園區:利用遺址區工業設備的藝術性,迎合現代化藝術追求開發大型藝術品展示和裝置藝術。鼓勵群眾參與,增進情感氛圍,使遺產彰顯人文精神和城市個性化。
根據對遺址區現狀的調查分析,綿陽中心城區交通和經濟區位的概述,以及綿陽三線建設的人文背景,推導出三者間逐層遞進,相互依托的發展關系。根據圈層結構理論擬對遺址區進行三個圈層的產業結構調整。
內圈層:對遺址區內部居住區進行環境治理和保護,保證居住功能完整性。開發第三產業服務業輻射于遺址區內部。
中圈層:在遺址區工業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依托遺址區內部服務產業,結合遺址區周圍產業經濟調整第二產業結構打造新型工業園區,輻射至整個城市中心區。
外圈層:城市影響區,借助綿陽三線建設人文歷史價值,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通過創意產業園區、當代藝術區等手段傳承人文精神,將三線建設打造為綿陽新的“城市名片”。